分享

回到那一刻

 兰勇讲语文 2022-07-08 发布于重庆

如果让我回到历史上的某一刻,我一定会选择回到做出重大决策的那一刻。

选择是历史最为常见的组成成分之一。选择本无大小,而因选择产生的结果赋予了它们的地位。有的大到关乎国家民族生死存亡,有的小则不过鸡毛蒜皮。但做出选择的时候,没有人能预知结果。于是,古今中外的决策者们在决策时无不小心谨慎,总要三思而行。有的在原地打转,有的彻夜辗转反侧,比那热锅上的蚂蚁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即使是小心谨慎、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在决定向何方出兵北伐时也出现了失误,六出祁山却徒劳无功,最后病死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假使他听从了魏文长的建议,出兵子午谷呢?或者说,即便他还是去了祁山,不起用马谡,没有失街亭呢?那结果是不是还是要好很多呢?

特洛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特洛伊人作为守方,占了优势,眼看着希腊军队就要溃退。孰料,守城士兵见到希腊人留下的木马,以为是宝物,就不顾拉奥孔的劝阻,拖进了城。城中男女老少都在半夜成了刀下鬼、阶下囚。这难道不是一个典型的由决策失误酿成的悲剧吗?

项羽则是个人决策的典例。为保全名节,不肯过江东,自刎乌江畔。如果他回到江东,招兵买马,重振旗鼓,这天下就有可能不姓刘了!难怪后人不断地赞颂他、为他叹惋。笔者以为李清照之见最为中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由此观之,如果有人回到过去,改变了这些,历史可能就此改写,我们的生活又会有大大的不同。

假如我回到郑和下西洋时,我一定不会让他到达索马里海岸就选择返航。我们一定会驾船绕过好望角去欧洲,让当时固步自封的中国人见识大千世界的奇妙。

假如我回到刘备伐吴时,我一定会劝阻他不要出兵,与东吴交好,共同抗击曹魏。

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历史的发展总是环环相扣,每一件事都是有前因后果的,每一个事件都关系着后面的事件的发展。哪怕是再微小的动静都会对未来产生极大的影响(蝴蝶效应)。《吕氏春秋·察微》最早记载了:“楚之边邑曰卑梁,其处女与吴之边邑处女桑于境上,戏而伤卑梁之处女。卑梁人操其伤子以让吴人,吴人应之不恭,怒,杀而去之。吴人往报之,尽屠其家。卑梁公怒,曰:'吴人焉敢攻吾邑?’举兵反攻之,老弱尽杀之矣。吴王夷昧闻之,怒,使人举兵侵楚之边邑,克夷而后去之。吴、楚以此大隆。吴公子光又率师与楚人战于鸡父,大败楚人,获其帅潘子臣、小帷子、陈夏啮。又反伐郢,得荆平王之夫人以归。”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现在穿越回去改变了这些历史,那么后世也许就没有人会去改变这些历史了。

因此,我们在看到别人面临抉择时,大可不必去干涉(除非他要求你这么做),记住一切事件的发生都是必然这一原则,静观其变,落得清闲,又有何不可?我们自己在面对抉择时,也不必慌张,接受结果,不要像弗罗斯特那样,叹息自己所做出的选择,那不是办法。唯有在结果产生之后,设法改变它,这才是正道。那些美好的设想都只是“假设”,白日做梦而已,因为我们不能穿越。

当然,如果你偏要我回到过去,我还是要回到做出重大决策的那一刻。毕竟,做出决策的过程也值得我们去享受享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