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鲜战争转折点的经验与教训

 你好122 2022-07-08 发布于江西

朝鲜战争转折点的经验与教训

绿屋书生

朝鲜战争的转折点有两次——仁川登陆与第四次(美军认为第三次)战役中的砥平里之战。

南朝鲜《韩国战争史》:“砥平里战斗,是美军同中共军作战中在战术上取得的第一个成功战例……也可以说是'第二仁川’。”

仁川登陆前后中国尚未参战。故本文研讨我军参战后战争转折点的经验与教训。

甲、 后人的回忆资料:

一、对中国军队来讲,横城反击作战取得了微弱的战果,特别是美第二师位于横城的部队已经开始撤退,南朝鲜第八师的战斗力也遭受了创伤,于是,按照常规,砥平里的美军为了不至于孤立无援定会向南撤退,而如果趁其撤退之时在运动中给予打击,确实是个扩大战果的好战机。另外,当时中国军队对砥平里敌情的了解是:不到四个营的敌兵力已经逃得差不多了,敌所依托的是一般的野战工事——这绝对是一块送到中国军队嘴边的肥肉。

二、不准确的敌情判断和盲目的乐观情绪带来的是轻敌思想,由此,中国军队对砥平里的攻击看上去就像是临时组织起来的大杂烩:攻击战先后投入了八个团,八个团来自第三十九、第四十、第四十二三个军,而负责战场统一指挥的是第四十军的—一九师。

三、一一九师师长徐国夫领受任务时就想不通。别说还没有看过地形和深入了解敌情,这样打乱建制地组成攻击部队,并且让—一九师成立“前指”,而徐国夫对其他部队的情况一概不了解,由于部队严重缺乏通讯手段,一旦打起来很难协同。徐国夫要求把战斗发起时间往后拖一下,以便了解敌情和战场地形,与参战的各个部队协商一下,特别是,他想等—一九师的主力团三五五团回来,这样打起来心里才能有点底。但东线指挥部坚决不同意:“敌情不过是一两个营,可能已经逃跑了一部分,必须迅速抓住敌人,不能拖延!”

四。、会刚开完,又传来让徐国夫吃惊的消息:配合攻击砥平里的炮兵第四十二团,因为马匹受惊暴露了目标,现已遭到空袭,不能按时参加战斗。这意味着火力本来就弱的中国部队没有了炮火支援,只能靠手中的轻武器作战了。

这时,第四十二军一二五师三七五团在向砥平里接近的路上遭遇敌人而受阻,第四十军—一九师三五六团也因行动迟缓,没按时赶到攻击地点,结果,在徐国夫指挥的方向上只有三五七团和三五九团两个团。

五、砥平里交战双方兵力和火力对比严重失衡的攻击在13日晚开始了。

徐国夫当时不知道,其实还有几支中国部队也参加了对砥平里的攻击,只是由于通讯手段落后他们没能互相联系上。

六、“你看看这个行进中攻击的路线!”39军军长吴信泉用手敲着铺在炮弹箱子上的作战地图,不满之情溢于言表,“一一五师、一一六师先是奉命东进,到龙头里集结,还没有集结,又奉命南进,做横城战役的预备队;横城作战结束,又命一一五师西进,从东边攻砥平里……你看看,先向东,又向南。又向西,部队在大山里疲于奔波,绕了一个大圈子,拖都要拖垮喽!”

“三个师打抵平里,各打各的,没有统一的进攻指挥……三个师隶属于三个军,你打我不打,我打你又不打,这怎么行!”谭友林副军长摇头道。

乙、转折点的产生理由——

此次战役对双方的作战战术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这次战斗发生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第四次战役中,尽管规模不是很大,可是它直接改变了之后朝鲜战争中以美军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对待中朝联军发起进攻后的防御战术。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次中等规模的砥平里攻坚战直接导致了最后朝鲜战争中志愿军运动战时期的结束和固定防御战时期的来临。

本次作战,志愿军使用了传统的围点阻援战术,特点就是在包围据点的同时阻击援军,但该战术并非百分之百奏效,例如榆林战役和四平战役都遭到失败,失败的时候无一例外,都是援军挡不住,城也攻不下。对于缺乏重火力和装甲部队的中国军队,攻城不是容易的事情。

丙、战役部署:

战争的胜利决定于两个条件:一是力量,一是力量的使用。前者是属于物质性的,后者是属于精神性的,即是战术问题。

林彪元帅快速成功的前提基础在于在东北得到比彭德怀多许多的“米”——苏联的大力外援、武器与后勤补给、兵源的补给等等。

而彭德怀元帅在西北的成就则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大困境。而第四次战役时彭德怀的力量足够大,失败的原因在于未使用好他的力量。

红军时期两人的军功差别不大——就是前提差别不大。

智商是基础知识——术业有专攻; 情商是基本技能——世事洞明。军人不能死嚼书本,战场机变能力即军人实际工作能力决定军校专业毕业生的实践成就。

一、战役决心:2月7日,韩国军队第5、8师和美第2师2个营进至横城以北10余里及东西一线;美第2师第23团、法国营、美第21团1个营被志愿军第42军阻于砥平里,并继续北向广滩里、龙头里推进。砥平里地区和横城地区两处敌军都已突出,有利于志愿军歼击,但以志愿军现有兵力尚不能同时攻歼两敌。

   当天14时,彭德怀致电邓华(上将)、韩先楚(上将)等,提出几个作战方案,征求意见: 一、如三十九军、四十军能按预定地点集结,协同六十六军及五、三军团东西夹击南朝鲜军第五、八两师似较有利。二、如美二十三团、法国营及二十一团六营(共五个营)等先后占广滩里、龙头里,似宜先集中三十九、四十二军消灭该敌,再打南朝鲜军第五、八两师,或者以四十军、六十六军、三、五军团同时打南朝鲜军第五、八师。三、美二十三团先占广滩里、龙头里,我三十九军不能按预定地点集结,即以四十军主力及四十二军、三十九军全部首先歼灭进占广滩里、龙头里之美二十三团。究以何者为好,望各军速考虑电复。

   两位副司令员的意见截然不同。

   邓华决心先歼灭横城突出的韩国军队第8师。

   韩先楚力主先打砥平里,他认为砥平里是关系战役全局的枢纽、“打点”。

   二者必取其一。

   8日,彭德怀致电各军:“……根据目前情况,须集中三个军主力,首先歼灭砥平里附近地区之敌为有利。请邓华同志速与四十二军司令部靠拢,以便与各军取得联系。具体部署请邓速决速告。”

   当晚23时,彭德怀再次致电各军,改变决定: 经再三考虑,对东线出击作战有如下意见:一、砥平里地区据已知敌为美、法军约八九个营。如我攻击该敌,一昼夜不能解决战斗,则利川、原州等地美、英、南朝鲜军均可来援。南朝鲜军第五师、八师与美空降一八七团亦会策应。如我两昼夜还不能解决战斗,则水原方向之美一、九两军亦可能东援。这样如万一吃不下,打成消耗仗,甚至洪川至龟头里公路被敌控制,则我将处于极为不利的情况,这一着必须充分估计到。二、横城东西地区敌人数量较多,我可集中三十九、四十、六十六军及二、五两军团的兵力,把敌人打乱的把握较大。如攻击得手,再向原州以南扩张战果,可能将敌整个部署打乱;万一不利,我亦可控制洪川枢纽地区,有利我尔后作战。另三十八军应抽出三个团攻击梨浦之敌,箝制美二十四师东援。前电先打砥平里,此电先打横城附近之敌,请邓、金、韩依情况部署之。

   先打砥平里,还是先打横城,彭德怀感到难以取舍,前思后想,取舍几次出现反复

   9日,彭德怀“为集中主力各个击破敌人,部署如下:(一)邓华集团首先歼灭进至砥平里、广滩里地区之敌美二师二十三团,法、荷各一营。……(五)战役争取于2月11日黄昏,至迟12日黄昏开始。由邓华依具体情况最后决定并电告联司。”

   11日,彭德怀拍板决定: 此次反击作战三十九、四十、六十六、四十二军主力等共约九个师,由西向东打,首先歼灭南朝鲜军第五、八师及一部分美军是会胜利的。为使这一战役完满,必须全部歼灭南朝鲜军第五、八师,美十七团、一八七团。……此一战役是巩固以往三次战役的胜利,否则敌将进出'三八线’,破坏我军补充休整计划。所以,此役是特别重要的。

   最终,韩先楚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为此他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憋闷和悲哀。韩先楚身在西线,心系东线,为日渐恶化的战局而感伤。他的胃病剧烈地发作了,他也变得易怒,看到别人因疲劳而打瞌睡,他就高喊:“前边多少人在流血牺牲,你还有心思睡大觉,良心叫狗吃啦?!”

   横城、砥平里,这两个有着先后手选择、有着前因后果关系的军事目标,令韩先楚念念不忘,直到去世前还谈及这一关系战局发展的次序。

   二、战役进程:

1、胜利似乎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2月11日17时,邓华集团发起了横城反击作战。“南朝鲜军队在中国军队打击下损失惨重,往往对中共士兵怀有非常畏惧的心理,几乎把这些人看成了天兵天将……脚踏胶底鞋的中共士兵如果突然出现在南朝鲜军队阵地上,总是把许多南朝鲜士兵吓得头也不回地飞快逃命。” 战至13日凌晨横城反击作战结束,志愿军消灭美、韩军1.2万余人,迫使“联合国军”在东线后撤26公里。

   12日8时,彭德怀致电邓华和39军军长吴信泉(中将)、政委徐斌洲(中将),指出:“伪八师已大部就歼……战役口子已经打开,敌人可能动摇,应考虑对卅九军主力及一二六师的使用,最好以一部与正面抓住砥平里之敌,将主力插至敌侧后去,乘敌撤退时,在运动中歼灭之。在横城地区之敌彻底解决时,卅九、四十、四二、六六军则应准备向原州、忠州方向扩张战果,具体部署由邓考虑决定之。”

2、砥平里战斗:

战斗失败——战争转折点。

丁、朝鲜战争转折点的经验与教训:

一、战役决心:

1、战役决心(战略、谋略)——“大乱”:

彭德怀犹豫再三;邓华与韩先楚观点对立。

毛泽东最后决断——同意先打韩军。

实际上,彭德怀8日23时电令已经接近战场实际情况。谋略时思维意识活动类似下棋,后面考虑到的重大情况极易掩盖前面的思虑——参谋应该也必须把打韩军与打砥平里的优缺点制作书面表格记录、增删。“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则8日23时电令已经完全明确战场态势与趋势。

元帅的决心出现反复说明也证明砥平里此点的重要性。

邓华的理由与韩先楚的理由同样充分。但是2人都犯了巨大错误(直接导致砥平里之失败)——只考虑己方对于打一点的优点;未考虑对方意见中的优点与缺陷——换句话表述“只添乱、未帮助对方解决难点;未历史性的全面的全局考虑问题;更未多考虑战斗趋势。”彭德怀顾虑到战斗趋势了。

所谓历史性的考虑——指我军前三次战役的经验与教训——打韩军把握大(基本百战百胜);打美军包围也是消耗战(且是不对等消耗、得不偿失)、达不到歼灭目的。故韩先楚的方案风险大、意义小。即使打下砥平里也是多日以后(这点、这个战役趋势彭德怀电令中指出了;此时韩军或侧击或撤退)、损失很大以后(基本是第四次战役演变为一次战斗而结束“礼拜攻势——七、八天的时间”)。

如果砥平里是韩军一个师,也不是问题了。

所谓全面的考虑——指点(砥平里)与面(整个东线反击战)的辩证关系、对手的前沿与纵深、战役与战斗的战果影响等。

所谓全局的考虑——指第四次战役的关键点在“原州”,这是全局关键,也是战役关键!否则不过是两次大战斗下的小战役。

把以上三方面结合起来就是韩军、砥平里、原州都要准备大打!这三处胜利则战役大胜利!缺一不可。

然后回到顺序问题——

第一必须也只能打韩军!胜利(顶多60小时、2天3夜)的把握大——把士气涨起来!战场胜利趋势打造起步、起来!

第二打原州!或者把原州作为战役主攻方向。

2、未处理好原州与砥平里的关系:

但是打原州则必打砥平里!李奇微也注意到这点——对手之所急!!

可以把原州比作锦州,则砥平里就是塔山——必大打之处!同理可以把砥平里比作锦州辩证思维一下,则原州就是塔山与黑山阻击战!都是必打的战场支点!!

砥平里这个双方的战场支点塌陷之后,时间、空间转换有利于占领者取得最后胜利!

继续思维——回到全局里——打韩军就是打锦州外围的易县、必须先手打!砥平里则为黑山与塔山(战术区别在于攻坚还是战术阻击)!打原州就是打锦州(包括后期运动中打廖耀湘兵团)!

彭德怀、邓华、韩先楚都认识到砥平里的重要性、却未处理好砥平里、原州、韩军三者的关系,然后导致一系列的战场问题出现——量变导致质变——轻量级的拳手老不停的犯错误还怎么赢重量级的拳手呦!!

二、决心的大乱导致多乱的出现:

1、行军的左右(打砥平里还是打韩军)摇摆之乱导致重炮团的毁灭!——由于时间不同、空间位置不同导致命运、结果不同。这点周易早解决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是符合周易的。

2、指挥之乱:打砥平里的指挥官是徐国夫师长。如果处理好战场3个支点的关系,邓华就会命令个军长指挥!而不是犯打金门一样的大错误——指挥是最大问题!(包括战役决心的确定也是一种大指挥)。打砥平里比打金门有利多了!邓华在战役初期胜利后忽视了砥平里的战场支点(空间概念)的巨大作用,而把砥平里当做锦州的易县了!——战役地位下降不止一个档次!

{人们常常混淆日本旧军队的“万岁冲锋”和中共军队的“人海战术”,实际上它们是两码事。“万岁冲锋”是种中世纪式的狂热的集体冲锋,是机枪火力“收割”日本兵时最受欢迎的举动。中国人攻击时也用很多人,但士兵通常都是在黑夜掩护下,悄无声息地匍匐前进到扔手榴弹的位置,一声令下便如下雨一般地把手榴弹甩向敌群,或使用步枪及冲锋枪边扫射边推进。攻下一个掩体后,再有条不紊地攻击下一个掩体,同时加固已占掩体。当在最前方攻击的士兵伤亡,后面就有另一个去接替攻击,如果再伤亡,下一个再去接替。

如此下来,好似有无限的人力,这就是所谓中式“人海战术”。

而这种“人海战术”的真正可怕之处在于,中国人几乎无孔不入,你发现自己总是会被他们包围。

不管是连长还是兵团司令,志愿军上上下下都热衷并擅长使用穿插、包抄战术,这几乎成了他们的一种本能。在此种人海版的“闪电战”面前,无论多么强大的部队一旦后路被断,都会陷于军心大乱。在刚刚结束的第二次战役中,联军几乎没有一次顽强的坚守作战,实际上多数的人员和装备损失都出现在盲目的突围过程中。

在这种精妙的战术指导下,顽强勇敢、不惧牺牲、恪守纪律的志愿军官兵毫无疑问是当时最优秀的轻步兵部队。}

3、部署之乱:如果处理好战场3个支点的关系,则邓华会派至少一个整军进攻砥平里,而不是拼凑个大杂烩!

4、时间之乱:战场的时间、空间因素有时是决定因素,特别在形成均势的情况下!

5、后勤保障也开始乱:如同中途岛日本的航母。

6、士气、胜利趋势开始乱!

三、重新部署:

这种部署的前提是彭德怀邓华韩先楚的犹豫。犹豫后向深处思辨就会得出——

回到当初顺序——

打完横城反击战(这个胜利是完全可以预测到的——前三次经验、2天半时间足以)的第一时间则部署1个主力军打砥平里(有5昼夜时间)、一个军打援、其余所有力量(3个军以上)向原州攻击、全力攻击(只有全力攻击原州才存在砥平里撤退问题;否则在不打原州的前提下,一个将军应该考虑到对方坚守的可能)——至少有4昼夜时间!同时派2个师在原州东西两侧穿插原州侧后——即使未完全到位、主要是对对手将领心理的牵制!

具体“请邓、金、韩依情况部署之。

则打韩军之时预备队(准备打砥平里的主力军)应该置于或侧重(向)砥平里、原州方向(攻击前进)——林彪把预备队置于锦州与塔山之间!

这样打砥平里时间上就不会仓促;不会急、不会乱!

虽然邓华也是打砥平里、打原州之援兵,但是决心不同——部署后手、差半步就差一万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战争转折点出现!

四、解乱——

1、决心之乱——处理好3支点关系。

2、部署之乱——尽力全建制!而不是后期归建!

3、发挥优势——近战、夜战是我军优势。

经过前二次战役,对于具体执行战斗任务的营、团、师级单位配备编制(侧重四四编制)如下——营级配备60迫击炮连(含1个82迫击炮排)、团配备82迫击炮营(含1个120迫击炮连)、师配备120迫击炮团(含1个60迫击炮连、1个82迫击炮连)足以近战、夜战以及穿插(行军方便)后的近防御战。其余大口径炮配给军属炮兵团或者炮兵师。因为军执行战役任务;具体的战斗是近战、夜战的营、团解决、完成的。关键还在炮弹!炮再多,后勤保障不了,反而成累赘。

砥平里守军既然可以用直升机运走伤员,也会运来机枪手、弹夹、迫击炮弹(此三者为战场急需)。

4、永远不要轻敌!——经验、惯例终会出现反例!

李奇微把砥平里当做“孟良崮”——只是守军与援军不是国军。

5打砥平里的战术问题(涉及代价)——

全面包围;主攻2点。——这个都知道、四平的打法、天津的打法。

关键在主攻以外的包围处保持至少9个连级(或者营级)的接触战!牵制对方火力——3个排或者连前后梯次配置,前卫排或者连象进入靶场一样与防守之敌互相连续射击一夜则可、间接出击几次。集中力量于主攻之处、而不是分散力量!

6、打援兵问题——

坦克沿着公路前进;则需要志愿军用树木、石头在公路上制造人工“山”——三山一组——阻击、反坦克(当坦克爬坡时)。没有树木、石头就用地雷、炸药炸个可以弄翻坦克的深坑(平面排雷的难度系数太节约对手时间了)——则援兵的时间被消耗!——时间即胜利。

7、炮兵的使用——

一是集中;二是重点——至少一半炮火打击美军炮兵空间位置。

五、世界的普遍联系性(经验)——

1、足球自己不会飞入球门,故足球运动员应该学会打篮球——学习防守。

2、 陆军将领需要到海军部队、空军部队至少实习3个月;空军到陆军、海军实习;海军到陆军、空军实习。了解、帮助解决——对方的难处、弱点!

3、一定要仔细研究反对意见——治理国家也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