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我是一个不断破碎又一次次重生的过程,它没有终点。

 张慧慧8511 2022-07-08 发布于河北

时间一晃就7月了,首先还是要感谢一直以来关注我公众号的小伙伴们,你们的默默支持也是我行动的动力,也许有的小伙伴已经发现了,我又有一阵子没有按约定更新了。

是的,不稳定是我的常态,我不得不承认这点,矛盾和冲突的地方很多,也一直困扰着我,坚持更新对我来说就是应对这些冲突和矛盾的良药,只是我不是一个“好病人”,经常想擅自“停药”。

给自己安上一个病人的名号可以让我暂时躲避一些要面对的又不想面对的东西,所以我也不例外,最近就患上了头疼的毛病,相信大家对这个毛病也很熟悉了,除了真的颅内病变,剩下的就是不愿意面对的冲突,通过头疼来实现自己不要再想的愿望,这个是可以有的,而且是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的。

而不愿意行动,人变得懒散起来,不仅仅是身体在给信号让休息,还有就是抑郁情绪又来拜访了,我不知道大家都是怎样的恶,面对一个还不太稳定的自体,我是那个时常在躁狂和抑郁来回摇摆的双相,虽然并没有去精神科让医生给我一个诊断,我自己是有些觉察的,兴奋的时候说话速度嗖嗖快、眉飞色舞,跃跃欲试,完了接下来几天陷入反思,叔本华的恶“钟摆理论“也适用于我这个状态。也许诊断结果就只剩下有没有自知力这么一条了。

每个月都有那么几天,只想静静的躺着,谁喊一声都觉得脑容量告急,发出“滴滴滴”的警报,而后觉察,然后重整旗鼓,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周而复始。

前几天下雨,听着两位老师对谈,输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就是,我们的自我会不断的被打碎、再整合的过程,这个可能需要一生的时间。对照了防御系统的理论,大概是说:我们早年形成的防御迟早有一天会不好用了,就需要更多的防御、更高级的防御来替代。

你看,所有的流派和理论其实都是相通的。

是这样的,年少时,我们坚守着自己的原则,比如我吧:是很固执和刻板的,有一些“死心眼”,自以为的事特别多,非黑即白、非对即错,没有一点可以过渡的空间,说话的时候喜欢用“你总是……”总之,上来一阵就是很偏执的,偏执型自恋;当然还有一阵就是无原则的以为有些人永远都是对的,就是我认可的一些人;

这一切在结婚后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也没有多少觉察和反思;有觉察和反思是在有了娃娃以后。有了娃后就一直跟队友和娃在一起了。这就免不了锅碗瓢盆四处碰,我是个要面子的人,以前是、现在也是,但是区别呢是现在我知道自己需要面子所以在外面也会给别人面子了,以前是只知道自己要面子,不怎么管自己是不是有些过分;

当我再一次在公共场所指责队友“你总是……”的时候,人家可没给我什么面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当面反驳了我:“我总是那样吗?就没有一次例外吗?!”

……

那真的是好没面子啊,但是他说的也没有毛病啊,那是我的一次转折,我开始反思自己,我把这件事“泛化”到其他方面去用,发现自己真的有些不可理喻。但是这些是我以前没有的经验,也许是以前我没有说过,也许是我说过但没人反驳,也许是我没有感受到这么大的威胁,所以没有当成个问题来认真对待。

总之,那天开始我开始反思了。以前那个理想的自我的一部分破碎了,碎了一地,但好在我复原能力也还是不错的。面子对我来说很重要,但也不是说没面子就不用活了的那种。

再就是娃带来的。可以说贯穿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她就好像我的一面镜子,当看到她很多行为“不可理喻”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那可不就是我自己吗?!跟理想中的我和我的孩子是不一样的,幻灭感也经常出现,然后再通过不断地新经验来替代,比如很多老师的书里面,我会时常发现,咦,这位老师这方面也跟我一样,他的孩子也差不多,他又是怎么做的,我还怕什么?!

精神分析客体关系说:人格成长需要通过新的客体经验来获取。自体心理学也是一样,需要不断地打破原来的经验,也是需要新的经验来获取。

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书籍,也可以是学习课程。

自我不会一直稳定,但是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自体,才能慢慢寻找其他的可能,在某些时候,当它没有办法再应对现在的要求的时候,我们需要积极应对,去放弃原有的防御发展出更高级别的防御系统以维持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这个过程有点曲折和困难,但是必经之路。

想要不断地拓宽我们的自我,释放更多的意识空间,下面这个不可少哦,不论是想开始、还是在路上,还是已经萌芽中……

作者:张慧慧(个人ID:13331230152)心理学爱好者、绘画心理分析师,喜欢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喜欢刨根问底……心理学实践者,喜欢把所学用到个人体验和生活中,从育儿到育己,2022年愿与有意成长自己的您携手共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