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3.0学校?--(四)教育大数据需要怎样的教育科学支持?

 天下无双 2022-07-09 发布于山西

什么是3.0学校?

---全球教育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四)

梁国立博士2018年11月15日在北京大学教育财政研究所“第129期教育、财政好社会发展论坛” 讲座的文字整理稿

未来学校,我们建设,我们运营,我们服务

我们通过这样四个问题指导我们的课程、教法、学习和评价:

第一个问题,学生学到了什么?

第二个问题,怎么知道学生学到了?

第三个问题,学生学到了怎么办?

第四个问题,学生没学到怎么办?

九、教育是科学吗?教育是艺术吗?

十、四个核心问题

十一、高校教师教育专业的问题

十二、教育科学、大数据、慕课、评价

九、教育是科学吗?教育是艺术吗?

教育是不是科学?如果是,科学性表现在哪儿?

什么是科学的?科学是可以复制的,不可以复制的肯定不是科学的,不是艺术的就是鬼神的。科学肯定可以复制,可以重复,这是第一重要的。

教育的科学性表现在:第一,关于人的终身发展(human lifespan development),无论白人、黑人、黄种人,城市孩子,乡村孩子,从胚胎期到老年的发展应该是一样的。这是现代医学所依据的,也应该是现代教育学所依据的知识。 这样关于人的终身发展的知识,我们中文的科学体系是欠缺的。

第二个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即沟通学(communication)。中文学科体系里,有交流沟通或 沟通学这个学科吗?如果查一下,会发现有叫传播学的。传播学和 沟通学是一回事吗?不是,这两者之间有太大区别了。 沟通学,是关于个体和个体,个体和群体,群体和个体,群体和群体之间怎么样形成共识,怎么样保证知道你说的是什么,我说的是什么,这是沟通学这个学科领域研究的事情。

传播学是什么?是我让你知道我,但是我不需要知道你,是单向的。当英文已经成体系, 我们缺乏中文领域学科知识的时候,我们教室里头会发生什么? 教师就只好用传播学的方式去教课。当我们的老师,我们的社会缺乏这方面的认识,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没有接受过这样科学的训练,就会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对吗?

第三个是各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如心理学、物理、地理、生物学等等。

第四个就是教法学/Pedagogy的知识。

有了这四块及其他相关科学领域的教育,就可以科学、可以重复地进行学校教育。 无论是中国的孩子,美国的孩子,非洲的孩子,乡村的孩子,还是城市的孩子,你就有底气,可以跟医生一样去工作。医生没有说你是城里人,你是乡下的人,你是黄种人,或你是白种人,或你是黑人,所以你的胃病不能治。现代医学,不会出现这个问题。教育如果可以做到这样的科学,是不是会不一样?

教育是不是艺术呢?

什么是艺术?是唯一,不可复制。教育的艺术性表现在单个个体和周围之间的交集的唯一。 学生和老师之间都是发展的,发展是单行线,就一个方向,你的单行线和学生的单行线交叉的点就是唯一,不可复制,这就有了教育的艺术可能。你有了这些科学知识的时候,你把握这个唯一的点,这个教育的艺术性,就可以把握的好很多。当你没有这些科学知识的时候,你说怎么好把握教育的艺术性呢?你实际很难把握,所以我们说 缺乏科学的教育艺术是昙花一现,你没法复制,偶然发生了就偶然发生了。缺乏艺术的教育科学常常会是教条的,也是与实践和真实的人、真实的生活缺乏关系的。

十、四个核心问题

我们通过这样四个问题指导我们的所有课程、教法、学习和评价:

第一个问题,学生学到了什么?

第二个问题,怎么知道学生学到了?

第三个问题,学生学到了怎么办?

第四个问题,学生没学到怎么办?

这是不是四个很简单的问题? 课程、教法、学习和评价应该四位一体,而不是四个不相干。如果各做各的,自然就会差了很多。

十一. 高校教师教育专业的问题

2013年 第一届国际会议,我们请了美国四所优秀学校的八位老师。这八位老师在国内五座城市的八所学校,每人上两节课,其中北京有四所学校。这八位美国老师有刚毕业的第一年入职新教师。这位第一年刚参加工作的年轻美国教师,到北京和合肥的国际会议上就可以上课,而且上的非常好,这是很有意思的。 美国大学本科教师教育专业四年,解决了教师怎么上好一堂课的问题。

而我们的在职老师,无论是工作多少年的,最重的任务之一就是磨课、赛课、评课,各种各样的公开课。 一堂课40分钟,长点的90分钟,也就是一般一集电视连续剧、一台戏、一个电影的时间。再怎么磨课,再怎么备课,实际上是老师和孩子在一起排戏。观众和学生的区别是什么?观众可以看一百场梅兰芳的戏,我欣赏喜欢就好。但是,学生上一百节课,目标应该是成为梅兰芳,这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样去做课,实际上是排戏,但一个学生也成不了梅兰芳,这是不对的。

这是因为 我们的大学本科四年教师教育,一直没有解决师范生怎么上好一堂课的问题。

当我们的大学四年本科教师教育,可以解决教师如何上好一堂课的问题的时候,那么参加工作后的教师就可以真正关注于学生的学习。

现在,国内有哪一所师范大学的教育学部,或教育学院,无论是北师大,还是华东师大,或其他大学,可以说自己的本科毕业生通过四年的学习,解决了上好一堂课的问题?为什么一直没有?

我们本科四年没有解决的问题,被后移了,影响到教师的职业发展全程。在职教师、各地的教科院等等,不得不更多关注如何“教”,怎样上课,而不是学生的“学”。

2009年斯坦福大学成立了一个中心,叫做斯坦福评价学习公平中心(SCALE)。这个中心和美国几大组织合作,培生教育集团出资,为各州的大学教育学院的教师教育专业,具体做了一个基于课堂评价的教师入职评价体系,在2012年,美国就已经有十几个州立法通过采用这个评价体系。大学的教育学院不再可以自己说自己培养的教师是合格的,而是要由第三方机构来说教育学院培养的教师是否达到标准,是否可以当老师。

虽然在美国也有一些反对意见,应该说更多是支持。 这对于美国来说是一个教育革命,可以通过把关新入职老师,对教育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我在国内学校做了六年基层教师,才去北师大读的硕士。在1988年到91年期间,与胜利油田中师88体育班的班主任吴海华老师一起,做了三年的增强中师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实验。这个班应该三十多个人,实际年龄就是高中生,是初中毕业之后考中师的学生。那时,我和吴海华老师每天早晨带着这些孩子出早操,练基本功,下午跟周围学校建立关系,把他们分别送到几个学校做教育实习。三年下来,等到这个班毕业之后,参加当地教师基本功大赛,前11名全是这个班的,中间有几名是其他学校的,再往后又都是这个班的学生。

现在,斯坦福大学在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变革,就在做着这样的事情:本科师范生入学第一年就开始下学校,而且下的越多越早越好,不是等到最后一个学期,最后一两个月才实习,要从一开始就实习做这些事情。

30年前我们在山东一个地方小中师的一个班做的事情,与现在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等世界名校的实践,对比来看,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很荣幸,30年前能够与吴海华老师一起做过这样有意义的事情。

这是2018年10月18-20日,在斯坦福大学评价学习公平中心SCALE的第九届年会上关于师范生培养的讨论。

十二、教育科学、大数据,慕课,评价

为什么几家著名教育科技企业在AI课堂/教室层面布局?因为过去这些年教育界就只做了课堂,这些商业机构也就只好仅关注课堂。但是,这些课堂分析,还拿不到国际上面说事儿,商务机构这样的商务行为,也就很难说可以成功。美国研究机构和商业机构做什么呢?横向比较一下,你就会发现这里头有很大的不一样,所以就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般来说,关注课堂,抓老师,这都是好做的事情。

我们说办好学校要有好课程,然后要落实到上好每一堂课。那么,上好一堂课,是不是就等同于课程好了?学生学好了?实际上不是,所以这里头就有很多问题。

我们说学校现在的信息是一个个孤立池塘里的数据。学校信息平台上有很多池塘,或者关于学生,或者关于学校的信息数据都很多,但是这些池塘数据之间不通。你说我可以提供数学、语文、音乐、美术等课堂的数据,但这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们以医学为例,医学知道消化系统,知道分泌系统,知道神经系统,能够做为一个机体整体考量,做针对性的干涉的时候才好说。但是, 在国内的教育领域,我们缺乏的是知道收集什么教育科学数据,如何关联这些数据,把这些数据及其关联变得有意义。如果缺乏现代教育科学的逻辑关联这些数据,我们收集上来的数据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我们仅能够依据中文的教育科学去获得数据,去关联数据,这样是否与中国提出来的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相符合?

收集学生在课堂上情绪变化的数据,然后将数据与老师的一个什么行为,一个什么数据产生关联做统计学处理。在座学过统计学都知道,这样的数据统计关联分析,是难以指导实践的。 因为我们一直缺乏的是梳理这些数据的现代教育科学知识,所以就会出现像那些著名科技投资教育信息化所做的事情。各个学校跟着做,评课,赛课等等,都在做皮毛的事情,多少年之后发现还是在那个水平上,这是不行的。

谈课堂,实际上是关于老师的,在单元学习层面,才好开始探讨学生的学。 我们花20年时间没有解决一堂课的问题,大家学过课程论都知道, 课堂上面是单元,单元上面是学期,学期上面是学年,我们这样下去,要多久才可以真正关注到学生的学习?

中小学网络课程,或虚拟学校,应该是1997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最早出现的。之所以做这个虚拟学校,是因为有一些军人的孩子,要随着父母在各地移动,不可能一直在同一所学校学习;还有一些各地学校的学生,由于身体原因、精神原因、行为原因,不可能或不方便去学校,但政府又有义务提供品质教育,而不是剥夺这些孩子12年受教育的权利,怎么办?佛罗里达州议会1997年立法通过建一个虚拟学校 (virtual school)。之后,美国中小学课程教育平台基本上都是在这个基础之上,衬托起来或者演变起来的,已经非常大了。 我讲的这是中小学,1997年就发生的。美国大学怎么样?比这个还早。

网络课程分三类,一个是百分之百的网络课程(web-based),一个是部分网络(hybrid),还有一个是面对面为主,网络支持的(web-enhanced)。

当2012年斯坦福、哈佛的这几位校长提出来做慕课的时候,是在他们自己学校这样的课程平台已经运行了十多年,所有的课程,所有学生,所有的老师都已经做的不错了,有一天他们凑在一块儿说我们把我们目前有的课程资源打开给世界来吧,就变成了慕课。对于他们来说,是把自己已经有的好东西,与世界分享。

国内慕课又是怎么样呢?不知道 北京大学在2012年前,有没有这样全校通用的平台,我说是跨学院的。 清华有没有?那在这种情况下谈慕课或做慕课,实际和美国不一样,有很大的差异。 教法、学法、资源、IT技术和商业逻辑也更不一样。我们的所谓慕课,更多是传播式的课堂视频直播。

过去几年,我讲过:学校目前的评价,实际是"生产线"之外的检测。这句话我解释一下,对于我们所说的2.0学校,工业社会的学校,评价都是在"生产线"之外发生的。 当我们把学校的课程、老师的教、学生的学当成"生产线",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这里头发生了什么。工业社会的学校还做不到工业社会的工厂“生产线”上那样,有各种各样的数据来实时帮助了解,帮助管理,帮助提高,帮助评价。

我们只能额外通过学生学习之外的书面考试,无论是高考、中考,还是其他的考,用来评价课程、教、学“生产线”的情况是怎样的,这是目前世界各国共同的情况。但是,我们国内差得更多, 中文教育科学的薄弱和碎片化,不仅难以支持学校教育的可持续科学发展,也制约着我们互联网产业在教育领域的发展,相关数据的有效性、客观性、可靠性就有问题。

大家可以想象没有石油和相关地质知识的勘探队,可以钻探到石油吗?可以想象没有炼油的专业知识,怎样做好石化产品吗?

缺乏现代教育科学系统知识,要做好教育大数据,是否靠谱?是否可能对教育实践有真正的价值?代价是否太大?

所以,我很担心小黄车、共享单车这样的事情在教育领域的发生。发生了,留下的就是一地鸡毛,但是最受负面影响的是孩子、家庭,还有老师、学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