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0.柴胡达原饮药方详解研讨

 学中医书馆 2022-07-09 发布于山东

60.柴胡达原饮药方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柴胡达原饮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 
        
组成;柴胡4.5克 生枳壳4.5克 川朴4.5克 青皮4.5克 炙甘草2.1克黄芩4.5克苦桔梗3克 草果1.8克 槟榔6克 荷叶梗10~15克
现代应用于疟疾、流感及不明原因的发热而症见寒热往来、胸膈痞满、苔白粗 如积粉、脉弦滑等。1. 无名高热  
[功用] 透达膜原,祛湿化痰。
 [主治] 温疫痰湿阻于膜原证。间日发疟,胸膈痞满,心烦懊侬,头眩口腻,咯痰 不爽,苔白粗如积粉,扪之糙涩,脉弦而滑者。 本方是治疗邪伏膜原、湿遏热伏而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以寒热往 来、胸膈痞满、苔白粗如积粉、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柴胡达原饮  (《重订通俗伤寒论》卷2)
  [组成]  柴胡一钱半(4.5g)  生枳壳一钱半(4.5g)  川朴一钱半(4.5g)  青皮
一钱半(4.5g)  炙甘草七分(2.1g)  黄芩一钱半(4.5g)  苦桔梗一钱(3g)  草果六
分(1.8g)  槟榔二钱(6g)  荷叶梗五寸(10一15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透达膜原,祛湿化痰。
  [主治]  温疫痰湿阻于膜原证。间日发疟,胸膈痞满,心烦懊侬,头眩口腻,咯痰
不爽,苔白粗如积粉,扪之糙涩,脉弦而滑者。
    [病机分析]  膜原外通肌腠,内近胃腑,为三焦之门户,居一身半表半里之位。温
疫之邪,从口鼻而人。邪在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正邪相争之时,则疟疾发作,发
有定时;邪阻膜原,则三焦气机失畅,积湿酿痰,故见胸膈痞满;气机被郁化热,湿郁
热伏于里,内扰心神则见心烦懊侬,内阻清阳则头眩;痰湿内郁于肺则咯痰不爽,苔白
粗如积粉,扪之糙涩,脉弦而滑者,均为痰湿阻于膜原之征。
    [配伍意义]  本方主治间日疟者,系瘟疫痰湿所致,但湿重于热。此时邪不在表,
忌用发汗,胃腑不实,不宜攻下。正如叶桂所说:“温疫病初人膜原,未归胃腑,急急透
解”(《外感温热篇》)。所以在治疗上宜开达膜原,祛湿化痰。本方以柴胡、黄芩为君,
透表解热以疏达膜原气机,  “为外邪之在半表半里者引而出之,使达于表而外邪自散”
(《本草正义》卷2);而且黄芩清热泻火以降泄膜原郁热,  “得柴胡退寒热”(《本草纲
目》卷13),两者是为和解半表半里之邪的重要药对。配伍枳壳、厚朴、草果行气燥
湿,消痞除满,草果尚能截疟祛痰,以宽畅中焦,均为臣药。佐以青皮、槟榔下气散
结,以疏利上焦。桔梗宣肺化痰,《重庆堂随笔》卷下谓其“开肺气之结,宣心气之郁,
上焦药也”;荷梗升清透邪,二药合用,以开宣上焦,亦为佐药。甘草调药补中,是为
使药。总之,该方的配伍特点是,透表清里,宣上畅中疏下,使膜原开达,表里和解,
三焦通利,则邪祛热清,湿化痰消,疟自缓解。
    [类方比较]  本方与截疟七宝饮、清脾饮均为治疟名方,三方皆有厚朴、青皮、草
果、甘草等理气化痰燥湿之品,但特点各异。其中柴胡达原饮又增柴胡、黄芩、枳壳、
桔梗、槟榔、荷梗几味,透解开达疏利之功较强,善治温疫痰湿伏于膜原之间日疟,但
湿重于热;截疟七宝饮配伍常山、陈皮、槟榔三药,截疟力胜,并无清热作用,主治痰
湿疟疾而体质壮实者;而清脾饮配合柴胡、黄芩、半夏、白术、茯苓数药,擅于和解清
热,邪正兼顾,对于痰湿化热之疟颇为适宜,体质较弱者亦可选用。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是治疗邪伏膜原、湿遏热伏而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以寒热往
来、胸膈痞满、苔白粗如积粉、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2.现代应用于疟疾、流感及不明原因的发热而症见寒热往来、胸膈痞满、苔白粗如积粉、脉弦滑等。
    [使用注意]  湿郁热伏、热重于湿者不宜使用本方。原书云:若湿已开,热已透,
相火炽盛,再投此剂,反助相火愈炽,适劫胆汁而烁肝阴,酿成火旺生风,痉厥兼臻之
变矣。用此方者宜慎之。
    [源流发展]  本方出自《通俗伤寒论》,由吴又可《瘟疫论》卷上的达原饮化裁而
来。吴氏观察到当时流行温疫病的初起证候,既不同于一般外感表证,又无里证,而表
现为憎寒壮热、脉不浮不沉而数等,为了说明此类证候的病变部位,提出了“内不在脏
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
里,即《内经.疟论》所谓'横连募原,者也”(《瘟疫论》卷上)。当其初起,邪气深
伏,盘踞膜原,表里形证未见,汗下皆非所宜,惟与宣疏一法,化其伏邪方宜。达原饮
以槟榔、厚朴、草果疏利宣泄,破结逐邪,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迷离膜原。更配
黄芩清泄里热,甘草和中解毒;加知母滋阴,芍药和血,既助清热之力,又防辛燥伤
津。诸药合用,共成达原溃邪之功。然达原饮以槟、朴、果为主,药多温燥而透邪不
足,又有知、芍之滋腻,对于湿遏热伏以湿为主者,恐非所宜。后俞根初在此方基础上
增柴、荷之透泄,去知、芍之阴柔,更添青、桔、枳之理气。“以柴、芩为君,以柴胡
疏达膜原之气机,黄芩苦泄膜原之郁火也。臣以枳、桔开上,朴、果疏中,青、槟达
下,以开达三焦之气机,使膜原之邪,从三焦而外达肌腠也。佐以荷梗透之,使以甘草
和之。虽云达原,实为和解三焦之良方。较之吴氏原方,奏功尤捷”(《重订通俗伤寒
论》)。由上可以看出,俞氏借用了吴氏疟伏膜原的概念,创制了以达原饮为基础而又有
所发展的柴胡达原饮,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君药的改变。达原饮以槟榔、厚朴、草
果为君,重在理气化浊破结;柴胡达原饮以柴胡、黄芩为君,透邪外达、清解疟邪更
佳。②配伍上的改变。吴氏方以清热滋阴的黄芩、白芍,防辛燥伤津可矣;俞氏方在配
伍上更强调开达三焦气机,在原有的槟榔、厚朴、草果基础上,去知母、白芍之滋腻,
加枳壳、桔梗、青皮之开达,更加荷梗一味,则清透益胜。
    [疑难阐释]  关于膜原的概念。有关膜原的最早论述见于《内经》。《素问.举痛论》
曰:“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
而成积矣”。杨上善说:“肠胃皆有募有原……大肠募在天枢齐左右各二寸,原在手大指
之间。小肠募在齐下三寸关元,原在手外侧腕骨之前完骨”(《黄帝内经太素》卷27)。
吴又可根据膜原的部位和形质,提出了膜原的病理变化,日:“病疫之由……邪自口鼻
人,则其所客,内不在藏府,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
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温疫论》卷上)。综观以
上论述,对于膜原的解释说法不一。后世医家多遵吴氏之说,认为膜原学说是吴又可引
伸《内经》有关的论述,创造性地应用于温疫病诊治之产物,膜原的部位在半表半里,
是温疫病相对稳定的病变部位。
    [方论选录]  何秀山:“《内经》言'邪气内薄五脏,横连膜原’。膜者,横膈之膜,
原者,空隙之处,外通肌腠,内近胃腑,即三焦之关键,为内外交界之地,实一身之半
表半里也。凡外邪每由膜原人内,内邪每由膜原达外。此吴又可治疫邪初犯膜原,所以
有达原饮之作也。今俞氏以柴、芩为君者,以柴胡疏达膜原之气机,黄芩苦泄膜原之郁
火也。臣以枳、桔开上,朴、果疏中,青、槟达下,以开达三焦之气机,使膜原伏邪,
从三焦而外达肌腠也。佐以荷梗透之,使以甘草和之。虽云达原,实为和解三焦之良
方。较之吴氏原方,奏功尤捷。然必湿重于热,痰阻膜原,始为适宜。若湿已开,热已
透,相火炽盛,再投此剂,反助相火愈炽,适劫胆汁而烁肝阴,酿成火旺生风,痉厥兼
臻之变矣,用此方者其审慎之”。(《重订通俗伤寒论》)
  [评议]  何氏关于本方方义、使用宜忌的诠释言简意赅,有理有据。并认为本方虽
源于达原饮,但“较之吴氏原方,奏功尤捷”,一语道出本方的优势所在。
  [验案举例]
  1.疟疾  《王旭高医案》:张。间疟,寒热,舌苔满白。用柴胡达原饮。柴胡、黄
芩、半夏、青皮、花槟榔、草果、川朴、茯苓、生姜。舌苔满白,邪伏膜原,必用槟
榔、草果。若舌苔白而燥者忌用。
  按语:间疟而见舌苔满白者为痰湿阻于膜原,方以柴胡达原饮去枳壳、桔梗、荷叶
梗、甘草,加半夏、茯苓和生姜以加强祛湿化痰之功。
  2.不规则发热  《江苏中医杂志》  (1985,11:12):某男,24岁。1978年3月上
旬,臀部疖肿溃破发热,创口愈合而发热不退,体温在38.5—40℃之间。诊为“发热
待查”、“败血症可疑”。人院后经消炎、退热药治疗6天,发热不退,服中药三仁、栀
豉汤等8剂,亦未能收效。其热高形寒,得汗热减,一日数发,并伴头痛咳嗽,口干而
不需饮,尿黄而无热感,脉象滑而带数,舌苔白如堆粉。因思俞根初柴胡达原饮,疏达
膜原之法,药用柴胡6g,法半夏lOg,淡黄芩、炒枳壳、小青皮、白桔梗、川厚朴各
6g,花槟榔log,草果仁5g,肥知母log,于荷叶半张。煎服。日服两剂,两天热退苔
化。后经调理脾胃,化湿和中而愈。
  按语:发热恶寒,一日数发,又见头痛咳嗽、脉象滑数、舌苔白如堆粉者,为痰湿
蕴热,内伏膜原,是故单用清热化湿之三仁、栀豉汤等未能收效,治当化痰利湿、透达
膜原,使湿化热清,痰去气畅,则膜原伏邪自解。于柴胡达原饮加半夏以增化痰之功,
又见口干而不需饮,尿黄而无热感,为兼有阴伤,故再加知母以滋阴清热而收良效。
    [临床报道]
    无名高热  针对夏秋季的无名高热患者68例,经过各种抗生素、退热药物及输液
等方法治疗无效后,根据中医邪人膜原的理论进行辨证论治,运用柴胡达原饮治疗,取
得疗效。临床表现:患者体温在39—40℃之间,发热以下午为重,寒战,怕冷,咽干
口苦,渴不欲饮,胸脘痞闷,干呕不欲食,面色晦暗,肢体困倦,苔白腻或黄腻,脉弦
滑或沉滑。方药组成:柴胡10~20g,黄芩lOg,半夏lOg,陈皮15g,厚朴12g,槟榔
15g,草果9g,神曲15g,知母12g,甘草6g,生姜3片。随证加减:表邪未去者柴胡
用最大量,另加藿香lOg,连翘20g;咽干、舌红热象重者加生地20g,生石膏30g;病
久邪伏阴分者加青蒿20g,地骨皮15g;湿重苔厚腻者加苍术lOg;寒热往来如疟者加
常山20g;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9g;便溏泻者加扁豆20g,薏苡仁15g;小便热赤者加
滑石20g。治疗结果:服药24小时内退热者25例,2天内退热者14例,其余均服药5剂,体温正常,诸证悉除。
    [附方]  达原饮(《温疫论》)  槟榔二钱(6g)  厚朴一钱(3g)  草果仁五分
(1。5g)  知母一钱(3g)  芍药一钱(3g)  黄芩一钱(3g)  甘草五分(1.'5g)  上用水
二盅,煎八分,午后温服。  功用: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主治:温疫初起,邪伏膜
原。憎寒壮热,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脉弦数,舌边深红,舌苔垢腻。
    方中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
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药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
也。热伤津液,加知母以滋阴;热伤营气,加白芍以和营;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为和
中之用。柴胡达原饮与达原饮两方在组成上均有黄芩、厚朴、草果、槟榔、甘草,然前
者还有疏达气机的柴胡,理气行滞的枳壳、桔梗、青皮及荷梗;后者尚有滋阴和血的知
母和芍药。两方均有辟秽化浊、透达膜原之功,然前者于化痰浊之中透邪行气、通畅三
焦之功尤捷,后者在祛痰湿之中又兼清热滋阴防燥之功。两方均治温疟邪伏膜原之证,
然前者较适宜于痰湿气滞较重者,故见胸膈痞满、苔白粗如积粉等症,后者适用于温疫初起或疟疾邪伏膜原者。
附方;达原饮       
槟榔6克 厚朴3克 草果1.5克 知母3克 白芍3克 黄芩3克 甘草1.5克  
 功用: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主治:温疫初起,邪伏膜 原。憎寒壮热,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脉弦数, 舌边深红,舌苔垢腻
[附方]  达原饮(《温疫论》)  槟榔二钱(6g)  厚朴一钱(3g)  草果仁五分
(1。5g)  知母一钱(3g)  芍药一钱(3g)  黄芩一钱(3g)  甘草五分(1.'5g)  上用水
二盅,煎八分,午后温服。  功用: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主治:温疫初起,邪伏膜
原。憎寒壮热,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脉弦数,舌边深红,舌苔垢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