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用和茅草体

 管用和 2022-07-09 发布于湖北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江海相逢客恨多

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

月照高楼一曲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万树寒无色

南枝独有花

香闻流水处

影落野人家

远别秦城万里游

乱山高下到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

一夜潺湲送客愁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飒飒西风满院裁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虚空落泉千仞直

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

管用和“茅草体”字,来源于一句开玩笑的话。一位朋友要我写一幅字送给他。我说我没有练过书法,写不好字。他说,你谦虚了。我不好多说,怕他说我摆架子。只得勉强写了一幅字。他看了恭维我说,字很好,就是毛糙一点。我随口说,这就是茅草(毛糙)体,不是毛主席的毛草体,是田埂上的茅草的茅草体。从此这话在朋友中传开了,笑我写的字是“茅草体”。写茅草体字也不容易,是用我画画用烂了的毛笔写的。用好毛笔写出的效果不理想。如下面这一幅字,我很喜欢,不知是用什么毛笔写的。以后我用其他毛笔反反复复写了好几次,都没办法写得如此令人满意。

再就是写茅草体字布局不要规规矩矩排列整齐。如这幅字文字大小不一,排列错落无秩,但整体看去,却饶有趣味。

因为公众号要发表公之于众,必须要正文超过900字。我发表图画和书法作品,字数达不到要求,就用我的小传凑数。

管用和小传

1937111日出生于湖北省孝感县一个手工业者家庭。1955年毕业于孝感一中师范部。17岁参加工作。先后在汉阳县沌口小学、汉阳县文化馆、汉阳县第一中学、汉阳县楚剧团工作达23年。年轻时,特别爱画。18岁开始发表美术作品。21岁考取美术学院。但入学未遂,被汉阳县文教科某些人认定为“个人主义想成名成家资产阶级思想严重”的人,倍受打击,无理降职降薪。特别是1959年至1961年在汉阳县一中工作三年时期,学校领导将我视为思想落后分子,与同右派分子一样看待。没有上什么课,基本上从事体力劳动。在校内种菜,在校外支农,假期到文教农场开荒种地防汛抢险。处境每况愈下,生活十分困苦。欲画不能,1960年只好忍痛割爱,放弃美术创作。但爱好文学艺术年轻求知之心不死,在极其恶劣的环境里,偷偷摸摸改写诗歌。23岁出版诗集《欢乐的农村》(与国翰合出)、《公社儿歌》(与李作华合出)。以后相继出版诗集《山寨水乡集》(与刘不朽合出)、曲艺集《一包茶》、《一担新箩筐》、诗集《公社大地》。

1964—1965年文艺领域的全面大批判运动。我发表了一首题为《绕道》的短诗。写一位区委书记夜晚赶路到县里开会,在路上碰到一对青年男女约会,区委书记怕惊扰他俩就绕道走了。这首诗在《武汉晚报》和《诗刊》上遭到错误的批判,影响波及国外。就在《绕道》挨批不久的196449日,中国作协武汉分会、武汉市文联和《武汉晚报》编辑部召开小型座谈会,讨论了我的作品。当时身为作协武汉分会主席、诗人骆文亲临会场主持会议。这是当时作协分会为一个非会员召开的座谈会。尽管我受到批判,文艺界的前辈们和一些文艺工作者还是十分关心我的。会后在《长江文艺》上发表文章,肯定了我写诗的成绩,指出“错误”,实际上是保护了我。文革后,拨乱反正,报刊上重新发表文章,为《绕道》平反,给与了正确的评价。  

在汉阳县工作期间,湖北省文化馆、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省歌舞剧团、湖北艺术学院、武汉歌舞剧院、孝感地区文教科等单位先后要调我去工作,均被汉阳县有关部门领导拒绝了。我在文化馆打杂,文学、美术、音乐乃至展览,布置会场,壁画宣传,辅导演出等等,事无巨细,都得听命。但大部分时间还是下乡住队,不是劳动就是运动。“劳动锻炼,改造思想”,“体验生活”……直到文革后的1978年,41岁有幸调到武汉文联当了三年多的专业作家。这是我从事文艺创作的黄金时期。发表了一部长诗,614首短诗(散文诗),还发表了为数不多的散文、小说、随笔、和一百多首歌词。不幸的是以后当上武汉作协的副主席、主席,主持作协日常工作,又沦为业余作者。忙于事务会务,写作日渐荒废。并染病在身,未老先衰。61岁退休后,基本上没有写作。在治病期间,重拿画笔,圆年轻时的画梦。画了几百幅中国画。先后在《文艺报》、《文汇报》、《中国文化报》、《福州日报》、《厦门日报》、《北海日报》、《郑州日报》、《石狮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中国作家》、《中国诗歌报》、《诗歌月报》、《长江文艺》、《芳草》、《今古传奇》、《心潮诗词》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美术作品300余幅。为配合画画,也写作了几百首旧体诗。其中少数作品发表在《扬子江诗刊》、《心潮诗词》、《长江日报》、《上海诗刊》等刊物上。

本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湖北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武汉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湖北音乐文学学会会长,湖北散文诗学会副会长,湖北散文学会副会长,《芳草》文学杂志主编等职。

出版有诗集、文集、长诗、儿歌集、曲艺集、画集等35种。与作曲家合作歌曲150多首。获各种奖50余次。

美术作品在中国美术馆、中国文学馆、北京、广州、福州、株洲、武汉、澳门等地参展,作品被举办方收藏。在武汉市、武汉市蔡甸区、孝感市举办过个人画展,获过奖。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