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续3年国自然基金不中,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含经验分享)

 徐润秋nlxepzt1 2022-07-09 发布于湖北

来源:小木虫


图片


从提交本子到初审到通讯评审再到会议评审,个中酸甜苦辣只有自己能体会。小编想跟大家好好聊一聊“中”与“不中”这个话题。


中标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申报基金的时候,除了看已中标标书参考思路,也要去看看网上上岸的“基”友们分享的一些宝贵经验。比如这位申基5年终于上岸的朋友,在小木虫上分享了自己这5年间的心路历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小木虫

正文节选:


文章的影响因子不高,除了一个二区的,其它的基本上都是三区和四区,但是这些文章在申请基金的时候,都是能环环相扣,能够圆好一个故事,这可能就是我5次申请之后基金中的原因吧。

再说本子写的过程中情况,第一次写本子的时候,完全是信马由缰凭空想象的美好的画图,结果可想而知,返回来的意见没有一个是正面的,提的意见都很尖锐中肯,也全部都是自己知道的问题,只不过第一次写抱着侥幸心理,万一有人能认同我画的大饼呢?受了打击后,第二次写的时候就实在了很多,返回的意见也温和了一些,但是依旧是有问题,然后再修改,再积累,再申请。

在这个过程中,我个人认为函审专家还是很正直很有水平的,提的问题都是特别好的问题,拒绝的理由我也心服口服。最后一次申请的时候,真的是对本子雕琢了很久,可以说博士论文都没有这样用心写过,从大的逻辑框架,到小的语言斟酌,既要说明自己的研究很有意义和价值,又不能显得自己很狂妄自大。

就这样修改的一个月之后,在提交的前一周让导师(老学究,三无人员,但是水平很高,中了2个面上,都是单位通知他中了他才知道自己中了)帮忙又雕琢,然后才投了。我不知道别人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就我自己最后投的基金,我自己也感觉无论是从科学问题,还是本子质量,都应该是好的,结果也是中了。

这位朋友说的很直白,能不能中基金,取决于你自身的研究实力与付出的努力。总结一下,想中基金标书一定要满足这几点:主题+逻辑框架+精雕细琢。不要抱着侥幸心理画大饼,专家能把你的真实水平看得一清二楚。


连续不中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每年国自然申基超过80%的人落败,“基”友们对没中基金的感悟也是特别的多。一位今年第三次申报基金的青年教师在小木虫上分享了自己深深的无力感,而这种无力感,来源于自己对“人脉”的不自信。

图片

图片

正文:

今年是第三次申报基金了。周边的同事有从五月函评时,就知道1个或2个评委意见了;也有会评结束当天就立马知道了。说实话,非常地羡慕他们。

可惜咱老板不混圈子,大小会议从不参加,所以打听不了任何消息。每年都是发榜一刻才悲催地知道结果,而且至今都不知道是否上会。正所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申请了三年的国自科,深深地感觉到了无力感。

周边的同事可能文章成果很少或者依托单位连基本的实验条件都没有,只因为导师是杰青和院士,待过大组,基本都能中,而且早早就知道了消息。而自己,领域内的重点SCI期刊基本都有,不想中个青基都这么乏力和苍白。

很多虫友可能会说本子可能没写好,事实上,我每年为了国自科,前一年11月就开始搜集文献做准备,写出来的本子给导师和院长反复修改,自己也是反复地检查和修改。他们都觉得今年没问题的,结果年年让人失望。今年,在学院碰到院长,觉得头都抬不起,从他一个曾经招进来时给予无限希望的小伙子成为了一个连青年基金都拿不到的“水货”。这些天来,压力无比的巨大,希望评审专家能赐予我一个基金,让我能保住自己的工作,让科研之路还能够继续延申下去。

其实,连续几年未能成功上岸的人很多,这位青椒强调每年写出来的本子给导师和院长反复修改,他们都觉得没问题,结果依然失败。

但是院里的领导认同≠评审专家认可。当本子屡试不过的时候,一定要从自身去寻找原因,毕竟”人脉“这个东西永远都是道听途说,不管有没有,我们都没法改变这个事情。如果失败了,一定要多从本子上去寻找原因。国自然的评审标准不是你领域内的重点SCI发了多少,依托单位条件如何,而是你的本子质量。

关于没有中的体验,另一位“基”友的回答非常有借鉴意义:

图片

图片来源小木虫

图片

图片来源小木虫

正文节选:

海龟博士毕业两年,连续两年国自然青年基金未中,这一次未中有些打击。

1. 2017年第一次申请,BBC未上会:觉得自己基础还可以,文章基本是我们专业公认的SCI期刊发表,本子找了老板和已中过青年基金的师兄修改,可惜有个C,评委理由为重点不突出,实验方案欠妥等,意见中肯,自己标书确实有问题。

自己总结:写的太宽泛了,研究目标太多。这个时候就大量查看小木虫以及一些论坛的基金写作注意事项,发现有一些地方自己确实没有做到,建议大家还是多看看别人总结的经验。

2. 2018年第二次申请,ABB上会未过:写了10篇SCI一作代表作,包括3篇1区,4篇2区,本子找了老板,两位师兄(上年中了面上),一位同事(上年中了青年),我自己也是认真修改,可惜还是没有中。评审意见还是比较中肯,个人觉得有位评审说的比较致命,直接提出标书中重点解决的问题方向不对,也给出了意见。

自己总结:总体来说感觉还是没有打动个别评审人,虽有基础,但本子质量不过关。

结合该“基”友的总结,他这两年都没有中的原因都出在本子上。这里提一句建议:重点解决问题方向不对是个既关键又常见的问题,提出了假说(科学问题),如果解决的问题,与科学假说不对应,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了。评审专家看到你走反了方向,当然不会给你高分了。


申基之路该如何走?


不管是中了还是没中,申报基金之路漫漫,幸运儿永远是少数。这里分享一个来自申基十年的资深“基”友的感想给大家,希望以后大家不管是中还是不中,都能坚持这条路上少走弯路,最终拿到胜利。


1、把申基看作发动汽车,必须要挂在低速档,马力大,速度也慢。看到路边风驰电掣的超跑也不要急,想想看他们刚启动也是龟速,搞不好比你更慢。

2、为了避免被更厉害的本子超速,多增加点动力(比如文章、专利、项目、学术交流-如学术会议的报告等)。

3、申请基金也像高速行车选择路线,快车道(热门)不一定跑得快,慢车道(冷门)不一定跑的慢。

4、熟悉本子如自己的车,知道车子性能以及车道属性。评审专家如车上临时乘客,如何让用户有个良好的坐车体验,是司机们应该考虑的。

5、当你没有改变规则的能力时,做杰青不要做愤青。

6、开车要求人车合一,申请也要人本合一。注意评审本质是一个说服与被说服的过程。

7、关于心态: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8、大车有大车的跑法,小车有小车的跑法,找到自己的路就好。

9、对于青椒,中基金的唯一法则——积攒干货(学术成果+业内口碑+本子质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