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这首诗,用最朴素的语言,书写了人生的浮华与悲欢

 古稀老人赵 2022-07-09 发布于北京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出自杜甫的《曲江二首》

杜甫这组诗,作于公元758年,此时他已经不在左拾遗任上,此前为营救房琯一事,杜甫触怒了唐肃宗,被贬到了华州。

虽然经过宰相张镐的解围,杜甫并没有受到太多责罚,但却被唐肃宗所不喜:

帝自是不甚省录。

之后,也没有再重用杜甫。

心情不好的杜甫决定到洛阳、偃师探亲,有过一小段相对安逸的时光。

从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已经有心情去欣赏春末的景色了,甚至能小酌几杯,劝慰自己要及时行乐。

但终归,杜甫是心有不甘的,他有经邦治世之心,本身就身出名门,为“京兆杜氏”族人,祖父杜审言也曾那样风光。

所以略有些贪杯的杜甫,紧接着又写下了这组诗的第二首: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第二首,是杜甫回忆在长安左拾遗任上的情景,“典衣沽酒”说明杜甫当时是很穷苦的,经常会欠下一些酒债,要等俸禄发下来才能还上。

当然,他的后半生就没富有过,常是居无定所、食不果腹。

可即便这样,杜甫也没放弃对生活的渴望,心中始终有燃烧的热情,很关心朝局和普通百姓。也就是探亲结束后,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在回华州赴任的途中,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也为他奠定的“诗圣”的美誉。

所以杜甫借酒浇愁,以诗抒怀,自然是看透了人生的浮华、悲喜,可心中念念不忘的,还是大唐的江山和百姓。

古代人和现代不同,现代人遇到很大的挫折,可以很硬气地说:大不了回老家开个小店,也能维持生计。

在唐朝,商人不绝对不允许科考的,所以官员也绝不可能经商。

如果不做官,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回乡种地,要么流露街头。

并且,京兆杜氏世代为官,仅唐朝就有9个宰相,饱读经书的杜甫,自然也不愿看门庭没落,愧对列祖列宗。

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理解,为何杜甫宁可半生清贫、自己的小儿子被饿死,也要外出求官。

然而在杜甫当上官后,他却没有珍惜官位,反而屡上奏疏,愤斥皇亲,导致自己官运不顺。

这正是杜甫的伟大之处,也说明杜甫深受儒文化影响,把“匡扶社稷”视为己任。

遗憾的是,他这一生的确是太倒霉了,本来747年他参加科举时是稳中进士的,可能还是第一名,但却因为奸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考的学子全部落榜。

之后,李林甫又各种针对杜甫,以至于杜甫在长安客居10年后,才得了一个河西尉的小官。

所以被贬官华州时,杜甫在心中也对人生有了通透的理解,毕竟此时他已经47岁了。

然后写下了: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这样饱含哲理的诗句,没有引经据典,只是用朴实无华的笔触,就把人生的愁苦写得通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