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店民间文艺•第245期】李祥嘉 |祠堂珍品石雕供桌

 lz茶店茶香菊韵 2022-07-10 发布于山西


祠堂珍品石雕供桌



/ 李 祥 嘉

石雕历史伴随着人类艺术的起源,可追溯至一二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石雕艺术的创作不断地更新进步,一直沿传至今,长盛不衰。千年茶马古道边,十里黄金茶店河,就有这样一件精美绝伦的石雕珍品。

清宣统四年(公元1912年),林虑九连池李氏族人在茶马古道边,距县城南30公里的李家湾,北土岗李氏西老茔东侧(现在南磊城庄后),买地十亩,建了一座李氏祠堂。其北依洪山,南临湘河,为林九连池李氏族人祭祖圣地。

李氏祠堂正殿前的石雕供桌《百里负米》,正是石雕名艺人李万珍所作。

李万珍,乳名永,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生于林县原康村,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卒于栗园村。林虑九连池李氏真公后裔自达支17世人。12岁开始学石工,后专攻石雕,一生乐善好施,石雕手艺闻名于豫、晋、陕等地。多地庙宇的石供桌、石香炉都是他施舍雕刻的。民国十三年建成的合涧大桥,九拱大桥九个蛟头,全县选出九个最好的石工,一人雕刻一个蛟头,李万珍一举夺魁。《百里负米》、《文王拉纤》、《狮子盘绳》等都是他的知名之作。

李氏祠堂建成至一九五八年,三十多年来,祠堂正殿前这张石雕供桌,一直在履行着它庄重而神圣的使命。

解放后,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李氏祠堂成为村里小学,附近三四个村的一到三年级学生都来此学习。祠堂正殿三间内,东西两间作为老师的办公休息之地,中间一间成为活动场所。东殿三间、西殿三间及正殿的两小间配房成为教室。正殿的大东殿有个小阁楼,楼上存放有一些木质鎏金仿件,有当年李氏先祖皇恩御赐的半朝銮驾,以及一些祠堂自用的生活用具。在一九五八年前,这些物件还是完整无缺的。据现在将近八十岁的曾在祠堂教过书的老教师回忆,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楼上还存留有部分木刻物件,后因无人看管,也早已丢散净光。

在李氏祠堂被改造为学校后,李氏祠堂的石雕供桌也是命运多舛,被肢解拆散,另做他用。当时祠堂的老师们,可能也意识到这石雕供桌的价值所在,在盘炕的时候,就把石雕供桌前立面作为炕的外边使用起来。就这样,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陪伴着教书先生的办公、休息,虽历经“破四旧”劫难,却一点都没有受到损毁。这还真得感谢当年那些有文化有良知的老师们。林虑九连池李氏祠堂供桌的前立面,就以这样一种最安全的方式,完整地被保存了下来。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村里新建了小学,祠堂才空闲下来。

公元一九九六年,石雕艺人李万珍的孙子,在续修本支家谱寻访调查到李家湾时,特意去祠堂看了一下当年爷爷留下来的作品。

李万珍的孙子经常听家里老人说起祠堂石雕供桌之事,原康镇原康村有位18世族人,在一九五八年前,每年清明节都要去祠堂祭祖,当时的祠堂西侧西老茔,柏树连片,苍翠茂盛。祭祖当日的中午,茶店方圆以及山西、辉县等地族人都会在祠堂吃一顿大锅饭。后来因为历史原因就没有再去过。这位18世老人特意叮嘱,务必去祠堂看看这石雕供桌。

李万珍的孙子动身去李家湾前,知道这石刻物件时间久了可能需要清洗,就专门带着瓶子装着水,又带着照相机,拍照以便保存资料。甚至还想着,都这么多年了,这石雕供桌或许早埋在祠堂的某个地方了,还特意找了个铁锨镢头打算刨着寻找呢。

 


到了李家湾,找到祠堂进入大门,院内草木丛生,密密麻麻,无法进去,只好用镰刀砍了一条路。进入祠堂正殿,看到右边的大东殿里面,那张石雕供桌前立面被盘在了睡觉的土炕内。四周墙壁和梁柱上,虽灰尘遍布,仍掩盖不了那雕梁画栋的绚丽彩绘。

 

李万珍的孙子连忙拿出带来的装水瓶子、抹布,经过多次冲洗擦抹,终于露出了原本打磨光滑透亮,用清晰的线条绘就成的石刻图画。这张石雕供桌的前立面长度和高度都不足一米,厚度足有十多公分。石雕供桌的前立面包含桌腿部分,是由一整块石板组成,石板上雕刻着二十四孝图中《百里负米》的典故。

《百里负米》讲得是,孔子的学生子路,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

,却从百里之外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去世后,他做了大官,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拥有华丽的锦褥,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现在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如愿以偿呢?”这则典故教导族人百善孝为先,要及时行孝,孝养至亲,即使双亲去世,也仍然不丢怀念感恩之心。

典故刻图两侧饰以富有寓意的荷菊花卉。荷,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荷又与“和”谐音,和为贵,家和万事兴。菊,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又有吉祥长寿之意。

 

供桌前立面两个桌腿上雕刻着一副楹联,“孝弟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副楹联正是林虑九连池李氏家族家训之精华。孝敬父母,兄友弟恭,是家庭和睦兴旺、代代相传、经久不衰的根本品德;认真读书,学习前人优秀品质,可以使家族长久地发展下去。整个画面书香飘逸、温馨之至,体现出孝道与感恩的传统文化元素,宣讲着李氏家族敬祖尊宗、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

从画面布局、整体观感上,展现出石雕艺人李万珍细腻的凿刻技法,严谨的画风。以二十四孝图为中心,饰以荷菊寓意,再配以名联,置于家族祠堂,充分体现作者在选材方面的良苦用心。选用民间最常用而又最美的图案纹饰和造型,手法圆润细腻,人物刻画逼真,古朴生动而形象,画里人物的内心世界跃然眼前。其风格富丽真实而寓意深刻,艺术水平达到了极高的程度。让每一位前去祠堂祭祖的族人,都能感受到祖上的循循善诱,对族人的心灵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启迪、规范、教化和塑造作用。传承着一代又一代,秉持孝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

石雕供桌的后面及两侧面应该也是各用一整块石板,前后及两侧面四块石板构件,正好把桌面稳稳的支立起来。前立面拍出来的照片,楹联上的字体看上去不太清楚,李万珍的孙子又用白粉笔,沿着字的笔画涂描了一下,“孝弟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十个字才清晰的显露出来。拍完照,把这珍贵的资料保存了下来。看着供桌前立面还好好地在这里放着,就没有再去动这土炕。回到上班的单位,找了一位技术好的行家,把拍的照片冲洗成了彩色照片。

公元一九九八年,也就是李万珍的孙子去祠堂拍照的两年后,再去祠堂大东殿内看时,那张被当作土炕的一部分,精美绝伦的石雕供桌前立面,竟然不翼而飞。他们随即去问了南磊城村里好多人,问谁都不知情。

李万珍的孙子现在是懊悔不已,连连说道,罪过呀,罪过,真是太遗憾了,当时怎么就没有想到,把这石雕供桌前立面给想个办法妥善的保存起来。

公元二零一七年,林虑九连池李氏族人重新修缮百年老祠,众族人捐资捐物又捐力,历经九个月,百年老祠堂焕然一新。茶马古道,古风犹存,民风纯正,敦厚朴实这件精雕细琢有着很高审美艺术价值的石雕供桌,却依然没有回来。承载着南北流通交往的重任,本属于茶马古道应有的绝世珍品,流向了哪里……



作者简介

李祥嘉:出生于1972年,林州市茶店镇茶店村人,农民。爱好人文地理,对方志尤感兴趣,近年来比较热衷于谱蝶。愿结交有共同爱好者深入交流。

林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茶店工作委员会主办

本期编辑:逯     軍

本期审核:韩 增 云

《林州茶店民间文艺》

挖掘、收集、整理、传承、弘扬、传播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推介乡村最具特色的民间文艺人才,活跃社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