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根究底: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与红四军、新四军有什么关联?

 新用户76601310 2022-07-10 发布于安徽

1925年7月,“国民政府”将粤军第一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是李济深;

两年后,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诞生于井冈山,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又过十年之后,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一个军,它的番号为新编第四军,首任军长是叶挺。

问题来了:

红四军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支人民军队,它的番号为什么不是红一、红二、红三军,偏偏叫红四军呢?

新四军首任军长 叶挺将军

另外,1937年底,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时,蒋介石为什么偏偏给了这支部队“新四军”这个番号呢?

难道这只是个巧合?

要弄清楚这些疑问,还得从“粤军”说起。

“粤军”最早组建于1917年前,它是原广东省长朱庆澜的亲军。

“护法运动”开始前,朱庆澜将二十营亲军交给了陈炯明,成为中山先生护法运动时的主要军事力量之一。

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粤军”已经拥有二万人马。

1920年8月第一次粤桂战争中,中山先生随“粤军”回师广州,展开第二次护法。

为了提高粤军的各项质素,中山先生要求对“粤军”进行严格的训练。

于是,陈炯明集中“粤军”精英组成“粤军第一师”。

“粤军第一师”的军官阵容非常豪华。

师长由“粤军”总参谋长邓铿担任,李济深任参谋长。

“粤军第一师”的中、下级军官也不容小觑。

他们大部分都是保定军校毕业生,文化水平、军事技术等综合质素都非常高。

不少“粤军第一师”军官在日后的抗日战场上驰骋疆场,扬名天下。

全国十几个战区里,出自“粤军第一师”的司令长官就有四个。

1922年6月,孙中山与陈炯明正式破裂,“粤军第一师”内部也分裂为两派。

最后,“粤军第一师”大部分中、高级军官投向孙中山,成功地将陈炯明驱离了广州。

1924年初,孙中山重回广州后,“粤军”统一更名为“建国粤军”。

同年5月,中山先生开始筹建黄埔军校,“粤军第一师”不少军官到军校充当教官,其中就包括李济深、邓演达、陈诚、严重等高级军官。

1925年7月,国民政府正式在广州成立,驻粤军队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粤军第一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李济深出任该军首任军长。

老照片 李济深

第四军其他高级军官分别为:

第十师师长陈铭枢,副师长蒋光鼐;

第十一师师长陈济棠;

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

第十三师师长徐景唐。

这支军队中的不少人日后成为民国的风云人物,他们是:

李济深、陈诚、薛岳、罗卓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黄镇球、张发奎、黄琪翔、余汉谋、李汉魂、梁鸿楷、陈济棠。

叶挺将军也出自这支军队。

叶挺先担任了第四军十二师下辖三十四团团长,1926年6月,三十四团改编为独立团,仍然由叶挺担任团长。

北伐战争开始后,第四军副军长陈可钰率下辖第十师、第十二师及独立团开往前线,第四军军长李济深则与第十一师、第十三师留守广东。

在北伐战争中,第四军所向披靡,建下旷世奇功。

尤其是汀泗桥、贺胜桥之战,第四军大胜吴佩孚部,成功攻下武昌城,第四军从此有了一个响亮的称号-“铁军”。

当年年底,第四军再次扩编,第十师扩编为十一军,陈铭枢为军长,蒋光鼐为副军长;

第十二师扩编为第四军,张发奎任军长,黄琪翔为副军长。

随后,第四军一路东进,击破孙传芳主力,攻下九江及南昌。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宁汉分流,蒋介石将国民政府迁往南京,与武汉的汪精卫形成对立。

在第四军军长张发奎带领下,第四军倒向汪精卫。

然而,没过多少时间,汪精卫也开始了“分共、清共”行动。

在这样的情况下,第四军内部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奋起反抗,并于1927年8月1日参加了在南昌发动的武装起义。

这里特别要说一说第四军二十五师。

这是一支很了不起的部队,从这支部队里走出了许多了不起的我军战将。

比如,第四军第25师师长周士第,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军衔;

第四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陈毅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

第四军一位见习排长后来也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十大元帅之一,他就是开国元帅林彪。

林彪1927年4月随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参加第二次北伐,同年在聂荣臻、周士第直接率领下参加了南昌起义。

林彪随后担任了七十三团三营七连连长,起义失利后,林彪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地区。

林彪元帅

在这段时间里,林彪年纪虽不大,却机敏、善战,到1930年6月,林彪就担任了红一军团第军军军长,时年23岁。

此后,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几经周折,第四军的番号一会儿被撤销,一会儿又被恢复。

直至1932年,张发奎辞去军长一职,由吴奇伟接任第四军军长,自此,第四军归于蒋介石的“中央军”系列。

抗日战争中,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武汉保卫战、长沙会战。

抗战胜利后,第四军于1946年改为整编第四师,不久后又恢复第四军番号。

解放战争中,国民党第四军曾被我人民解放军歼灭。

蒋介石命令重建第四军,这支部队于1950年从海南撤往了台湾岛。

综上所述,从第四军创建至败退台湾岛,这支部队分分合合,最终归于平庸。

但是,从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中分化出来的另一支部队却越战越强。

它就是参加南昌起义的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部队。

在朱德、陈毅等同志带领下,他们辗转南部各省,最终开赴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

井冈山会师是中国共产党建军史上的大事、盛事,从那时开始,毛泽东与朱德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

将中国共产党掌握的两支武装力量合二为一,合并为一个军。

合并后的这个军以朱德为军长,毛泽东为党代表。

两军合并后使用什么样的部队番号?

有同志提出建议,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军级”单位,理应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

毛主席 朱总司令

但是,毛泽东和朱德却提出了不同的想法。

毛泽东认为,人民军队要继续保持“铁军”的影响力,将“铁军”的优良基因继承和延续下去。

因此,毛泽东建议,我军建立的第一个军的番号为“第四军”比较适宜,全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

朱德军长也赞同毛泽东的意见,认为我党第一支人民军队使用“红四军”这个番号非常合适。

首先,红军有相当多的官兵来自原第四军,他们对“第四军”这个番号有感情;

第二,“铁军”出自第四军,尤其是“叶挺独立团”,它是中国共产党最早控制和直接领导的部队。

使用“红四军”这个番号,是要继承“叶挺独立团”的优良作风,打造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真正的“铁军”;

第三,我军使用“第四军”这个番号,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起到“壮我军威、迷惑敌人”的作用。

敌人或许会这么认为,既然有“红四军”,红军应该还有“红一军”、“红二军”、“红三军”三个军。

如果这样,红军的兵力数达到四个军,如此庞大的兵力自然会让敌人有所顾忌。

迷惑敌人的同时,红军驻地及其周边地区的人民群众也会因此受到鼓舞,这种影响甚至能够扩散到更大的区域。

要知道,在革命刚刚遭遇重挫的低谷时期,对于稳定部队,激励全体军民的革命热情,这样的做法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奇妙作用。

最后,毛泽东、朱德与陈毅等领导人达成一致,决定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人民军队命名为“红四军”。

后来的事实证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蒋介石一直搞不清红军究竟有多少兵力,根据地的老百姓也以为红军队伍有十万之众。

抗战开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蒋介石接受了我党“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思想。

接下来,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被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一二零师和第一二九师。

留守在南方八省打游击的红军也在随后被国民政府改编为一个军。

但是,在这个军的军长人选的问题上,国共两党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为了保存这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游击队,进一步发展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希望由忠诚的共产党员担任军长一职。

这样的结果自然是蒋介石国民党不愿意看到的。

由于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的不少队伍活动在国民党统治区腹地,他们机动、灵活,神出鬼没,一直被蒋介石视为“威胁南京的心腹之患。”

通过这次整编,蒋介石一方面希望就此解除“卧榻之侧”的忧患,同时也想将这支军队收为己用。

周恩来与叶挺等新四军高级将领合影

因此,蒋介石提出两个军长人选-陈诚或张发奎。

陈诚为蒋介石的第一人选:

陈诚是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他一生追随蒋介石,深受蒋介石的信任和偏爱。

让陈诚当这个军的军长,蒋介石的用意“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张发奎为蒋介石的第二人选:

张发奎早年从军,受过日式军事教育,在孙中山领导下,参加了与陈炯明叛军作斗争的多次战役。

在历史上,张发奎的部下有不少共产党员且多为骨干,张发奎对“反共”这件事情也不如其他国民党人那么热心。

国民党大肆“清共”时,时任国民党第二方面军总指挥的张发奎反而接纳郭沫若、张云逸、叶剑英等一批共产党员到第二方面军任职。

南昌起义部队第十一军(军长叶挺)、暂二十军(军长贺龙)原先都隶属于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

但是,张发奎后来血腥镇压了张太雷、叶挺、叶剑英领导的广州起义。

蒋介石因此认为,张发奎因此与共产党结下了“梁子”,中国共产党绝不会原谅张发奎。

蒋介石同时认为,张发奎虽然曾经左右摇摆不定,也不如陈诚那般“好使唤”,但是也有其特殊的优势。

张发奎与中国共产党军中许多高级将领都有“故交”,相比之下,他比其他人更易与共产党打交道。

蒋介石认定,不管是陈诚还是张发奎,只要由他们当这个军的军长,这支队伍就能够牢牢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不过,中国共产党方面很快就否决了蒋介石提议的人选。

双方就这个问题各执己见,僵持不下。

1937年9月28日,蒋介石突然单方面做出决定,委任叶挺为这个军的军长。

此时的叶挺不是国民党党员,也不是共产党党员,却是国共双方都看重的军事家。

事实上,叶挺将军早在1924年12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将军被迫流亡海外,时间长达十年之久。

在此期间,叶挺将军与中国共产党脱离了关系。

蒋介石也曾多次派人找到叶挺,希望将其纳于自己麾下。

但是,叶挺根本不愿意搭理蒋介石。

所谓“十年生死两茫茫”,虽然脱离了党组织,叶挺始终没有忘记那段难忘的岁月,也牵挂着当年一起反抗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同志们。

蒋介石此次力主叶挺出任军长还有一个原因。

蒋介石认为,叶挺已经脱离了共产党,叶挺不可能重获共产党的信任。

借此机会,蒋介石想将这位北伐名将拉拢到自己的麾下。

蒋介石还有一个小心思,他希望利用叶挺与共产党之间的嫌隙来分化瓦解,达到控制这支军队的目的。

陈毅等新四军高级将领合影

然而,蒋介石显然小看了叶挺将军,也低估了中国共产党的气度与自信。

叶挺将军虽然脱离了中国共产党,却一直心系人民,关心着国家的安危。

他不仅一口答应了蒋介石的邀约,表示愿意重新“出山”,还向蒋介石提了一个建议。

叶挺将军表示,应该给这支部队一个有意义的番号。

叶挺向蒋介石建议,将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的这个军命名为“新四军”。

叶挺将军解释说,这样做,意在继承和发扬“铁军”(第四军)的声威,打造出一支能打胜仗的“铁一样的部队”。

这个建议马上得到蒋介石的应允。

于是,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的部队有了一个永载史册的名字-“新四军”!

可以这么说,当初决定给“新四军”这个番号的时候,蒋介石对叶挺是满怀希望的,也是自信满满的。

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以及最终的结果却让蒋介石大失所望,甚至懊悔不已。

就在蒋介石发出“委任叶挺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中将军长”的委任状之后不久,叶挺与他的老朋友(也是老领导)周恩来见了面。

不仅如此,在就任军长之前,叶挺还在周恩来副主席的安排下特意赴约延安,见到了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军队主要领导人。

在延安,叶挺向毛主席和党中央表示:自己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新四军”建成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

毛主席、周副主席等领导人一致确认,叶挺还是原来那个叶挺-一个不在党员花名册上的共产党人。

在此之后,国共两方面统一了意见,一致认可由叶挺将军担任“新四军”军长。

“新四军”的全称是“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它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产物。

新四军虽然隶属于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毋庸讳言,“红四军”、“新四军”与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有着前后赓续的关系。

但是,“红四军”和“新四军”只是沿用了“第四军”这个特殊的番号而已。

实际传承的却是一代革命人的血脉。

一个“新”字,既是这支军队与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番号上的区别,也反映了这支军队与国民党军队本质上的不同。

直到现在,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铁军”的旗帜依然高高飘扬。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一二七师仍然高举“铁军”的旗帜。

其中,“叶挺独立团”从1925年11月组建以来,至今已经走过了八十多年的光辉战斗历程。

这支军队历经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全国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五个历史时期。

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这支军队一直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

在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卓越指挥下,这支军队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也付出了重大牺牲。

它的番号虽然几经变更,部队编制也时而扩大,时而缩小,但“团”的建制始终清晰地沿袭保存了下来。

周恩来与粟裕等新四军高级将领合影

作为人民军队建立、成长、发展的象征,这支部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

据统计,从1955年“大授衔”至1965年,这支部队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就有七十九名。

其中,朱德、陈毅、林彪被授予元帅军衔;

栗裕、许光达被授予大将军衔;

周士第、萧克、杨至成、杨得志、杨成武、萧华、越尔陆、赖传珠等将军被授予上将军衔;

彭明治、聂鹤亭等十八人被授予中将军衔;

胡炳云、王东保等四十八人被授予少将军衔。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六名军事家中,有七位军事家都曾在这支部队战斗和工作过。

他们的名字是:

朱德、陈毅、林彪、栗裕、许光达、叶挺、许继慎。

另外,抗战胜利后,原国民革命军第四军首任军长李济深反对蒋介石反动内战,并与蒋介石、国民党脱离了关系。

1946年3月至4月,李济深成为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主席。

1948年1月,宋庆龄就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名誉主席,李济深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他代表民革发表通电,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召开新政协、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并离开香港北上,到达东北解放区。

他揭露蒋介石独裁政府罪行,号召人民坚决起来斗争。

他还去函劝告李宗仁、白崇禧等人与美蒋决裂,指出“向人民靠拢,才是唯一出路”。

除策反工作外,李济深还派人在川康、云贵、两广、福建和浙江等“国统区”组织反蒋武装,配合人民解放战争。

毛主席与李济深先生

1948年,李济深先生就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

此后,李济深先生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59年10月9日,李济深学生在北京病逝,终年74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