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税法:农业向商业的转型

 思明居士 2022-07-10 发布于河北

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个渐进的过程。唐代中期,国家日久生平,人口增长,但人均拥有土地越来越少,再加上富豪,大地主发达起来,导致两极分化严重,此时均田制已崩溃。

于是780年,宰相杨炎颁布法令:取消均田制,实施“两税法”

均田制:是平均主义,每家得到的土地一样多,所以按人丁收税。

两税法是不同的财产比例,田产面积是来收税的,财产多就多收,财产少就少收,没有财产不收,是承认有财富差别征税的新模式。

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呢?因为均田制已无法维持下去了,社会已发展两三百年,社会贫富差距太大,穷人没有土地仍然缴税,而富人缴税跟穷人一样多,这样是不公平的,农民破产逃亡,大地主富可敌国,各地豪强,军阀造反。“安史之乱”便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

为什么“两税法”能代替“均田制”呢?有三个变化

1.改变了征税方式,按财富多少收税。这说明摒弃了农业经济的平均主义,贫富不同的商业思维出现。

2.改变了以前单一对农业征税,扩张到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说明商业税的比例增加了。

3.以前是“实物缴税”变成了“货币缴税”。以前用布 ,帛,粮食这些实物缴税,征收过程繁琐,不易储存,浪费极大。若用“货币缴税”简单很多,用于做账,提高效率,说明商业经济的兴起,才有货币流通的现象。

两税法对唐代以后社会的两个影响

1.门阀大族自此消失,由于按财产多少征税,越大的家族越不利,大宗族选择分门拆户变成小宗族,不再像汉代那样有超强凝聚力,地方豪强也日渐衰落。所以宋代之后,国内造反现象基本被杜绝了。

2.失地农民不用交税了,人身获得解放。可以从事其他行业,使得商品经济发达起来,人口流苏加快。农,工,商的界限模糊了,人们的选择性更大了。

一项改革是否成功,在于是否得到大多数利益阶层的响应。唐代的“两税法”使政府,农民,豪强,三方都受益,自然改革顺利很多。

1.政府,降低了运作成本,税收从个体转移到财产上,省时省力,又增加商业税,是税基更广泛了。

2.农民可以卖掉土地,进城务工,做生意,打工的收益大于种地。

3.豪强,虽然要交更多的税,但可以合法地“兼并土地”,可以扩大规模雇佣工人,地主的利润提高了。

唐在“安史之乱”后,丢失河北,山东的粮食主产区,却还能维持一百年,是因为南方经济的支撑,而南方爆发了 “黄巢起义”,摧毁了南方经济后,唐朝才灭亡。

宋代的出现标志中国从“农业时代”迈向“商业时代”,宋代农业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是集约型生产。经济繁荣,商业化运作,规模效应,这些要素必然产生大都市。

因为商业是追求 利润最大化,利润只有在人口密集,大规模生产条件下才能生产。宋代以前中国城市是“政治军事型”,或为帝王首都,或为军事重镇。自宋代以后,有很多的“商业城市”。由于水路运输成本最低,所以东南沿海有许多的“商业型”城市。如扬州,苏州,杭州,泉州。

因为经济繁荣,唐宋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城市功能转变,在唐代,百姓的生活区和工作区是分开的,做生意在白天规定时间里进行,一到天黑,生意人都要全部回家。而到宋仁宗时,家家户户做生意,商业区和生活区混为一体,政府不再管制人民,商业区全天开放,已然成为商业国度。宋代不仅宋词得到发展,科技发明也最多,四大发明的三项是在宋朝得到普及和发展。

印刷术降低了书籍成本,使知识普及。指南针用于海上贸易。火药用于制作烟花和炸药。

宋代,于此之前的中国划出了分界线。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