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去嘉兴!游览笔记(工业遗产篇一)

 吴越尽说 2022-07-11 发布于浙江

走,去嘉兴!游览笔记(工业遗产篇一)


吴跃进


工业遗产篇一


在嘉兴游览中感觉到,当地文物部门和民间人士在挖掘整理古代遗址的同时,还把目光投向近代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一些民国时代的工业厂房,无论建筑特点,还是经历的创业历程,都不愧为是民族工业的代表;一些建国初期的国有企业,是现代工业框架的组成部分,半个多世纪以来,为国民经济和民生事业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还有的是地处乡镇上的集体企业老厂房、老仓库,位置偏僻,规模不大,往往容易被忽视,但是他们记录着城乡经济的联系,乡镇工业化的一段历史;随着年代久远,也显现出了时代特征和文化价值。





① 苏嘉公路第一桥


位于嘉兴城北的苏嘉公路第一桥



被嘉兴人称作苏嘉公路第一桥,是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的苏嘉公路在嘉兴市内的第一座公路桥,位于城北路与环城北路口,当年被叫做“大洋桥”。


摄于1948年的“大洋桥”(来自网络)


苏嘉公路建成于1933年,北起苏州觅渡桥,沿古运河南下,经吴江、平望、盛泽、王江泾,抵嘉兴北,全长70多公里,为两省交界地区人员交往、商品互补、物资运输提供极大方便。



苏嘉公路沿京杭大运河苏州塘南下,这是立在桥边的水区碑


1933年12月10日,苏嘉公路全线通车,每日两班分别往返苏州和嘉兴,结束了两地原先只有轮船客运的历史。较之轮船,汽车快捷,后因乘客拥挤又加密了班次。


苏嘉公路长途汽车旧照(来自网络)


苏嘉公路通车还沟通了京沪铁路与沪杭铁路的联系,是嘉兴向北辐射的干线公路,周边地区去上海、杭州都非常方便,自建成起嘉兴步入公路铁路交通联网的格局。


如今的苏嘉公路第一桥——城北桥



该桥原系八孔钢筋混凝土梁板桥,承重13吨,长77米,宽6米,是嘉兴跨环城河北向的重要桥梁。1981年扩建成平行双桥,更名为城北桥。现在从苏州南站直达嘉兴北站的长途班车,走的大多路段还是这条公路。



城北桥是平行双桥,这是桥面



当年在苏嘉公路筑路期间,在双桥村附近被民工挖出许多玉器,被叫做“双桥土”,与余杭安溪一带的“安溪土”同为“周汉古玉”,这些玉器被民工私藏,流向黑市,大量散失。当时的《上海晨报晚刊》曾作过专题报道,说筑路掘土挖出至少有三四百个,有拱璧、有圆形、鼎形,还有玉枕。


“双桥土”刻符玉琮



1954年国家文物部门组织挖掘鉴定,确定这一带为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遗址”之一,命名为“双桥遗址”加以保护。


收藏于嘉善博物馆的国家二级文物刻符玉琮



出生于嘉兴市嘉善县魏塘镇的考古学家张天方先生(1887-1966)将他在五十年代后的考古研究成果写成《浙西古迹》一书,书中讲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和民国二十三年(1934)“双桥玉器群之两次发现”。


张天方先生像(来自网络)



他去世后,其家人遵照他的遗愿,将其毕生收藏的文物和古籍捐献给国家。其中就有一件非常珍贵的“刻符玉琮”,是周汉礼器,雕琢精美,明确出自嘉兴双桥,被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现收藏于嘉善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



② 民丰造纸厂老厂房




就像我们吴江盛泽镇一样,在二十一世纪之前国有企业唱主角,当年有“五朵金花”,即新生、新联、新华、新民四家丝织厂,和印染总厂总共五家大型国有、集体企业,镇上几乎每家都有人在其中的工厂上班。


始建于1923年的嘉兴民丰造纸厂


民丰造纸厂老厂房



嘉兴在上世纪也有五家最大的国营工厂:冶金机械厂、毛纺厂、嘉丝联、绢纺厂和民丰造纸厂,是那个时代嘉兴现代工业发展壮大的代表,同样,在这几家企业上班的工人,不仅待遇好,参加社会活动机会多,仿佛身份和地位也略微高点。


老照片(来自网络)



民丰造纸厂前身是禾丰造纸公司,由民主人士褚辅成于1923年发起,并邀集友人筹资36万元创办,于1925年正式投产。1929年卖给嘉兴富商竺梅先经营,始改名民丰造纸股份有限公司。


民丰造纸厂创始人褚辅成


民丰造纸厂最重要的经营者之一竺梅先



民丰公司在1935年研制成功“船牌”卷烟纸,1955年和1956年间,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张国产描图纸和电容器纸。改革开放后,“民丰特纸”转制为股份制企业,并且成功上市,而且是五家老厂中唯一至今仍在原址上营运的工厂。



“民丰之光”厂史陈列室展品



老厂房上“1923”的几个大字代表着民族工业的辉煌历史,是活着的工业遗存。



部分展品


国家一级企业证书



民丰造纸厂老宿舍楼也颇有特点,位于东塔桥,是市区里难得一见的仿苏联建筑,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当时学苏联,不光学工业商业模式,连他们的建筑也学,而且教条式地照搬照套。这种建筑立面特色很鲜明,一般都是用砖裸砌,清水墙面,机制瓦斜坡屋面,形制为筒子楼,均为两层,这类建筑也代表了当年城市产业工人的居住状况。






说起筒子楼,俗称“赫鲁晓夫楼”,就是长长的过道从这头贯通到那头,两个尽头是楼梯,两头通风,形状如躺倒的竹筒,每天上班时,同一时间从楼里一下子涌出一串人来,就像竹筒里倒出的豆子。过道在中间,两侧都是单间,房门对房门,没有卫生间和厨房,也没有阳台,厕所和盥洗房是公用的,往往在过道里奏响“锅碗瓢盆交响曲”。





这种建筑的密封性抗风能力好,本来适合于北方寒冷地区,可是当年学苏联竟把这种建筑也移植到南方来。当然,这也是计划经济时代住房分配紧张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年代特征。


③ 冶金机械厂老厂区





嘉兴冶金机械厂位于甪里街112号,前身是1940年创办的私营杜锦记机器翻砂厂,1951年经私营合并由政府接收。





国家接收时,全厂仅有10名工人。据老职工回忆部分厂房为苏联援建项目,逐步发展到厂房88000多平米,占地300多亩。据说,五十年代嘉兴市区人口3万多人,而该厂就达4000人,几乎每个家庭与冶金厂有关。





当年大型国有企业就像一个小社会,从托儿所、医务室、学校、体育场、广播室,到职工住房、生活福利,几乎包揽了职工生老病死的所有管理和服务。像苏州的苏纶纱厂、长风机械厂等大厂也都类似。





嘉兴冶金厂的职工子弟,从幼儿起就不用担心将来的学业和就业,一代一代顶替安排进厂,直到2005年宣告破产。





破产后由宁波的一家外贸公司接手,当时为了扶持一批下岗工人再就业,在2006年成立了嘉冶机械创业中心,出租给100多家私营和合作型小工厂,初步解决了大部分职工的就业问题。





据相关报道,将逐步腾退迁出所有租户,原址将利用老厂房改造为文创、文旅街区,还要建造工业博物馆等。





冶金厂厂区布局完整,不少建筑具有鲜明的大型冶金工业建筑结构特色,建筑体量较大,一式清水砖墙,部分厂房上还遗存 20 世纪中期年代的标语口号,时代印记鲜明。




作为在新中国初期壮大的大型企业,经历了国家机械工业的发展历程,具有典型性和重要的历史价值。2020年6月与民丰造纸厂等一起被列为嘉兴市第四批历史建筑。



未完待续。
写于 2022-03-1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