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慈善”与“穷亲戚”

 吴营洲文存 2022-07-11 发布于河北


“慈善”与“穷亲戚”

吴营洲

救济“穷亲戚”算不算“慈善”?有人说“算”,有人说“不算”。各有各的说辞,且都能自圆其说。然而在我看来,救济“穷亲戚”当然要算“慈善”了!

诚如古人所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身边的“穷亲戚”都忍心不帮,又怎么能舍近求远去帮别处的“穷人”?

众所周知,“爱心是慈善的基础”!而这种“爱心”的施与,在我看来,当是不该分亲疏、远近的!

说的再大一点,倘若每个人都能救济些“穷亲戚”——假如有的话——使之脱困,或脱贫,少了社会负担,这不正是“慈善”之本意么!

对看得见的“慈善”不做,而钟情于某种广义的“慈善”,或捐钱,或捐物,固然值得肯定、赞扬,但有时因此也不免会生出某种遗憾来。

有一年某地遇到了某种天灾,有人想捐五千元(此数是我假定的啊)给某慈善机构,有朋友便对他说:你还不如带上这钱直接去趟灾区,扣除路费等,哪怕只剩下了五百,将它亲自递到了灾民手里效果可能更大些、更好些。

这话或许涉嫌偏颇,但也不乏有某些道理。某慈善机构或某扶贫机构对善款的跑冒滴漏现象,乃至贪污挪用等行为,是见诸公开纸媒的,绝不是我的妄猜。

近些年一再强调“精准扶贫”,这固然有种亡羊补牢的味道,但也不失为一种良好对策。然而怎样才能做到“精准扶贫”?这或许也是个问题。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考核制度,恐也仍是任何人都难以精准考核的。依我看来,要想真正做到“精准扶贫”,还得看当地官员或“善款”的发放者所具有的那份良知了。除此之外,一切“制度”“规则”都几近形同虚设。

有一年我曾去过一个灾区,看到了相关人士给灾民发放救济款的情形。灾民们在救灾帐篷前排成队,双手接过一两张红色的纸币后,便使劲儿地点头致谢。而站在我旁边的,有一位三十来岁抱着孩子的当地妇女。她肯定也是“灾民”。我问她:你怎么没去领救济款啊?她笑了笑,低下头说:我不够格。我又问:为什么不够格啊?她说:我们家和村干部的关系比较远,而领救济款的人是从村里挑出来的,都是和村干部沾亲带故的或关系好的。接着,她向我讲了她家的受灾情况,又讲了队列中的某某、某某家的受灾情况,委实是有些轻重差距的。她一句一句地说着,听得我唏嘘不已,而她也只是悄悄地抹掉悄然溢出的泪水,然后就离开了我,躲到了更远处,什么都不想说了。

扯远了,不说了。还是回到本文的开头之问:“救济穷亲戚”算不算“慈善”?我说“算”!而我新近听说了一件事:有个人和他的工友一同去逛街,他工友的手机突然被人抢了,他奋力去追,结果被小偷捅伤了。那么,他算不算“见义勇为”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