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88年撰写会宁县志48章《民政》(五) || 作者 潘涌昌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3-10-05 发布于上海

1988年撰写会宁县志48章《民政》(五)

作者 ‖  潘涌昌

潘涌昌先生1932年1月生,甘肃会宁人,会宁简师肄业。助理会计师,主任科员。1951年参加工作。曾任乡文书,区秘书,县、社数单位科员、会计,《会 宁 县 志》编辑。被聘任《白 银 市 志》《会 宁 县 交 通 志》《会 宁 党 史 资 料》(第五集)、《白 银 市 文 物 志》(初稿)编辑,会宁文史资料《古道名城》《三 军 会 宁 会 师 旧 址》编委委员,《古道名城》(续一)副主编,《会 宁 县 文 物 志》(初稿)主编。在《甘肃史志通讯》1993年第二期发表《靖远、会宁两地战国时为北地郡辖境吗?》考证论文一篇。曾两次被甘肃史志编委会评为全省先进工作者。


第六节 社会救济及福利

一、困难户救济

1949 年 10 月,中共会宁县委、县人民政府即安排社会救济工作,并分配小麦 2.1 万公斤,用于社会救济,至 1950 年春, 给 125 户困难户、23名民国时期职员发放小麦 1.11 万公斤。1951年,在县城设立烟民改造所,对 326个吸毒烟民集中教育改造。

1952 年土地改革中,城关 3 厢给 58 户烟民分给土地 105.5 亩,粮食 7050 公斤,房屋 75 间,牛 3 头,其他农具 156 件,使其从事生产劳动。1957 年,全县发放社会救济款 1.3 万元,救济608 户,3027 人;1964 年、1965 年,发放救济款 4.6 万元,救济 2791 户,8815 人;1974 年、1975 年、1976 年,共发放救济款 29.6 万元,救济 7062 户,3.59 万人;1980 年至 1989 年,共发放救济款 142.73 万元,累计救济 7.4 万户,38.98 万人。

二、五保户救济

1956 年开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全县普遍开展对无依无靠的老弱鳏寡及残疾人员由集体实行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的“五保” 工作。在实际执行中,除集体照顾外,政府在社会救济款中每年给予适当补助。

会宁县部分年份“五保户” 救济情况:

1961 年,救济 561 户,893 人,救济款 0.5 万元。

1962 年,救济 644 户,1124 人,救济棉布 2800 米,棉毯28 条,棉花 345 公斤,衣服 58 件。

1973 年,救济 466 户,612 人,救济款 0.1 万元。

1976 年,救济 390 户,544 人,救济款 0.8 万元。

1980 年,救济 387 户,494 人,救济款 0.6 万元。

1981 年,救济 395 户,523 人,救济款 0.8 万元。

1982 年,救济 319 户,405 人,救济款 1.3 万元。

1983 年,救济 358 户,474 人,救济款 2.4 万元。

1984 年,救济 344 户,457 人,救济款 1.2 万元。

1985 年,救济 357 户,452 人,救济款 1.6 万元。

1986 年,救济 359 户,459 人,救济款 1.8 万元。

1987 年,救济 350 户,453 人,救济款 1.1 万元。

1988 年,救济 369 户,469 人,救济款 1.6 万元。

1889 年,救济 377 户,477 人,救济款 3.4 万元。

三、社会福利设施

1958 年, 县民政部门先后办起“八一” 机械厂(县城南关)、养鸡厂(县城西河湾)、缝纫 (县城中街)、“八一” 石膏厂(士高山乡),安排优抚、救济对象 85 人。当年产值 5898.46元。1959 年上半年产值 5477 元。在三年困难时期,除机械厂外,其他停办。

1959 年,全县各公社办起敬老院 13 个,集中供养鳏寡老人。1960年全部解散。

1960 年后半年,县民政局在县城东关(今水电局、农业局址)办起儿童福利院。有房屋 26 间,收养孤儿 100 多人,每年支付费用 1 万多元。先后将 54 名学龄孤儿送东关小学读书,由国家支付学费;一部分孤儿由亲友接去抚养。收养通渭县的孤儿送回原籍,其余孤儿转定西地区福利院。1965 年,撤销儿童福利院。

1984 年,在县城东河口建成会宁县社会福利院。占地 8 亩。建成宿舍、饭厅、灶房、文娱室、办公室等砖木结构平房 20间,土木结构库房 6 间,还有车库等,建筑面积 848 平方米。国家投资 6.2 万元。当年 11 月 10 日开院收养。1985 年有 12人(男 9 人,女 3 人),1986 年增至 14 人(男 10 人,女 4 人),其中城镇鳏寡 9 人,西路军红军老战士 1 人,退休老职工自费代养 4 人。每人每月伙食费 18 元,卫生费 1 元,医疗费 3 元,零花钱 3 元。1989 年收养 12 人(男 8 人,女 4 人),其中鳏寡11 人,孤儿 1 人。

1984 年,河畔乡建起全县第一个乡敬老院。建宿舍、饭厅、灶房、办公室、库房等 15 间,建筑面积 538 平方米。国家补助1.1 万元。收养孤老 5 人(男 3 人,女 2 人)。

1985 年 1 月 23 日,草滩乡敬老院建成。建房 6 间。国家拨款 7000 元。收养孤老 3 人(男 2 人,女 1 人)。

1986 年 6 月 1 日,汉家岔乡敬老院建成。建房 12 间。国家拨款 1.75 万元。收养孤老 4 人(男 3 人,女 1 人)。

1986 年 10 月 22 日,四房吴乡敬老院建成。建房 10 间。国家拨款 1.22 万元。收养男性孤老 3 人。

1987 年 5 月 1 日,甘沟驿乡敬老院建成。建房 10 间。国家拨款 1.5 万元。收养孤老 4 人(男 3 人,女 1 人)。

1987 年 5 月 1 日,土高山乡敬老院建成。建房 11 间。国家拨款 1.65 万元。收养孤老 2 人(男 1 人,女 1 人)。
 
1987 年 10 月 1 日,八里湾乡敬老院建成。建房 12 间。国家拨款 2.1 万元。收养孤老 3 人(男 1 人,女 2 人)。

1988 年 9 月 9 日,土门岘乡敬老院建成。建房 13 间。国家拨款 2.2 万元。收养孤老 3 人(男 1 人,女 2 人)。

1989 年 6 月,青江驿乡敬老院建成。建房 15 间。国家拨款 1.15 万元。

四、精减退职人员的救济

1973 年,根据国务院《关于精减退职老职工生活困难救济问题的通知》精神,对 1961 年至 1965 年 6 月 9 日期间精减退职的 1957 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 2 名年老体弱职工,给予原工资40%生活救济和药费报销三分之二的补助,全年支付 424元。

1980 年增加为 5 人,全年支付 1300 元。1983 年,经调查摸底,全县享受 40%救济的人数加到95人,占精减职工总数1350名的7%。1984年达到98人。1989年有94人。

五、收容遣送

1957 年春,给安徽等地流入会宁的 64 名灾民发放路费, 动员返乡生产。1959 年,县城设立收容站,民政局负责收容遣送。外流人口生活由民政局核拨经费,粮食局核拨粮油指标解决。全年收容流入灾民 454 人,专车遣送 155 人,其余发放路费,劝其自行返乡。1960 年和 1961 年,刘寨等公社亦设外流人口收容站。1964 年,收容遣送外流人口 114 人。1965 年,收容站改称会宁县公安局收容审查所,由公安、民政两家管理,凡县内农村流入城镇的人口由收容所随时收容遣送,凡外地收容站遣送来的会宁外流人口,属于流窜作案的转公安部门审查处理,其他人口付给车费送回所在公社。1975 年至1989 年共收容遣送 3543 人次。

会宁县社会救济福利事业费支出情况:

1954 年,0.3 万元;1955 年,0.5 万元;1956 年 0.7 万元;1957 年,1.3 万元;1958 年,2 万元;1959 年(无数字);1960年 14 万元;1961 年,3.2 万元;1962 年,8.8 万元;1963 年,9.4 万元;1964 年,4.3 万元;1965 年,5.2 万元;1966 年,8.6万元;1967 年,3 万元;1968 年,3 万元;1969 年,4.3 万元;1970 年,4.7 万元;1971 年,15.9 万元;1972 年,2.6 万元;1973 年,6 万元;1974 年,7.4 万元;1975 年,15.7 万元;1976年,17.4 万元;1977 年,16 万元;1978 年,18.4 万元;1979年,13.9 万元;1980 年,20.9 万元;1981 年,19.1 万元;1982年,31.5 万元;1983 年,24.7 万元;1984 年,25.3 万元;1985年,22.7 万元;1986 年,25.2 万元;1987 年,23.1 万元;1988年,30.6 万元;1989 年,21.6 万元;合计,429.9 万元。

六、扶贫

1983 年 9 月,根据全省扶贫布点会议精神,县人民政府成立扶贫领导小组,下设扶贫办公荎,挂靠民政局,在全县开展扶持贫困户脱贫致富工作。省拨扶贫资金 406.36万元,其中自然灾害救济款 223.36 万元,贴息贷款 181 万元。当年,在 6 个乡开展扶贫。扶持 3859 户,21262 人,占 6 乡总户数 32%。安排资金 49.90 万元。

1984 年,全县扶贫面扩大到 16 个乡,179 个行政村,1357个合作社,11664 户,102215 人,占 16 个乡总户数 32%,总人口 34%。安排资金 173.46 万元。

1985 年,又在 9 个乡,85 个行政村,641 个合作社开展扶贫工作。扶持 5579 户,31034 人,占 9 个乡总户数 31%,总人口 32%。安排资金 161 万元。

1986 年,安排资金 20 万元,在其余 5 个乡扶持经济实体 5个,306 户;新建砖瓦厂等联合体 3 个,30 户;养羊个体户 133户;白草塬新移民 122 户。

1986 年底,有 92%的扶贫对象收到了较好经济效益,其中有 3715 户,21023 人户均收入 1578 元,人均收入 226 元,占扶贫总户 20%;有 4085 户,23125 人初步解决温饱,占 22%。

1987 年,扶贫办公室挂靠农建办,由农建办统一筹措资金扶贫。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