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最深刻的错误认识是什么? 点赞最高的回答是: “以为自由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后来才发现自律者才会有自由。” ![]() 我们在朋友圈,经常能看到天天打卡的人。
看到这样的人,我们内心总是涌出无限的羡慕和冲动,然后暗自下决定: “从明天起,我也要抵制懒惰,克服拖延,拒绝诱惑,开启自律,追求自由的生活。” 然而,一只脚还没踏实自律的生活,另一只脚已经叫嚣着后退:
就问你扎心了没? ![]() 01 为什么你很难自律? 为什么我们总是容易陷入“自律——躺平——自律——躺平”的无限循环? 背后的原因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 原因一:基因导致我们及时享乐 对,没错!我们基因里就是“好吃懒做”的。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大脑是在即时满足的环境中进化的,我们的祖先打猎、捕食、躲避危险,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当下或不久的将来。 作为现代人类的我们,虽然我们经过了漫长的进化,但大脑硬件和旧石器时代祖先的大脑没什么两样。 我们天性如此,因而大多数人整天都在寻求及时享乐的机会。 ![]() 人们倾向于选择即时享乐的事,回避延迟满足的事。 比如人们明知道抽烟有害,但患癌的后果可能在几十年后才出现,人们宁愿选择当下吞云吐雾的快乐。人们明知道坚持锻炼会让自己更健康,但延时的奖励怎么也没有当下“躺在床上刷抖音”来的快。 虽然我们骨子里被刻写了及时享乐的基因,但几乎在每个领域的成功,都要求我们忽略即时奖励,而要“延时满足”。 原因二:靠意志力自律,而不是内驱力 靠意志力自律的人,大都失败了! 这类人自律的原因往往是“急于解决某个问题”。 这样的自律,叫“回避型”自律。它就像是心血来潮,来的快,去的也快。 这种自律的特点是:它的驱动力会随着痛苦感受的增减而起伏变化,既不稳定、也不靠谱。 在回避型自律中,动力大小与痛苦程度成正比,你越是感到痛苦,你的自律动力就越大,相反,你感受到的痛苦越小,你的自律动力就越小。
比如想减肥,因为不能忍受别人说自己是个土肥圆;想学习,因为周围人都在忙着参加培训学技能。 这种靠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培养自律,注定会导致痛苦。因不能享受过程,靠苦行僧似的坚持,很容易导致放弃。 另外,这种思维关注的是目标,而任何目标都隐含着这样的假想:“一旦我实现了我就会很快乐。” 说到底,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内驱力。 《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要把爱和自律结合起来,越自爱,越能完善自我。 内驱力是自己真正想做这件事,而不是靠外在的意志力去自律。 ![]() 原因三:不了解潜能蓄积期,导致很快放弃 太期待自己的努力获得高额的回报,产生的焦虑导致放弃!
当期待的效果没有立竿见影,我们很快失去了改变的动力,退回到之前惯常的做法:该吃吃,该玩玩,该躺躺。 为什么我们很难坚持下去? 那是因为你不了解,每个习惯背后,都有一个潜能蓄积期。 《掌控习惯》作者詹姆斯克利尔说过:
![]() 我们只有坚持度过潜能蓄积期,才能看到改变。 但很多人,往往在快要看到希望时就已经放弃了。 02 自律的秘密:只需4步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纳金认为,大多数人和动物的行为都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习得的,那些被强化的行为被进一步加强成为行为模式。 所以任何习惯,无论好的坏的,我们都可以改变塑造。 美国著名习惯研究专家詹姆斯克利尔,把养成习惯的过程分为四个简单的步骤:提示、渴求、反应和奖励。
这四步形成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提示、渴求、反应、奖励,提示、渴求、反应、奖励......并最终让你养成自然而然的习惯,由此构成完整的习惯循环。
认知到习惯的形成,我们就可以为培养好习惯或者破除坏习惯提供一套简单的规则: 提示:让其显而易见; 渴求:让它有吸引力; 反应:让它简单易行; 奖励:让它令人愉悦; 自律的秘密,真的只有这4步。 ![]() (1)提示:要明显 人的行为习惯会受到自发和下意识的头脑支配,因为我们常不由自主地陷入旧模式而不自知。 比如当你笑的时候,会用手捂嘴;在别人说话时容易打断他人;经常不经意间道歉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触发我们习惯的提示变得实在太普遍了:桌上的零食、手边的手机、地上的懒人沙发。 正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说:“除非你让下意识意识化,否则它将支配你的生活,而你会称之为命运。” 如何让提示更显而易见? 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指差确认”的方式,让下意识的习惯提升到有意识加以确认的水平。比如你可以创建一个打卡统计本,来提示自己做某件事。 ![]() (2)渴求:要有吸引力 如何调动我们的内驱力,激发更强烈的渴求? 现实生活中给了我们诸多灵感,比如电子游戏的娱乐性比棋盘游戏更有娱乐性;商场橱窗里的人体模特夸张的臀部和胸部诱惑我们快速下单...... 用将渴求视化的方式,更能刺激我们内在需求的强度。 欲望是驱动行为的引擎,每一个行动都源于此前的预期,是内在的渴求引发了回应。 所以你想要苗条的身材,可以将自己的偶像作为手机壁纸,天天暗示自己;可以买一件自己心仪的衣服,挂在衣橱外边,天天激励自己“要瘦下去才能穿进去”等等。 (3)反应:要简单易行 很多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原因,就是目标实施计划的不合理,难度太大,开始时激情满满,但坚持几天就不行了。 目标实施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让其简单易行。毕竟习惯的养成不是三两天的事,而是要有时间的积累。 另外,你可以利用绑定喜好使你的计划更容易实施。 假如你在做一件事时能同时加入另一件你喜欢的事,那么前者就会更有趣。 比如你在跑步机上锻炼时,可以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或者观看喜欢的综艺,这样锻炼就会变成一种容易的事。 (4)奖励:要让人兴奋 现代社会到处都是“延时满足”的例子,你今天做的很多选择不会让你立即收益。 比如,今天锻炼,也许明年才能瘦下来;这个月工作,下月才能拿到薪水;现在缴养老保险,几十年后才能领退休金。 但人的天性是喜欢及时享乐的,怎么样我们才能体验到立即得到的快乐呢? 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方法。 我们需要放大“奖励”效果,让延时的成果显化,刺激头脑多巴胺的分泌,让行动继续下去。 比如你要养成省钱的习惯,可以设开一个账户,专门用来存储你省钱奖励自己买奖励品的金额。 诸如奖励自己一台MAC笔记本,当你放弃买一件物品时,就把钱存到奖励账户里,比如放弃买一件衣服,存入200元,放弃买一杯奶茶,存入30元等等。这样的话,哪怕你什么也没买,也能感到很满足。 ![]() 随着时间推移,内在奖励会出现:心情愉悦、满足、成就感,这样你不会再追求储蓄金额的次要奖励。 03 最难的:重复重复再重复 英国哲学家乔治·H.刘易斯(George H.Lewes)曾指出:
常识和科学证据都认同这一点:重复是一种变化形式。 你每次重复一个动作,你就激活了一个与这个习惯相关的特定神经回路。这意味着,养成新习惯的最关键步骤之一就是不断地重复。 所有习惯都遵循类似的演变轨迹,从刻苦练习到行动自如,这一过程被称为自动性。这种能力发生在下意识起作用的时候。 很多人放弃,是因为看不到预期的效果。根本原因还是重复次数不够,没能渡过潜能蓄积期。 你想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要借助时间的力量对“自我提升”复利。 网上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如果一个人每天进步1%,一年后个人能力将提升37.78倍,如果每天退步1%,那么一年后个人能力将会消失殆尽。 ![]() 村上春树也说过,时间是会产生复利的,我们不能做事情三分钟热度,急功近利。任何一件事情没有持续坚持三个月以上,都没有资格评判这件事情行不行,更没有资格批判自己行不行。 重复,看似简单,却是最难的! 写在最后 丘吉尔有句话,被很多人印在墙头:
其实,自律和不自律,都会吃苦。 不同的是,自律的苦会让人生越来越甜。 用对方法,便能让自律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我们共勉! References: [1]Controlling habits, [US] jamesclear, press: Beijing United Publishing Company, July 2019 作者:KK 排版:KK |
|
来自: 王qqj2e77g8fow > 《醍醐灌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