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山蜀水】邂逅青溪古镇

 古蔺同乡会 2022-07-11 发布于四川
【巴山蜀水】
邂逅青溪古镇
永宁翁

全国叫做“青溪”的地方很多,此次“慧美”组织我们去的是青川县的青溪古镇。

青溪古镇离我们入住的客栈仅仅两公里,步行也就半个小时。吃过早饭,一声招呼,大家便邀邀约约、三三两地跟在王庆莲经理后面出发了。从阴平村到青溪古镇,有好几条道路可以走,不过,近期几乎每条路都有工程施工(为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完善相关配套设施)。我们走的是驻地附近的山道,既是景观大道,也是“阴平古道”的一部分,途中经“落衣沟”等历史遗迹。大家说说笑笑、走走停停,到处照照相,很快也就到了。

驴友们在“阴平廊桥”桥头合影留念(右侧站立第一人为本文作者) 摄影:王庆莲
我们是从“阴平廊桥”进入古镇的。廊桥是“阴平古道”贯穿青溪古城的历史再现。整体建筑呈现多元化风格。桥面的6幅浮雕画以及桥两侧的42幅国画,全面展示了“阴平古道”和“青溪古城”的自然山水和人文历史。主要包括:“一城一道、两次统一、三河归江、四次战役、五关设险、六阁悬崖、七瓣莲花、八景诗意、九朝治所、十大名人”等历史事件和自然景观,集中表达出了阴平廊桥“穿越时空,连接古今”的主题创意。

阴平廊桥临街一侧           阴平廊桥内部纵深

步行经过“阴平廊桥”进入古镇的第一条街,就是回民风情街。回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古老的文化。特别是回族习俗文化,绚丽多姿,引起世人关注。当地回族以汉语为共同语,但在宗教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他们又夹杂着大量只有穆斯林内部交流的词汇或短语。街上人不多,街道很整洁。正体现出了回族人民爱干净的特点。

回民风情街又名小东街。明代以来,西北回族人民沿着阴平古道陆续来到青溪古城,并在城东聚居繁衍,逐渐形成街市。街道全长 200米,宽18米,以花岗石板铺筑街道,两侧建筑则采用木质和陶制材料,以伊斯兰风格立面造型,双门双窗,小青瓦屋顶,色彩选用回族群众偏好的白色、绿色、蓝色来呈现,显示纯朴与善良。此街遍布回族传统美食,是青溪“铜火锅”的发源地,回族风情的展示长廊。

回民风情街(1)               回民风情街(2)

穿过回族风情街,再往前走,就来到了“东瓮城”。因为青溪古镇是古阴平道上的重要关隘,自东汉以来,一直是历代朝廷王室与地方政权势力相互攻战、争夺不息之地,也是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

由于青溪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历代王朝都要派兵将镇守,修建城池。明洪武四年,正千户朱铭将土城改建为砖城。清顺治十年,怀远昭义将军特授龙安营参将,白丹衷复建城池,历经三载才竣工。城墙都是用糯米、石灰浆与石条、大砖等镶砌而成。

为了加强防备,古青溪的外城门还备有吊桥。且在各个城门外,均建有半园形的“外城墙”,被称作“瓮城”。瓮城又称月城、曲池。它是古代城市防御性的附属设施,它依附于城门、并与城墙连为一体而建造,为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在“瓮城”的两侧还建有箭楼、门闸等。主要目的,是保护主城们不易被攻破。且便于诱歼攻城之敌。

“瓮城”城门与主城城门通常不建在同一条直线上,目的是防止敌人使用“攻城锤”等重型武器的进攻。且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即可将主城门与“瓮城”城门同时关闭。此时,守军即可在箭门上对敌进行射杀,形成“瓮中捉鳖”之势。青溪古城现有两个“瓮城”(有资料说原来有三个,因时间关系,未去核实),我们攀登进入的这个是“东瓮城”。

“东瓮城”远眺

登临“东瓮城” 摄影:王庆莲

青溪古城的内城门上建有距地四丈五的重檐城楼,它既便于戌守瞭望,又能显示边陲雄姿。且因为整座城池的形状好像一只靴子,故又被称作“靴城”。

“东瓮城”城门洞 东城门楼顶

从“瓮城”外的石梯上去后,右拐即可从门洞进入“瓮城”内。再左拐,即可进入主城内或登上城楼。图片中游客站立处的内城墙,即为现在仅存的“明代城墙。”这一段“明城墙”正是明洪武四年所修。当时,朱铭将土城墙改建为砖城墙。“城周九百丈,墙层用糯米灰浆镶砌石条和大砖,内夯土石,高二丈一,底宽一丈四,护城河深一丈,外城门备有吊桥,东西北三门,各建有半圆弧形外城墙”。目前。此处为“明城墙”的唯一存留,其余均为原址重建。

站在东城门的城墙之上环顾四周,城外,青山依旧;楼顶,旌旗飘飘;城内,古建筑排列有序;正彰显着古城当年的威严与雄壮。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城内那现代化建筑的屋顶和前方即将通车的广(元)平(武)高速。这一画面表明,它们都在用各自不同的语言,向游人诉说着青溪古城的历史变迁。

从城楼上下来往里走,就是“星月广场”。它以回族拱券和汉族牌坊为主题景观,较完整地保留了广场周围汉、回杂居的建筑格局,真实体现了青溪古城民族融合和多元文化的特色。“广场”所在的位置为古城的东门,也是古城的军事要地。左右两侧的雕塑,展现的正是三国时期军事防御和屯田戍守的场景。

离开“广场”沿着东大街一直前行,两边的古建筑,基本保持了原貌。它与其它几条街道一样,都是以青石板铺面。街道中间的水沟里,有潺潺流动的清水,沟道两侧种满了花草。有几座小小的石拱桥横跨在水沟上,便于街道两边的行人往来。除了游客,街上的行人很少、很清静,人们行走其间,感到很惬意。

东大街街景(1)                                 东大街街景(2))

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的十字路口,建有鼓楼,“横顺相对,两楼一底,三层飞檐,琉璃筒瓦,雕梁画栋”。四方均悬有匾额,分别为“紫微高照”(东)、“南山聚秀”(南)、

“阴平古道”(西)、“北方锁钥”(北)。四条大街之上,均各竖有牌坊,牌坊上面也都书写有匾额:东街“紫微高照”、南街“人杰地灵”、 西街“西蜀咽喉”和北街“北极联辉”。人们据此可推知其文化底蕴之深厚。      

东大街牌坊上书:“紫气东来”                  西大街牌坊  上书:“西蜀咽喉”

正午时分,大家都累了、饿了、不想走了。走到“十字口”,就在“鼓楼”下或坐、或立、或斜倚在鼓楼的柱、壁上休息。此时有人告诉我,前面还有“县衙”,但今天不开放。我打趣说:“今天又不是周末、周日,这“公务员”为啥不上班呢?咱们看看去。”我边说边走,一些友友坐不住了,也跟着走了过去。

所谓“县衙”,即原“青川县署”。就在西街上,离“十字口”也就一两百米。它位于

青溪古城内西北部,坐北朝南。据悉其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米。现存和修复者,均为明清建筑。显得威严、肃穆。

“青川县署” 摄影:王庆莲

“青川县署”早期是以军武功能为主来进行布置,后来发展形成了左文右武的有机整体。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统治机构职能细化和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的文化属性和特色。

“青川县署”前有“照壁”,“照壁”背面上书《青溪古镇赋》。因为当日不对外开放,门前有工作人员把守。所以,同行的友友们就只能在门前的院坝里照相留念,或赏读“照壁”上的辞赋。但从大门外能看见正堂门外的“親民堂”三个大字,以及正堂室内后壁上书写的“明镜高悬”几个大字,一看就知道这里过去是县老爷办公、审理案件的地方了。”

“县衙”正门前的“照壁”,上书《青溪古镇赋》 王庆莲摄影

“十字口”应该就是“古城”的中心了,从这里望出去,四条街都一目了然,无论想去哪一条街都很方便。街道本身不长,很干净,很清静。如果有时间的话,找个地方坐下来,品一品当地的春茶;或者约三两个知己,尝一尝当地的“包谷酒”;要是 嘴馋了,这里就是“铜火锅”的发源地,来上一小锅也是不错的选择;看看书、下下棋、打打牌,也是理想之地。

北大街街景(1))                               北大街街景(2))

西大街街景                 南大街街景

青溪古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历史文化古迹众多。过去,各地当政者和文人雅士都有评选当地“八大景观”的习俗。而“西望金牛气,东晖白马鞍,桥高金柳折,泉涌玉华繁,洞口鱼渊跃,关头虎石盘,醍湖不觉晓,雪霁万峰寒”,就是晚清学子袁汝萃描写青溪的“八景诗”。

据说袁汝萃诗中具体所指的“八景”是:石牛寺、马鞍山、高桥寺、玉花泉、鱼洞砭、关虎石、醍醐塘、九龙包等八个景观。

至于这“青溪八景”,我在“阴平村”的文化活动中心(也是游客集散中心)的广场边看到过,它是用碑刻的形式向游人做介绍。内容太多,也记不住了。

加之“青溪古镇”素有“川北门户、西蜀咽喉”之称,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之处。自三国蜀将廖化在此屯田戌守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所以,她历史文化厚重、人文荟萃。除了“青溪八景”之外,还有许多与军事有关的如青塘关、控夷关、写字岩、落衣沟、磨刀石、水中井、打箭坪、邓艾庙等遗迹,还有明朝建文皇帝朱允炆隐居的华严庵等遗迹。这其中的每一个遗迹、每一个景点,都是一段历史、一个传说、一个故事。

不过,这些遗迹和景点都分布在古镇周边远近不同的地方,没有十天半月是玩儿不过来的。此次时间太短,只能走马观花了。好在当今各方面的条件好了,还有机会再来慢慢地逐一游玩、观赏。

2022年7月写于彭州
相关连接:
连接一:关于“瓮城”。
连接二:《青溪古镇赋》。

1

链接一

关于“瓮城”

“瓮”,《现代汉语辞典》解释:一种盛东西的陶器,腹部较大。如水瓮、酒瓮、菜瓮。

“瓮城”:围绕在城门外的小城。

“瓮城”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时代,有待考古发掘、论证。考古人员在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的东城、北城门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城门”和“瓮城”。这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遗址中实属罕见,它填补了我国古代都城建筑史上的一个空白。

在中国古代城池中,“瓮城”的设置兴盛于五代和北宋时期。及至明朝,“瓮城”就已经是一些较大的城池必备且建造技术成熟的防御性建筑了。

“瓮城”的建筑材料也由起初的泥土累筑,发展为外包砖体,再发展为大型石块、砖体通过石灰粘结等。

“瓮城”的功能设置,也由最初的满足基本战斗所需,发展成为集存兵、存粮、箭塔、瞭望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结构。

青溪古城在明初便已形成较成熟的“瓮城”结构,这与青溪古城“战争所需”和“防御为主”的属性定位一脉相承。

青溪古城的“瓮城”,建筑风格相同,且均布局在各个方位的墙体之中。在战时,“瓮城”能为守城将士提供同敌人迂回的时间,以及诱惑敌人进入、形成“瓮中捉鳖”之势的绝好条件。“风水家”则认为:借助“瓮城”可以“避煞”。平日里,“瓮城”还可以为主城门遮蔽来自城外的风沙。

我们游览的“东瓮城”,它高21米,21步大台阶。瓮城门和内城门均宽3米、高4米,但厚度不一(瓮城弧形厚15米,内弧长65米,内城门厚21米)。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瓮城”建筑,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的“鸡鹿塞”,始建于汉武帝时期。

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瓮城”是南京“中华门瓮城”,也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规模最大的“瓮城”,据说一次可藏兵3000人,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称。

据悉国外也有“瓮城”,朝鲜王朝的重要城市如汉城、水原就设置了“瓮城”。但朝鲜“瓮城”与我国“瓮城”的不同之处,在于仅有一面与城墙相连,另一面通常留出豁口。

日本城堡中“二之丸”和“橹楼”的设置与中国的“瓮城”及“箭楼”也十分相似。其主要作用,一是作为敌军攻破第一道城门之后的缓冲区,二是诱敌深入、“瓮中捉鳖”。

注:根据游览过程中所见当地相关资料整理,仅供参考。

2

链接二

 青溪古城赋   

李先钺

青溪古城,风水宝地。蚕丛之咽喉,蜀北之门户。岷山之南,嘉陵之西。斯古城也,聚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藏风聚水,隐秀阴平。迎白马之朝晖,送高桥之夕阳,枕草堂之云霞,接平武之报恩。摩天岭高巍巍兮,汇川甘交界之形胜,沐银鞍而润尘寰。唐家河水清清兮,积青竹醍醐之灵秀,浴金桥而浸乾坤。崇山峻岭,合护边城。氤氲蓬勃,人杰地灵。

青溪古城,源深流长。建兴七年,析刚氐道,筑城设县,广武治地,始建成垣。洪武四年,正千户朱铭,改土城筑砖城。顺治十年,龙安营参将白丹衷,复建城池,历经三载,城周九百丈,横亘塞垣兮,蔚为大观。城高二丈一,底宽一丈四,护城河相连,其深一丈,气势磅礴兮,虎踞龙蟠。外城门吊桥,防御备战,枕戈待旦兮,壁垒森严。东西北三门,各建半圆瓮城,重垣叠锁兮,入瓮无还。

内外城门相错,上筑箭楼,重关击柝兮,兀兀穷年。内城门上,四丈五高城楼,戍守瞭望,示要冲雄姿,严阵以待兮,镇守边关。城墙内外,十二街通十八巷,掎裳连袂兮,蹑踵侧肩。十字街口,飞檐钟楼,高四丈五,琉璃筒瓦,雕梁画栋,四方悬匾:紫微高照、南山聚秀、阴平古道、北方锁钥,碧瓦朱檐兮,美轮美奂。秦汉伊始,郡州县所,历为治地,沧海桑田,连绵不断。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处。回汉杂居,五教共存。丁亥红军北上,狂飙起,开新篇,成立苏维埃,建立赤水县。闻名遐迩,尔能媲焉?煌煌二千三百余岁,浩浩一卷汗青长史。边陲古城兮,实乃历史名城也。

青溪古城,继古开今。东汉以来,烽火不绝。历朝历代,天灾人祸,屡遭劫难,屡次重建。岁月如梭,时光荏苒。时至当今,改革开放,中华复兴,春风满地,理当重开,还景古城。然戊子四月八,蜀中大地震,青山崩裂,古城受损。灾后重建,有幸复焉。壬寅前后,二次修葺。累时五载,依明清貌,城池再现。古城修复浩浩乎,千载一新焕焕然。月照高楼,灯火璀璨。浮光跃金,堪入画卷。经历劫难,愈发辉光。山珍琳琅,迎四海之佳客。美味欣欣,醉八方之良朋。滟滟兮青竹涟漪,清波起,巍巍然,城墙城楼红霞聚。荧荧兮民居灯火,阑珊处,灿灿然,民风民俗祥瑞集。地承雨露,天捧霞光。山叠翡翠,水涌玉浪。雨来树绿,风过花香。鸟语清婉,山歌悠长。高速通达,八方行畅。如梦如幻如天堂,宜居宜游宜康养。青溪古城兮,穆穆煌煌。社会和谐兮,百福千祥。烟火桑梓兮,福祉无疆。古城前程兮,来日未央。  (网络来源:广元日报20020518)


文字:永宁翁

图片:永宁翁

编辑:采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