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艺指挥与马勒《第四交响曲》

 阿里山图书馆 2022-07-11 发布于北京

今天我有幸邀请到一位了不起的朋友,著名指挥家张艺!通过云聊,我们跟随他一起,欣赏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的名作《第四交响曲》。

图片

Zhang Yi

张艺

著名指挥家

张艺指挥现任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上海爱乐乐团艺术总监,浙江省交响乐团艺术总监,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


晶晶:我的公众号里有很多朋友是认识张指的,有些是看过您的演出,还有人也看过您的排练,朋友们表示排练和演出同样让人感觉震撼,对您钦佩有加。不知张指喜欢哪些作曲家?咱们一起合作过马勒四和马勒二,您演绎过马勒一、五、七、九交响曲,声乐作品演过《少年魔号角》、《旅行者之歌》和《大地之歌》,还即将要上演马勒三和马勒六,您是不是对马勒青睐有加?

张指:喜欢的作曲家很多啦,的Repertoire(节目单)什么样的曲目都有,俄罗斯的、法国的、德奥的然后中国的美国的,我都演。作为一个指挥来说,尤其作为一个现代的中国指挥家来说,应该非常全面,当然因为我是留学德国的德奥可能偏多一些吧。本身德奥作品对于学音乐的人都是最基本的曲目,包括巴赫贝多芬、莫扎特对于指挥来说这都是基本功。但是咱们在一起合作比较多的,你看咱们演过“马勒四”好几次,还有歌剧卡门》,是吧,你演Michaela(米卡艾拉),唱过莫扎特《c小调弥撒》,还有罗西尼的《圣母悼歌就咱们合作过的作品就涵盖了德国、法国、意大利

当然马勒我还是很喜欢的,中学的时候就爱听马勒对指挥来说还是蛮挑战的,从乐队的演奏角度来说还是很难。到了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马勒的音乐开始在欧美被普及,在中国普及是大约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

马勒对于每个乐团来说就是试金石,也就是说演了马勒,乐团才接近现代标准的好乐团,这是一个标志。以前八、九十年代中国的乐团演马勒,好的乐团都要经过两个星期的排练。现在的乐团进步很大,基本上4天左右就能拿下来。


有个笑话说,以前我们都讲3B-“BBB”:Bach巴赫、Beethoven贝多芬、Brahms勃拉姆斯,现在大家都追求“BMW”:Bruckner布鲁克纳、Mahler马勒、Wagner瓦格纳,哈哈哈哈!(晶:哈哈哈哈哈!)对吧,这都是浪漫派的。难点主要是,首先,后来“BMW”的交响乐,时长也比之前3B的长;第二呢,对乐手来说,个人的演奏难度很高;第三就是声部很复杂,结构庞大,合作起来要求非常高。但是要讲马勒交响乐的话,三天三夜都说不完,咱们今天只能是点到为止。

图片

2019年马勒《第二交响曲》演出结束

从左至右:朱慧玲,张艺,李晶晶

晶晶:大学的时候,和声课老师曾经开玩笑说:“下午4点以后别听马勒,容易抑郁。”我觉得马勒的音乐听起来倒不至于让人抑郁,但是它有时候特别沉重灰暗,有时候又非常美好光明。您能不能给我们讲讲马勒和他的《第四交响曲》?

张指:马勒他活了51岁,他的主要创作点就在交响乐和艺术歌曲。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个伟大的指挥家。他写的这些交响乐,主要结构分成了四段:

第一阶段是《第一交响曲》和《旅行者之歌》,这是在同一个阶段写的,这是马勒的青春时期,当时他还不到三十岁,很有朝气。


第二个阶段就是第二、第三、第四交响乐,这个阶段跟声乐有关系的就是《少年魔角号》,他的第二到第四都带声乐,而且都是女声。《第二交响乐》(《复活》)是女高音和女中音的独唱,加上大的合唱团,这个咱们也演过,而且即将还要演。《第三交响曲》就是童声合唱团、女声合唱团加上女中音独唱;《第四交响曲》就是有一个女高音独唱。这些音乐都是和他的《少年魔角号》是有关系的,很多音乐都是有重合的,对吧,就像第二交响乐的第四乐章,包括第四交响乐的第四乐章,都是跟《少年魔角号》有关联的。从第二阶段开始,马勒已经看重生死了,开始描写他对生死的概念。

第三个阶段是第五、第六、第七这三部交响乐。虽然这三部交响乐都是纯器乐交响曲,但都跟吕克特的五首歌还有《亡儿悼歌》这两组艺术歌曲有关联的,所以你看他的交响乐都是跟他的声乐作品息息相关的。


第四个阶段就是《第八交响曲》(《千人》)和《大地之歌》。《第八交响曲》是他比较大型的作品,虽不能说是创作巅峰吧,但是起码演出人数是最多的吧?(晶:哈哈哈哈!是的!)呵呵,是吧,它编制最大,演出阵容也是最庞大的,大家一说演个马勒《第八交响曲》,那就跟过什么节一样,因为它要千人合唱团,除了很大的乐团以外,还包括一个童声合唱团、好几个混声合唱团,还要8个独唱。所以马勒八要想演一次,有听天由命的感觉,因为它牵扯到的人实在是太多了,需要抓到一个运气,但是我相信这辈子应该会演一回吧。他的《大地之歌》很伟大,也是声乐和交响乐的作品,有女中音和男高音独唱,这部还跟中国的诗歌很有关系,所以《大地之歌》是马勒跟中国的纽带。我还和中央芭蕾舞团演过一个带舞蹈的版本,这部作品非常了不起。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他的《第九交响曲》和他未完成的《第十交响曲》,也是没有走出“九”这个西方的(晶:魔咒!)对,魔咒。因为《第十》没写完嘛,就写了一个乐章,后来马勒就去世了。(注:传说中,多数西方作曲家写完第九交响曲就西去了,所以很多人不愿写第九,即便写了也没打破“死亡魔咒”。)他的《第九交响曲》已经在讲死亡了,但是呢,这是由“死”走向“生”。我演过这部作品,这是我的理解,最后他升华了。

马勒的交响乐就大概分这么五个阶段。这些交响乐由于跟他的声乐作品相关,从他的音乐里,你能找到很多歌唱的感觉,这也秉承了德奥作曲家一脉相承的传统,他们都是写了很多Lieder(艺术歌曲),又写了很多交响曲,所以马勒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德奥作曲家。他既是波希米亚人,又是一个天主教徒,他受宗教的影响很大,他的音乐,甭管是《复活交响曲》(第二交响曲)也好,还是《第四交响曲》天堂的生活也好,都带有强烈的宗教气息。


《第四交响曲》有一个特殊的来历。我们如今当然知道马勒有几部交响乐作品,但是他自己当初在创作的时候,并不知道他这一生能写几部交响曲,对吧。他的《第一交响曲》是50多分钟,到《第二交响曲》就将近80分钟了,就感觉这部作品很长,好像有无数心声都要落在笔中。《第三交响曲》是最长的,写了六个乐章,将近100分钟,到今天为止,它也是交响乐之中,最长的一部,但是他当时还继续写第七乐章。他觉得他的满腹心声吐不完了,后来大概也觉得太长了,就把第七乐章单独列出来,再写个《第四交响曲》得了,《第四交响曲》就这么开始的。

马勒为《第四交响曲》创作了四个乐章。原本《第三交响曲》第七乐章的“儿童对我说”,就演变成了这里第四乐章的一段女高音独唱“天堂的生活”。这个你应该很熟了,你唱过很多次了。

图片

2012年莫扎特《c小调弥撒》演出结束

从左至右:张璋,李晶晶,张艺,石倚洁,关致京

晶晶:第一乐章一开始,感觉马勒就把天国美好的讯息事先透露给了大家。那段铃声的音乐动机,听起来特别神秘,如同坐着马车通往未知的目的地,穿过水帘洞,眼前一片祥和的世外桃源。不知道张指对这个乐章是什么感觉?

张指:《第四交响曲》基本就是表现儿童在天国的生活,有马铃声呀对吧,就像你说的。还有长笛吹的那个部分,很悠闲的,就像牧童在放牧牛呀、马呀、羊啊,这是马勒音乐里很优美很典型的一个部分,这在他后期的音乐当中就很难得看见这样悠闲的感觉了,就会稍微沉重了一些,没有像这样明快的音乐了。所以第一乐章是这样一种田园风光。

第一乐章:精致、从容地——非常闲适的 (Live)上海爱乐乐团 - 天籁之音-马勒第四交响曲-2017-2018乐季上海爱乐乐团音乐会

晶晶:第二乐章是不是通常的最大亮点在死神之舞?但好像马勒并没有让音乐赋予死神一种恐怖的氛围,是不是因为用了Ländler(兰德勒)这种舞曲的节奏风格,反而呈现一种神秘的愉悦感。“愉悦感”这个词用在这里可能诡异了点儿,可能因为我大学时学过这种舞蹈吧。“死神之舞”这段需要把独奏小提琴的弦调得比目前的通用音准高一些对吧?那次在上海演出的时候,演奏家的小提琴突然意外地断弦了,但他临时用另一根弦把这段音乐演绎完成了,真是又惊险又技艺高超!

张指:第二乐章就是“死神之舞”,很有意思。因为所有死神之舞的音乐,是让乐队首席作为独奏小提琴来演绎,把琴的音高升高一个全音,比如原来小提琴是“sol(嗦),re(唻),la(啦),mi (咪)”四个音,现在就成了“la(啦),mi(咪),si(嘻),#fa(升发)”。

在欧洲拿小提琴独奏来表达死神很常见,可能从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 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就开始了,用小提琴来代表妖或者魔鬼。圣桑也写过一个“骷髅之舞”的作品,也是小提琴独奏,把mi(咪)降低了半个音,是为了表现骷髅的这样一个感觉。欧洲对于死亡和鬼神的文化,在音乐表现方面他们是有共通点的。

在马勒交响乐中,Ländler(兰德勒)舞几乎每一部都有,是他生命当中很重要的一种舞蹈音乐模式。所以他用Ländler(兰德勒)来写了这个“死神之舞”也是很有意思的。
第二乐章:悠闲的速度,不紧不慢地 (Live)上海爱乐乐团 - 天籁之音-马勒第四交响曲-2017-2018乐季上海爱乐乐团音乐会

晶晶:第三乐章标注的是Ruhevoll(安详的,沉静的)。音乐响起的时候,仿佛一个人置身于湖边,黄昏时分,日月同辉,色渐暗,世界也安静了下来,周围的植物散发出独特的气息。他回忆着人生的种种经历,内心起伏,直到黎明的曙光到来,才振作起来,鼓起勇气拥抱美好。大概每个人听音乐的时候,脑中都会有各种画面浮现吧。

张指:第三乐章是一个安静、丰富、纯净优美的一个乐章,是一种歌咏的感觉。它当中最高潮的那段音乐,是天堂的大门打开了。实际上这段高潮音乐,就是第一乐章牧童吹的那一段,对吧,在这里是表现的天堂之门打开,很震撼!本来是个安静的乐章,到这里突然一下就(晶:天亮了)对,天亮了。所以这个地方对乐团和指挥来说也是一个考验,怎么能把它展示得特别好,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点,因为这个乐章很长,有差不多20分钟。

第三乐章:平缓,略似柔板 (Live)上海爱乐乐团 - 天籁之音-马勒第四交响曲-2017-2018乐季上海爱乐乐团音乐会

晶晶:我曾经看到一本书里讲,当伯恩斯坦指挥马勒交响曲的时候,总谱都没写多少笔记,唯独马勒《第九交响曲》却布满了他用彩色铅笔所做的标记,他说:“马勒总是负责自己每部作品的首演,好让大家知道他希望乐曲被演奏的方式。但这部作品首演时,作曲家已经过世,可以说这首作品是为我而写的。” 总谱上的作曲家标注和一些演出传统是不是会给指挥家很多限制?


张指:其实我们按照作曲家写的东西,除了基本的做到以外,剩下的可以灵活一些去表达,因为音乐是动态的,不是固态的。作品被演绎的一百多年以来,每个人对它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只要原则不变,比如他要求是这个乐器,你不能把它变成别的乐器;比如它是forte(强)的地方,你不能把它演成piano(弱),对吧。虽说马勒是个指挥家,但是从其他的含义上来说,我们还是有很多空间去创作的。


你看伯恩斯坦演的时候,60年代、70年代、80年代连起来看,同样是他指挥,不同的乐团,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越到岁数大的时候,他速度明显比原来慢很多。今天有很多马勒音乐的权威指挥家,指得都很不一样啊。阿巴多也好,马泽尔也好,海汀克也好,他们每个人演的都不一样,那我能说谁对谁不对吗?不,音乐是没有绝对的。作品是伟大的,但是演绎没有绝对的。比如你唱一首歌,你唱出来就是李晶晶的版本,你不会唱成Schwarzkopf(德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的样子,难道你唱成他们那样就成功了吗?不是,你还是唱成李晶晶才能成功。我们指挥也一样,我只能指成张艺才能成功,指成像伯恩斯坦一样,也不能成功。我是这么认为的。

当然,我们要做很多很多的功课,不是妄自尊大的那种“我就非要这样,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是这样。要多学习才行,尤其我还是一个唱片发烧友,我听很多很多的音乐,看很多很多的现场演出,把这些综合完了之后,我们再继续思考,怎么作为一个东方人去理解这个世界性的遗产,我们就还有无限的可能性。伯恩斯坦曾说“我们要做一个有无限可能性的音乐家。”无限可能,就是什么样的可能都可以,呵呵,对吧。


图片

2018年马勒《第四交响曲》现场录音

晶晶:马勒一生都没有写过歌剧,他主要创作领域在艺术歌曲和交响曲。他的大多数交响曲不仅加入了人声,还把人声作为重要表现手段,更有历史评论认为,他是继贝多芬之后的一个交响曲里程碑,把交响曲加入人声这个创作手法发挥到了极致。这个第四乐章加入女高音独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第四乐章的歌词是小孩视角对天国生活的描述,就像一个小朋友要给家长叙述,今天在幼儿园都看到和经历了哪些事情一样,但同时也带着成年人的思考,一种对一切美好事物向往的心情。在咱们第一次合作的时候,我记得您给我专门安排过一次钢琴排练,给我做了好多音乐处理,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您对音乐和歌词的研究都很深刻。您是怎么理解这个乐章的?

张指:第四乐章就是画龙点睛的乐章,那没得说了。你不也说了,马勒主要是写交响乐和人声,还有艺术歌曲。写艺术歌曲是他的长项,第四乐章这段在《少年魔号》里也是单独可以拿出来唱的。这首歌可以看出马勒早年间对天堂生活的向往,而且他把具体的生活写的非常清晰,是吧,天国的生活非常喜乐,跟人间不同,把人间碰到的不高兴的事情全甩到脑后,享受在天上的日子,包括那些人物,都描写了很多,有园丁啦、圣彼得啦、圣玛莎、圣乌拉苏、希希莉娅,对吧,这些你比我还要有感受。他把每一个天国里的人都写进去,证明他把自己也融入了进去。虽然是女高音演唱,但是也可以用男童的童声演唱,其实就是一个孩子在讲述。原来那个《第三交响曲》第七乐章不就是叫“儿童对我说”嘛。

其实这就是西方的一个宗教文化。这里的天国生活,就是人间的美好生活的反映。歌词里甭管是宰牛啊,杀小羊啊,跳舞啊,做面包啊,想要的东西都有,什么苹果啊,梨啊,葡萄酒啊,野兔啊,这不都是人间的生活吗?天上的生活咱们谁也没见过,他认为,美好的东西都是天上的生活,人间的不好他就不往上写了,这跟他后期的创作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段是带有童心的,他把自己也搁进去了,向往无忧无虑的那种美好的田园生活。他可能觉得他的人生当中遭遇的不是这样,但他向往的是这样,就表现在音乐当中。

《第四交响曲》是马勒中期的作品。他活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51岁就没了,虽说40岁左右写的作品,实际上离他去世也就10年。当然他不会认为他自己就活这么短嘛,(晶:哈哈哈哈!)呵呵,对吧。

咱们主要讲他的《第四交响曲》,因为我们两个人合作得比较多。马勒创作关于生死这个主题,从《第二交响曲》(《复活》)就开始了。这是避免不了的,因为这是他们的宗教和文化,跟我们隔得稍微有点儿远,但是我们为了要把音乐演好,也要去了解他们的文化。

第四乐章:非常满足地 (Live)上海爱乐乐团 - 天籁之音-马勒第四交响曲-2017-2018乐季上海爱乐乐团音乐会

图片

2018年马勒《第四交响曲》演出结束

前排从左至右:李晶晶,张艺

晶晶:张指,您这么多年不仅是作为一位指挥家在台上演绎那些伟大的作品,在台下也是一位资深的古典音乐发烧友。您能不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您的爱乐之路,引领我们的乐迷朋友们?

张指:我是从小就学音乐,拉小提琴。曾经有一次在广播里听到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也有人讲解,就觉得交响乐这么神奇,然后就开始不停的听,听了之后我就想,哎呀那我还是当指挥可能更能够完成我内心当中对音乐的一种追求。因为我们上学的时候,那个资源多匮乏呀,呵呵,只能是从收音机或者图书馆里的磁带来听一听,那效果都很差。在呢,甭管是CD也好还是网络上的音乐也好,那资料太全了,包括那么多现场演出,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对吧。原来我们看音乐会能看什么啊,乐团也没有那么多演出,完全不一样的。

对于音乐,我就是特别喜欢它。可以这么说,如果你真的喜欢音乐了,那它就像你自己的朋友一样。随便举个例子吧,比如马勒或者布鲁克纳,尤其是布鲁克纳更具代表性。演布鲁克纳的音乐,大概10年前吧,那就是票房毒药啊,没人来听啊,他们会说:这什么音乐啊?(晶:哈哈哈哈!)哈哈,观众会觉得非常无聊,对吧。可是现在你要是演布鲁克纳,那票马上就卖完啦!上次维也纳爱乐乐团访华演出,演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很多人都跑到武汉去看啦,当然是肺炎以前啊,大概是10月底吧。还有那个莱比锡格万特豪斯乐团到中国来演出,只有北京这站演布鲁克纳《第五交响曲》,好多人就是从外地飞到北京来看的。

这个就是一个过程,可能跟我们现在吸收的信息相关,因为信息量也大嘛。布鲁克纳到底怎么回事儿,我们在很多渠道上都能了解到了。在当今这么多元的世界中,可能乐迷朋友们不满足于只了解莫扎特、柴可夫斯基、贝多芬,可能这些作曲家的音乐一开始大家入门很快,大概从小这些名字就听过都记得。布鲁克纳、马勒、瓦格纳,这些名字对于不是从小学音乐的人来说都不熟悉,但是一了解后,噢这么神奇啊,那我们要好好听一下。一听完之后,就进入另外一个世界了。

像布鲁克纳的音乐,那完全是宇宙之声啊。马勒曾经做过他的学生,但他们的音乐是完全不一样的,当然也能听出他有一定的传承。但是从出来的效果来说,布鲁克纳因为是住在乡下农村的,虽然他后来到了维也纳,但也就是在教堂里面弹管风琴,做一名管风琴师,也没有什么其他的追求,就很虔诚的为上帝服务,弹弹管风琴,写写交响乐,那交响乐写出来都是管风琴化的。我每次都说,这完全就是宇宙之声啊,或者说这音乐已经离上帝很近了。

所以我觉得大家要去听啊,而且有些时候听一遍两遍听不明白,听个十遍八遍以后,那就欲罢不能啦!这就是音乐给人带来的无限可能性,也就是它最大的魅力之一。听一部德沃夏克交响曲,或者听一部贝多芬交响曲,20岁的时候听,跟30岁的时候听感受是不一样的;那40岁的时候跟50岁的时候听,又不一样,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艺术永恒的原因就在这里。

晶晶:是的,赞同!非常感谢张指在疫情期间接受我的云聊邀请,讲了这么丰富的内容,真是受益匪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