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艺复兴艺术】拉斐尔:集先辈于一身的古典大师

 襄子的箱子 2022-07-11 发布于上海

成为襄子特别读者

点击上方「襄子的箱子」→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每一个历史的转身

都在风中徘徊了很久、很久

这是【西方大通史】第 324 篇文章

文艺复兴】第 77 篇文章

拉斐尔无疑是文艺复兴三杰中最讨人喜的那一个,比起米开朗基罗,他在人际关系上显得更加游刃有余,很少和别人发生争执与争吵。

作为一名英年早逝的天才,拉斐尔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丝毫不逊于达芬奇他们。他一生留下了百余幅作品,是一名专职画家,他的艺术不像米开朗基罗那样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息,而是有着达芬奇那般宁静而和谐的美,是文艺复兴盛期风格中新柏拉图主义理想与现实的一种独特的结合。

▲ 拉斐尔自画像

拉斐尔于1483年出生于乌尔比诺,父亲是一名画家兼作家,因此拉斐尔从小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惜的是,拉斐尔的母亲在他8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三年后,父亲也去世,拉斐尔一时之间成了一个孤儿。也许,在年少时期,拉斐尔就有一颗敏感的心,他之后画了很多具有古典美的圣母,可能也是投射了一部分对母亲的情感。

▲ 圣母子

尽管乌尔比诺距离佛罗伦萨并不远,但在当时来讲,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要去佛罗伦萨。就像现在的年轻人为了开阔视野,会往北京跑,哪怕是挨着的河北都差了很多味道。
父亲去世后,拉斐尔被舅舅接来抚养,1500年开始在翁布里亚大师佩鲁吉诺的作坊中当学徒。拉斐尔的艺术非常早熟,不到17岁就已经成了一名独立的画家。在结束学徒生涯后他来到了佛罗伦萨,当时整个城市最耀眼的两颗巨星是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他们就像是老师一样不断指引着年轻的拉斐尔。他同时融合了两位大师的风格,既有米开朗基罗式的情感张力,也有达芬奇式的理性和谐。
在佛罗伦萨期间,拉斐尔最受人欢迎的是他的圣母像。《草地上的圣母》是拉斐尔于1505-1506年完成的作品,委托人是当时的一个富商。这幅圣母图借鉴了达芬奇《岩间圣母》的三角构图。同时期,拉斐尔还创作了《圣母的康乃馨》。在这些圣母像中,拉斐尔在技法上虽然保留了老师佩鲁吉诺的宁静风格,但是人物的形体更加丰满圆润,明暗对比也更强烈,应该是受到了米开朗基罗的雕塑的影响。

▲ 草地上的圣母

《椅中圣母》可以说是拉斐尔圣母画像中的极品之一,画完后就被送到了美第奇家族,后来拿破仑入侵的时候,将其带到了巴黎,于1815年又回到了佛罗伦萨。我个人最喜欢《西斯廷圣母》,我觉得这是最极品的圣母。我之前收了一套为了纪念拉斐尔逝世500周年的明信片,别问,不送,也不卖!

▲ 椅中圣母



▲ 三幅不同色差的《西斯廷圣母》

▲ 拉斐尔逝世500周年明信片(略略略)

当时,老米刚刚完成大卫像,不仅达芬奇大为震惊,就连拉斐尔也欣喜若狂。他之后不断模仿和学习老米。这位粉丝的崇拜之情非但没有让老米感到满意,反而还滋生了老米对拉斐尔的敌意,他一直认为这个比自己小8岁的年轻人是自己的竞争对手。

因此,关于米开朗基罗被布拉曼特使坏去画一开始就被认为是失败的西斯廷天顶画一事,也有人认为背后的主使是拉斐尔,因为拉斐尔和布拉曼特是老乡,而拉斐尔在人际关系上左右逢源。如果拉斐尔真的要玩办公室政治,米开朗基罗显然是玩不过的,这老兄太过耿直,也恃才傲物,身上处处都可以找到破绽。
1508年,拉斐尔前往罗马,此后的12年一直在这里度过,这一段时期内,文艺复兴的中心也逐渐从佛罗伦萨转移到了罗马。在罗马期间,拉斐尔接受了教皇朱丽叶斯二世的委托,为他在梵蒂冈的私人图书馆做装饰。
根据瓦萨里的记载,起初教皇邀请了佩鲁吉诺和卢卡·西尼奥雷利,这两位画家曾在15世纪80年代参与过西斯廷教堂的绘制工作。后来,教皇身边最信任的布拉曼特推荐了拉斐尔,当教皇看到年轻小伙子的作品后,大为赞叹让他代替了其他画家,甚至下令摧毁了佩鲁吉诺在房间中已经绘制的一些壁画。
米开朗基罗是一个孤僻的人,至少在作画的时候是如此,他基本上一个人就开始搞,不需要其他助手。而拉斐尔不同,这位人见人爱的小鲜肉不避讳助手的帮忙。拉斐尔和自己的作坊里的学徒用了将近15年的时间,在梵蒂冈宫前后绘制了四个房间,这也被人们称为“拉斐尔的四个房间”。从东到西分别是君士坦丁大厅、埃里奥多罗室、签字大厅和博尔戈的火灾室。

▲ 签字厅

1513年,朱利叶斯二世去世,但继承的教皇利奥十世和克莱门特七世继续支持了这项工作。
在这四个房间中,最负盛名的是签字大厅,这里最初是教皇朱利叶斯二世的私人图书馆,后来成为议会会议室,大多数重要的教皇文件都在这里签署并密封。签字大厅中,拉斐尔最先是绘制了一副湿壁画《圣礼的争议》,简单来讲就是一幅宗教题材的作品。

▲ 圣礼的争议

在《圣礼的争议》的对面,则是赫赫有名的《雅典学院》,这幅画是拉斐尔的代表,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的巅峰,相信很多人都在不同的场合见过它。

▲ 雅典学院

这幅画中的人物几乎全是清一色的古希腊哲人,想想看,这些人在基督教眼中,几乎各个都是异教徒,尽管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基都教会收编了,但其他人,比如赫拉克利特、芝诺的异教徒身份则是毋庸置疑的。
这幅画被画在教皇的梵蒂冈宫,这就相当于,在美国白宫里面挂一副孔子的画像,这件事本身就很有戏剧性。因此,从这幅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的风气,至少宗教色彩在慢慢褪去,教皇也接受了这些所谓的古希腊异教徒。
关于这幅画中的人物,我就不一一枚举了,主要是有很多版本,众说纷纭,我也不可能一个一个都记住。但其中有两个人是确定无疑的,一个是手指着天的柏拉图,另一个则是手掌朝着地面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手里拿的著作并不是众人皆知的《理想国》,而是他的创世神话《蒂迈欧》,老亚手里拿的是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

▲ 《雅典学院》中的柏拉图(左)与亚里士多德(右)

柏拉图的哲学是比较抽象的,更多的是理念,有点飘,因此柏拉图手指着天,表示自己的思想在另一个完美的“理念世界”,而老亚则比老师实际一点,他是经验论的鼻祖,尽管他也有着古希腊式的形而上思考,但他关心的事物与对象却是接地气的,所以他手掌按着大地,似乎在说:“老师,咱实在一点行吗?”
有意思的是,柏拉图的面孔,取自达芬奇,除此之外,拿着圆规在地上画的,身旁围了几个小迷妹的是拉斐尔的老乡建筑师布拉曼特,坐在台阶上,作沉思状的赫拉克利特是米开朗基罗,这似乎是拉斐尔对同代大师们的敬意。
我们仔细看一下这幅画的两边,还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画中的各个哲人都在忙活自己的事,而只有这两个人是面向观众的,显得很奇怪。这极有可能是拉斐尔本人和她的一个情人,也只有作者本人才能这么跳戏,将面孔转向镜头。


▲ 《雅典学院》中两个盯着你看的两个人,出戏

画的两侧也有两个石柱,左侧是代表感性的阿波罗,右侧则是代表理性的雅典娜,在它们下面还有浮雕,都是希腊神话中的故事。
可以说,这幅《雅典学院》代表着那个时代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终极精神,拉斐尔就像是在为一个时代画下了落幕。就好似这条路走到头了。
诚然,拉斐尔的画作代表着古典主义的尽头,他画中的圣母是最好看也是最漂亮的,以至于在意大利,当我们夸一个女孩子漂亮的时候,就可以说:“你像极了拉斐尔笔下的圣母。”(这句话听起来感觉像在骂人,在互联网时代,圣母被玩坏了)

▲ 圣母

▲ 阿尔巴圣母(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

拉斐尔的圣母都有一个相通点,即圆脸,你也可以说她是一种抽象的理性美。至于这些圣母在现实世界中是否有模特或原形,我们不清楚,但我觉得,这是一种理想化的,可能现实生活中真找不到这样美丽的人,美图和整容的不算。但我们并不会觉得这种美是距离我们很遥远的,而是近在身边的。就仿佛,这个人的眼睛很美,那个人的耳朵好看,我将这些美丽的部分拼起来,再二次加工一下,形成了一种理性美。
千言万语,汇聚成一句话:“拉斐尔笔下的圣母,美极了。”
这种美,已到尽头,无人超越。所以为什么后来的矫饰主义是沿着米开朗基罗的风格继续走下去的,正是因为拉斐尔在理性之路上已经走到头了,而感性则还有着很多发挥空间。
后来兴盛的新古典主义,也很快就走到了尽头,因为理性美是有标准答案的,就像科学仪器一样,精确到一定程度就到头了。(新古典主义代表:大卫、安格尔、布格罗)
好,接下来我们看看拉斐尔的其他几个房间,《博尔戈的火灾》是另一幅湿壁画,描述的是一场历史性的大火,罗马起火了,教皇大手一挥,神迹显灵了,火灭了,大概来讲就是这么一回事。但我们仔细看一下,会发现那些在火灾现场的人们,急于逃命,很多人都光着膀子,再仔细一看,哎,好熟悉的感觉,这不就是米开朗基罗的腱子肉吗?

▲ 博尔格的大火(梵蒂冈使徒宫)

▲ 博尔格的大火-局部(米开朗基罗式“米其林肌肉”)

在《雅典学院》签字厅的旁边,是埃里奥多罗室,名字来源于这个房间的一幅壁画《驱逐埃里奥多罗》,但这个房间内除了这个之外,还有一副三联画《圣彼得的解放》,描述了《圣经》中的一个故事,使徒彼得被罗马人抓进监狱后,天使前来营救。这幅画中有很强的明暗对比,拉斐尔在天使身上画出了四射的光芒,很有冲突性,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前身。

▲ 驱逐埃里奥多罗

▲ 圣彼得的解救

最后一个房间是君士坦丁大厅,面积非常大,这里的壁画是描绘一场战争的场面《米尔维奥桥的战役》,创作时间是从1520年-1524年。仔细一看,是不是有种熟悉的感觉,这就是当年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那场未完成之战的合体,达芬奇的《安吉里之战》和老米的《卡西纳之战》被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画中既有达芬奇的理性构图与战马,也有在河中作战的感性与混乱。

▲ 米尔维安桥之战-与弟子罗马诺(梵蒂冈博物馆)

可以说,拉斐尔本身就是一个集大成者,文艺复兴在他身上达到了巅峰,他算是为这个时代画上了最完满的句号。
《米尔维奥桥的战役》的创作用了四年时间,而拉斐尔在第一年就去世了,剩下的是由其学生罗马诺完成的,不过这幅画的主体和框架都由拉斐尔完成。因此,我们今天依然认为这幅画是拉斐尔的画作,而不是其学生罗马诺的画作,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对于艺术,技术当然非常重要,但决定一幅艺术品价值的,更多在于思考而非技术。
1520年的一天,拉斐尔回到家后不幸发了高烧,于不久后去世,享年37岁。

▲ 英基纳米肖像(佛罗伦萨庇蒂宫)

▲ 受胎告知

▲ 丘比特与美惠三女神(罗马法尔内西纳别墅)

▲ 青年使徒头像(私人收藏)

▲ 平托·阿尔托维蒂肖像(美国国家美术馆)

▲ 帕尔纳斯(梵蒂冈使徒宫)

▲ 美惠三女神(法国尚蒂依孔代博物馆)

▲ 埋葬基督(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

▲ 卢克雷蒂娅草图(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 客西马尼园的祷告(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 凯旋之礼赞

▲ 教皇朱力二世肖像(英国国家美术馆)

▲ 教皇列奥十世肖像(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

▲ 弗娜里娜肖像(疑似拉斐尔情人)

▲ 大公爵的圣母


▲ 【文艺复兴】作品集(点击图片链接可查看)


-西方通史系列回顾-

▲ 【文明之初】

▲ 【光荣希腊】

▲ 【伟大罗马】

▲ 【基督世界】

▲ 【征战十字】

▲ 【黎明曙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