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中国父母都要面对的现实:我们的孩子,必将平凡

 nysd2012 2022-07-11 发布于北京

2022年,高考大戏基本落下帷幕,但后续剧集还在上演。

有人志得意满,去了985、211院校;有人马马虎虎,平时使了多大力,就考了多少分,既没有意外,也没有惊喜;有人非常纠结难熬,是不情不愿去非理想中的大学拿个文凭,还是等明年再来一次?

几家欢喜几家愁。

但欢喜、发愁、纠结的可不仅仅是学子们,还有广大的家长朋友们。

背后的原因,远远不止是一场考试。

最深层次的,是我们对人如何走完这一辈子的认知问题,反射到孩子身上,就是教育问题。

也许,从我们生下孩子,甚至是在意识中对一个孩子抱有期待的那一刻起,就已经犯了一个错误。

那就是我们一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并不懈为之努力。

现实很遗憾,99%的概率是我们的孩子既不会成龙,也不会成凤,而是会成为千千万万平凡人群中的一分子。


这样,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就成了一场豪赌。

赌注就是孩子的一生,赌局的结果早已经注定:99%的孩子最终都将归于平凡,但99%的孩子,都没学会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快乐、幸福地度过一生。

也就是说,我们一直想方设法将孩子培养成人中龙凤,却忘记了教会孩子在平凡的生活中如何获取快乐与幸福。

很多悲剧,由此而生。

图片

中国父母一门共同的必修课:

面对孩子的平凡


我们很喜欢在孩子小的时候,问一个问题:“你长大了想做什么?”

曾看过一个国外采访,问孩子这个问题,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想当电车司机、面包师、画家……

但这样的答案在我们的家长群中,是会被无情嘲弄的。谁家孩子说梦想是长大了做个厨师,就连他的爹娘也会觉得颜面尽失。

在中国,这个问题是有标准答案的,父母们早早就告诉孩子长大了要做科学家、文学家、宇航员……最次也是老师、医生。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被认为有出息,父母才会有面子。

更为重要的是,这符合父母们“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是个好兆头。

中国父母最难接受,也最不愿意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自己的孩子很大概率上会是一个极其平凡、极其普通的人。


即便是从内心隐约意识到这一点,也一定要排除万难,创造条件把孩子培养得不普通。

毫无疑问,这一点,我们的父母们早已达成了共识。

于是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了很多父母给自己拟定的宏伟目标,也是他们赋予自己的伟大责任(这一点年轻的父母有所改观,但大部分还是会忍不住焦虑而最终被现实裹挟)

当然,这情有可原,更无可厚非。所以我们不用去探讨这是出于什么心理,也不用去争辩这种做法的对错。

我们只说明一个事实:不出意外的话,我们的孩子最大可能会非常平凡。

只要我们认清这样一个现实,我们就能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与工作中找到快乐、幸福与平静,才是最重要的能力。

然而我们却偏偏忽略了这种能力。而是将精力集中在剩下1%极其渺茫的希望中。

所以我们说,这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豪赌,是很多悲剧的开端。

现实中,其实中国孩子和外国孩子都一样,长大后大部分都做了电车司机、面包师、小职员等平凡而普通的工作。不同的是,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

有数据显示,日本人往往可以在一个岗位上工作超过5年,甚至有很多人一辈子就做一份工作。而中国人则更喜欢频繁跳槽,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

面临差不多的工作内容、薪资收入、生活压力,中国人更容易焦躁不安。


究其原因,中国人从小被教育要做一个不甘平凡的人中龙凤,无论是从心态上,还是从能力上,都丧失了从平凡生活中获取幸福与快乐的能力。

所以,我们很多人很多时候过得并不快乐。

承认我们的孩子很平凡,也是和自己和解的机会。

差不多20年前,我认识了一位母亲,和很多妈妈一样,坚决把“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当成自己为人母的第一目标。

儿子读小学的时候,她就软硬兼施让他背完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全套,还规定每天都要读一篇名家的美文。

后来她发现孩子对阅读兴趣不大,就改用听。市场上买不到满意的磁带,她就亲自上阵,每个学期给孩子亲自录制10盘以上的磁带。

如此坚持了数年。

然而,孩子上了初中,每次考试在现代文阅读这块都基本不能得分。

这位母亲不理解,不接受,生气,抓狂,最后绝望。她每天要给自己暗示,强调无数遍那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才能勉强克制不动手。

痛定思痛,这位妈妈最后说:“最终,我意识到他就是一个对文字感知没有天分,不灵光的孩子,我才没发疯。”

其实,这个妈妈可能还没意识到另外一个方面:很可能是从小她把孩子逼得太紧,从而让孩子完全丧失了这方面的兴趣。

不管怎么说,她能意识到并接受孩子在阅读方面的不足,不可强求,这是好事。

因为从此,他们可以友好相处,母慈子孝。谁能说这不比看懂一篇语文考试试题重要呢?


认识到自己的孩子不是天才,这实在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这不仅能够让父母正确认识孩子,接受孩子,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和自己和解,和孩子和解,也能让孩子从小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如果明明知道孩子是个平凡而普通的人,却一定要想方设法,削尖了脑袋将其培养成精英。

结果不仅会让自己在回报与付出的巨大落差中绝望,还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假象,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人,抱有了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

然后眼高手低,以为自己怀才不遇。总觉得自己明明是千里马,却始终遇不到伯乐,最终只能郁郁寡欢。

无法正确认知自己的平凡,就不能从平凡的生活中获得快乐和幸福。

这是肯定的。

图片

意识到孩子的平凡,才能正确认识他,

真正理解他,更好地爱他


有一对父母,自己都是精英。父亲是理科天才,数理化样样精通;母亲曾是文科学霸,饱读诗书,才高八斗。

他们对孩子的未来满怀信心,父亲负责理科,母亲负责文科,坚信一定能够将孩子培养成一个精英中的精英。

然而很遗憾,他们的儿子恰好完美继承了父亲的文科基因,母亲的理科才能。

一天晚上,一道简单的数学题父亲反复讲了几遍,孩子还是不明其理。父亲终于抑制不住内心的怒火,拍桌子,摔书本,“笨蛋、蠢货”骂了一大堆。孩子委屈地哭了半夜。

母亲心疼儿子。第二天决定陪孩子去学校,坐在教室旁听。一节数学课下来,自己纵然聚精会神,也只是勉强弄懂个大概。

母亲开始意识到,学好数学对一个天赋不够的人,可能真的没那么容易。而自己的儿子,很可能就是个缺乏天赋的人。

晚上,放学回家后,他们决定反过来,母亲来辅导孩子的数学,让父亲来辅导语文。


面对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母亲也是前思后想,拿不定注意;本来很平常的语文题目,父亲也是抓耳挠腮,几句话半天也说不清楚。说是辅导,结果成了和孩子一起探讨。

就是这样,父母慢慢理解了孩子的“笨”,对他在学习中的挫折与痛苦予以充分的理解和同情。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孩子是个很平凡的人,并没有什么过人的天分。

父母对孩子多了几分理解,对他的“笨”多了几分接纳。

从此,不仅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孩子的成绩反而不知不觉有了提升。

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也对自己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从此变得快乐而从容。

他已经做好了面对自己可能很平凡的准备。

可有些情况更糟糕。

父母自己明明都是非常普通的人。

如果不是国家强制规定,凭本事的话,当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很可能都没办法读完。

但就是这样平凡,甚至可以说是平庸的人,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却显得信心十足,简直像育儿专家一样。

不知道是从哪个朋友圈看到的理论,一说一大堆。其实无非就是逼着孩子学习和上各种培训补习班。

也不管合适不合适,孩子喜不喜欢。反正不依自己的来,轻则怒骂,重则毒打。

说起来是为了孩子好,其实是把孩子逼上了歧路。

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的学习成绩当然不会有所提升,其他的机会还可能会被抹杀。

更重要的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家庭的温暖,心理、性格上的缺陷随之而来。

这一生,基本很难幸福。

别说平凡了,最终还可能会沦为平庸,甚至是走上歧途,酿成悲剧。


图片

推己及人,允许、接纳孩子的平凡


为人父母的人,都是至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过了小半程的人。咱就回忆回忆下自己的前半生,扪心自问,是不是都挺平凡,挺一般的。

咱也不是没被逼过,小时候是父母、老师,长大了可能是老板和领导,再然后就是生活本身。

但各种花式被逼,很多人最终是不是也没成什么事儿?

那我们到底是凭什么觉得,只要我们逼一把,我们的孩子就能成为宇航员、科学家,去改变人类命运?

作家吴念真讲过自己孩子的事情。

他的儿子数学成绩很烂,老师在和家长的联络簿上写道:“数学成绩要加强!”

儿子回到家里,母亲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臭骂。

吴念真赶紧把老婆拉到厨房,问:“你原来读书的时候,数学有没有很好啊?”

老婆回答说:“很烂!”

吴念真说:“我也很烂!大学联考才考了10分。”

然后吴念真和老婆很认真地讨论出了一个结果:我们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为难孩子了。

吴念真夫妇的水平,肯定比我们大部分父母高。

他们没做到的事情,我们可能也难做到。

他们能推己及人,允许、接纳孩子的平凡,我们凭什么非要一搏呢?

为人父母,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道路,很多时候我们也不是没拼过,不是不够努力,而是术业有专攻,有些事我是真的不擅长,又何苦来为难孩子呢?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父母自己不曾做到百里挑一,我们也没底气要求孩子考试都得第一,比赛都拿大奖。

对于孩子,我们要做的是引着他们去体会世间百态,开心生活,而不是让孩子给我们长脸。


小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家长权威,强迫孩子去学习,去练习,可他们长大以后呢?

很多学生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成绩都很好,到了大学就开始放飞自我。打游戏、旷课、泡酒吧夜店……什么都做,就是不学习,不走正道。

这是一种明显的补偿和反弹心理。小时候被压迫着,所失去的和渴望的,在他们摆脱压迫,或者我们想继续压迫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他们就会报复性补偿回来。

这样的结局,和我们当时逼迫他们学习的初衷,是不是已经背离了太远?

图片

   越急切让孩子不平凡,

结果会越平凡


在培养、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我们表现得越急功近利,结果就会离得越远。

其中的道理大家都懂,两千年前就有揠苗助长的故事。

但同样的错误,也一直在我们的身边持续着。

我有一个大学室友,毕业后做了北漂。

几经周折,几乎是倾尽所有,终于让孩子拿到了在北京读书的指标。

这哥们儿是个追求完美的人,索性再四方运作,将孩子送到了名校。

全校800多名学生,孩子始终在600名左右徘徊。哥们儿自然是不甘心,加班加点给孩子补课,结果孩子的成绩干脆降到了倒数50名,最后还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

痛定思痛,朋友开始意识到孩子完全无法跟上名校的节奏,只好将孩子转到了家附近的一所普通高中。

刚开始,虽然孩子的分数没有提升,但在学校的名次上升很多,慢慢状态改善不少,开始变得自信、开朗,对学习有了兴趣。最终在高考的时候,还超常发挥,制造了一个小小的惊喜。

我们总是喜欢抱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将自以为好的东西一股脑全塞给孩子。殊不知,如同养身体,不顾本源,盲目一味大补,总是适得其反。

父母盲目将孩子往精英方向培养,将孩子置于无法胜任的位置,会增加孩子额外的压力,加重挫败感,让孩子自暴自弃。


当现实与希望的反差太大时,父母自己也会容易陷入绝望。

这样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父母和孩子之间相互折磨。不仅孩子的能力和成绩无法提升,还丧失了美好的亲情,甚至造成极端的悲剧。

图片

所有的不平凡,分解开来都是平凡


所有的不平凡,都源自有能力把平凡的事情做好,把平凡的每一天过好。

李娜,让中国几代人为之骄傲的网球女王。

她在一次采访时谈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状态:无休止地练球,一天要打烂几十个球。同一个动作,反复练习,夜以继日,无休无止。

这种生活不仅仅是平凡,而且枯燥乏味。

不仅仅是李娜,几乎所有的奥运冠军都有过相同的经历。

也不仅仅是奥运冠军,几乎所有在某个领域取得过成就的人,人生中99%的时间都在经历平凡和枯燥的煎熬。

其实,所有让大家惊羡的成就,几乎都是在平凡中造就的。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平日里一定是做不完的重复而无聊的实验,看不完的是艰涩而无趣的学术资料。

不平凡,就是在平凡中成就的。

之所以不平凡,恰恰是因为他们具备度过平凡日子的能力。

换句话说,不懂得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坚持,就不会取得非凡的成就。

而一心想要将子女摆脱凡人行列的父母,从一开始,就忽略了这种能力。

当然,有个别父母得到了上天的眷顾,自己的孩子真的是个天才。

但这真的是极小概率事件,和我们大部分人无关。

一个人平凡,那是当然。

一个人不平凡,那是偶然。

所有人的日子都平凡,才是必然。


如果缺乏了在平凡中获取幸福的能力,自然很难过得快乐。

如果能够学会快乐地过平凡的生活,首先能够保证让我们成为一个快乐而幸福的人,一不留意还可能有意外惊喜,在平凡中成就了不平凡。

我们作为父母,如果真的抱有万一的希望,想让孩子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或者至少希望他能过得快乐、幸福,那就不要舍本逐末。

第一步是回归本源,先教会孩子在平凡中如何获取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