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夷陵评论||新作快递:萧源《我对分乡历史上的碑亭探究与理解》

 元辰1948 2022-07-12 发布于湖北

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  主办

2022-193  总第959期

执编元辰

    萧启权(笔名萧源),:男,湖北宜昌夷陵区分乡镇人,大学文化。现年65岁,中共党员,中学语文退休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四十余年《诗文欣赏》《我的原创:梦回》《春天的颂歌》和《分乡的前世今生》等个人专著数部,散文多篇发表并获奖。

碑亭长立天地间,历史风烟在眼前

一我对分乡历史上的碑亭探究与理解

萧源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明发达的国家。不仅有数干年的语言文化载体——文字与书籍,还有许多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建筑,绘画,雕刻,印刷;再如冶金、采矿、锻造、加工等方面的先进工艺和技术,留下了大量的文化艺术杰作,这些都是人类历史最宝贵的财富,是世界上最难得的艺术珍品!
分乡作为中国大地上的一个微小乡镇,也沿袭了祖国文化艺术的传承,继承了民族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艺术特长。而体现在这一方面最大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镇域内大量的碑刻和亭子的一些建筑物上。不管是在集镇公共场地,还是在民间的山坳乡下,所有的建筑物件都可以用“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结构坚固,精美异常”的词语来描绘形容。
下面先说说分乡关于“碑"的建筑特色问题。从现存的历史文物来看,分乡的“碑”从质地用料上都很讲究。大凡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木刻的“碑文”,主要用于祭祀人物的。往往与“木牌"上的文字有点相似,但又绝对不同。据我观察,“木碑”(准确应称“木牌”碑)宽度比较狭窄,高度比较长,但厚度不大,35公分。主要是用于祭祀人物。
因为古时候,由于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工具相对落后,当先辈人死了,后人为了方便祭祀,明确安葬墓主的身份和位置,以示区别,免得搞错或者搞混淆了,于是就在墓主坟前用木牌书写或雕刻上文字,在牌位中间竖写上大字“显考(妣)xxx大人(或慈母)之墓”;在右侧下方小写上后人祭祀人“孝男女xxx跪拜”的名字。这种木牌子,在分乡当地习惯上被称之为“木碑”。例如,解放战争中在南仗垭牺牲的革命烈士刘西尧,在牺牲后安葬,当地人民为表示祭典他,就在墓地前树了一块木碑,上写“革命烈士刘西尧之墓”。
如果站在历史时间发展角度看,木碑(牌)应该时间上首先在前。因为主要是制作简单方便,取材也广泛容易,省时又省力。既可用笔墨在上面方便书写,又随时可用。如果要想书写的文字不至于被风吹雨淋或日晒炙烤湮没掉,管的时间想长一点的话,那么就用笔墨书写后,再用雕刻刀来深一些雕刻,或是用烙印烧烤来解决,完全可以达到理想目标。只不过是这样所需的木碑厚度就相应要大的很多了。
当然,这种木碑文字与地域上的站牌和商店、旅馆、以及驿站上的木牌是有区别的。不管是竖写或横写,那称呼是绝对不相同的。前者叫“碑”,后者叫“牌"或者叫“牌匾”什么的。比如用木板书写的牌坊如“木桂溪",“牌渡河",“聚仙楼”,“白云山庄",这些称谓分别代表的是地标或是酒店饭馆称号;而“福禄寿喜"则是用木板题写挂匾,名为“寿匾”,专用于祝寿。我曾祖父做六十大寿,他女婿是秀才,特地在大城宜昌购回奉送,用金色字书写,曾轰动一时,名闻遐迩。这些称谓,在古时候都有严格的讲究,不能混为一团。否则,那是要受长辈或文化人怪罪的。 
接下来,该继续说石碑的起源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验证,人们终于发现,木碑文字虽快虽好,花费很小,但是,还是保存的时间比较短。无论再好的木料,总是经不起风吹雨淋和日月的侵蚀,最终木碑上的文字随着木料优劣还是腐乱了。后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也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工艺方面的提高创新,为了刻写文字符号保留得更久和更牢固,人们就用石块来代替木料的制作了。按照适用的范围和对象用途更广泛了,于是体现了雕刻艺术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表现在:
一是在地标名称和界限区域上用石块刻字做标记的碑文。如“分乡"、“黄花”的镇标,还有“宜保公路”,这些石头刻写的文字叫“石碑”(或者叫“碑标")。
二是同样用石块雕塑的人像或物象,再加上文字解说的石碑,也叫“碑刻”,或者叫“碑帖”或“碑像",例如“分乡镇普溪大桥处的观音碑像和碑文”,还有明清时期,牵牛岭处的“李王庙”中“李天王”石刻雕像",以及普金竹的“乌龟碑”等等碑文,碑像,都特别造型独特,结构坚固,样式精美。
还有就是:把成片成批次或成群的石碑排列组装起来形成的石刻碑文,则叫“碑林”。
另外,石碑还有另一种存在的形式,就是把对社会捐助或者个人投资的善举行为的姓名、数量及其项目的投入情况以及个人某些政绩也刻写在石块上,这种碑文则叫“功德碑"。例如去投资建桥丶修路或投资办学,建庙以及兴修河道、水库堰塘工程等等,在分乡历史上当是不少的。如分乡历史上“罗惹坪总庙”,院庄处的“圆通寺”,大旺坪处的读书院“文昌阁”,还有分乡高家堰处的“弥陀寺”庙宇等等的这些善举碑文遗物,无一不是把捐款捐物捐地的姓名,以及捐献的钱物数量都刻写在石碑上,供来往的香客游人来进行瞻仰,从而达到名垂史册,流芳百世的。
三是对逝去的亲人用石刻的碑文来祭礼凭吊。据考证,最初的祭祀碑文是用墓砖来刻字的。当初只写墓主的名字,碑文约为一尺长,3O公分宽,厚为10公分左右,刻字完成后放在坟墓前土里掩埋,以防多年后墓主的后辈因时间久远而忘却了具体地址和与墓主的关系。后来,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墓主人身份及其垂吊人的地位和经济势力等状况,于是,碑文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复杂,样式越来越多样了。比如,碑高为0.9米一1.2米,厚度为15公分左右的碑文叫“灵牌碑”;而高于1.2米至1.5米的,且碑文上部两边略宽一些的石碑叫“斧头碑”。如果是还高于1.5米以上,且碑文两边还有对联形式成为凹形碑文,并且碑文上部还刻有龙凤等花纹的石碑,则叫“落堂碑”。除了高度有讲究外,还要看碑的石块数,如五块石组成的碑叫“五块石碑”;“七块石组成的碑叫”七块石碑”;最多的还有“九块石碑”。有的碑文两边还有成对的如石羊、石马、石虎、石狮、石象;还有石桌、石凳之类的雕刻,那就更加显示出墓主人的身份地位高贵了。除此而外,除了墓主碑文身份讲究之外,还讲家族历史尊卑。
有的大家族为了显示家族在地方上的势力,在家祠庭院处用石碑和石亭将祖先和历代的辈份关系依次雕刻展现出来,这种用石碑文刻写的文字碑叫“亭祠碑"
如此等等,凡此种种,基本上把历史上的各种阶层等级和社会地位关系都标示出来了。笔者曾在家乡考察时,见过高大23米的“大斧头碑”,例如分乡萧氏家族长辈“故高考讳萧镒大人之墓"碑”;也见过九块石的“故清考萧公自智字渊明墓”大碑文式样,况且这样的家族墓碑还不少。还见过本地分乡“萧氏家族",黄花“向氏家族”和分乡“宋氏家族”的“亭祠碑”。
当然,在分乡这个的地方,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这些整块的石碑文外,还有一种崖刻的石碑文,例如在分乡联合村大旺坪处明清时期的崖刻“歇马处”,高场百里荒处三国时期的战场遗址“漂洗池";还有清末民初时黄花镇上詹天佑主修的川汉铁路遗址处“上風垭隧道"上的题字,以及分乡场黄柏河钓鱼湾深潭危险处的崖刻文字“阿弥陀佛”;分乡“磨盘石"处深潭岸边高险崖石上的“河神"等字样以及残存的石块碑文;还有分乡刘家冲小河边显露的拜求风伯雨师“阴阳求雨"石刻碑文,都无疑不显示了分乡的历史文化悠久,地形独特,属地古老,风俗淳厚的特点。
接下来,就该说说分乡历史上“亭”的建筑艺术了。其实在分乡当地,“亭”的建筑历史也很悠久,大有别具一格的模样。体现在这方面的艺术一是在公共场所处,如庙宇殿堂,寺观庭院,以及私塾学堂,集镇街道,商店旅馆,交通要道处的骡马驿站,都留下了不少的“亭子"遗址和遗物。比如在分乡院庄处的“圆通寺”庙宇内,早先的亭子,楼台是不少的。而在罗惹坪的“湖北省总庙”处,原寺院处的亭台楼阁更是很多。可惜在一九三五年乙亥年被洪水都冲毁了。现在公众场所现存最大最久的就是仿造历史上“分乡木桥”的亭子了。虽为木质建造,但桥上不仅可走人,还可供来往游客商贩以及文人墨客驻足瞻仰游玩休息。木桥上两边用许多木柱和木栏搭建为凉亭,整个亭子飞檐翘壁,画栋雕梁,足以彰显历史上分乡交通要道上的亭台楼阁是何等的繁华景观。   
另外就是私家的亭子了,如富豪乡绅名流以及达官贵人私房别墅的大门前建造的门亭,俗称“门角楼子”,除了显示家庭社会地位尊贵,经济势力比较厚实外,还往往为那些下人家丁们白天看门,晚上守夜来提供遮风挡雨之处。有点类似于北方四合院的形式。
当然,亭子的样式也很讲究。除了用料分木柱、石柱外,亭子上面都盖着灰色的土瓦。有的亭子廊柱上还写有漂亮的文字。如“诗书传家远,行善富贵长",或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运广进达三江",更显得主人的大气和职业的特点。
这些亭子命名也是很讲究的。比如“风雨亭“,“聚仙亭",“凤凰亭",“望远亭",“达观亭",“读书亭”之类的亭子,这 些命名都是根据亭主人的文化修养和家庭所处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来决定取名的。所以,亭子越多,面积越大,活动范围越广,那么,你在社会上的尊卑地位就越明显。
还有一点,就是亭子的式样也很多,有四方形的亭子,也有圆形的亭子,还有菱形多面的亭子。总之,五花八门,形式多样,这些亭子的建造都是依据主人的住宅大小和房屋的建筑面积而设计的。一般的富贵人家,往往门前只有一个“门亭”,而达官名流,则住房宽大,庭院也多,除了“门亭"之外,院内也有大小不等的亭台楼阁相配合,更显得主人的尊贵豪华。
据说,在分乡历史上的土城岭地方,大豪强陈仲贤的私家别墅,还有在分乡棠垭之处,历史上的袁家私宅等,都因广出人才,实力强劲,特别是袁家,一连有七个秀才中榜,因而,声名远扬。仅住宅就有八个大门,每个大门都有“门亭",可想当年这些豪强地主,达官贵人是多么富有和地位显赫。当然还有那些历史上曾在朝为官的,或在野为绅的富豪们,又是多么风光,他们不仅在地方富甲一方,可以左右平民百姓的安危外,上还可干预地方大小事物,来兴风作浪,左右逢源,耍尽各种手段,来平衡各方势力和左右朝政大局
今天,这些历史上留下的遗物和遗址,不管“碑文”也好,还是“门亭”也罢,都一一远去了,代之而起的是新时代,新社会,新事物。大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意境。比如现代城镇公共场所上的各种公园,广场,还有各地名胜古迹风景区,各种文化长廊,碑文崖刻,还有各种亭台楼阁水榭等建筑物,都有传统文物工艺的缩影和技术的传承。因此作为文化历史的象征物,我们应了解知其所以然,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既吸收其民族文化的精华,又排除其腐朽落后的封建糟粕,为民族为社会造福,来增长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智慧,也许对我们会有更深更远的意义和好处!

认证文艺微公号,入驻360图书馆,同步发布作品,经审核公开后,可供读者转为个人馆藏。

“夷陵评论”微刊专栏专事文艺作品推介、评论,兼顾文化建设;“元辰私坊”专栏只发布个人作品。

微主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湖北省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本号总在深夜等待您的好稿,共同打造优秀平台。也许您已成了大家。小小的本号,依然欢迎你回来坐坐。

元辰赞赏账户陈宇辰只对元辰个人作品开放。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