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来学校的概念、特征与实践

 三平斋 2022-07-12 发布于广东

崔璐

摘   要 未来学校是时代变迁和发展的产物,是技术革新和学习需求提高的必然结果。依据现有未来学校的研究成果,从缘起和内涵理解两方面阐释了未来学校的概念,探讨了未来学校的特征,并从现有的案例中展示了未来学校的实践样式。

关键词 未来学校  个性化学习  开放化管理  实践案例

信息化时代中,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人们日益丰富的学习需求不断推动学校变革。《中国未来学校白皮书》指出,一个全新的教育3.0时代正在到来。3.0时代的教育,在技术手段的支持下能够更好地针对学生个体开展个性化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打破,学习过程需要融入更多的创新理念。相对于传统学校而言,未来学校的形态将会有很大的不同。厘清未来学校的概念内涵,把握未来学校的特征,从已开展的实践中吸取经验,将有利于学校未来变革的发展。

一、未来学校的概念

1.未来学校的缘起

2005年2月,比尔·盖茨在一场高中教育峰会上发表演讲,批评美国公立学校教育陈旧过时,远离了时代的要求。在这样一种教育理想的促使下,2006年9月7日,由美国费城学区和微软公司精心筹划的直接以“未来学校(School of the Future)”命名的学校在费城宣告成立。这是未来学校的首次实体展示。相对于传统学校,该所“未来学校”在建筑设计、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安排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突破。比如,教室的设计摒弃了传统教室的空间束缚,通过多向多重活动墙,随时可以将空间分割成多间报告厅、讨论室、开放式剧场、自助餐厅或教室等不同功能区;在这所学校中,每位学生都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装有学习需要的电子书以及学习评量软件,实现无课本课堂;学生的学习时间并不固定,他们可以刷卡签到,也可以根据在线的学习日程来安排学习[1]。

此后,微软跟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12所学校合作实现“未来学校计划”。显然,美国费城的School of the Future所传达的教育理念为世界开启了未来学校之门。

2.未来学校的内涵

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学校不再仅仅是某一所学校的代名词,当然也不是未来的任何一所学校,而是人们在现有可用技术、资源的支持下对学校发展的一种展望和设计,是引领学校发展的导向。

在对学者已有研究的整理上,我们可以发现多数学者已达成这样的共识,即未来学校是一种学校未来的发展趋势或新形态,不同的内涵理解只是基于不同的侧重点。有的学者认为未来学校依托大量的技术支持,在技术的影响下,传统的学校秩序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如尚俊杰认为,移动学习、游戏化学习和虚拟学习应该是未来学校关注的学习方式[2]。余胜泉认为,在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未来学校会对课程教学进行重构[3]。有的学者是回归到“以人为本”的角度,从学校最基本的功能出发认识未来学校。如李蓓,夏英认为,无论学校怎么变,都应该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实现以儿童为中心的天性回归,走向以人为中心的生活教育[4]。还有的学者从从教育活动的主体入手,认为未来学校可以完全交由开放型的办学团队操作。如李明华提出,“校中校”可以形成一種办学竞争的常态机制:校园及其之上的建筑、图书馆及设施可以是开放的公共教育物质载体,开放给教育管理当局同意而又有资格办学的教育家或团队办学[5]。

综合已有研究,本文认为,未来学校是基于一定的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办学主体多样化自主化,教学过程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尊重个体差异,以培养其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各项能力的学校。

二、未来学校的特征

1.个性化的学习

(1)可供选择的多样学习内容

未来学校将是“线下+线上”的学习模式,为了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以及能适应信息高速更迭的时代要求的学生培养目标,未来学校必须从“线下”和“线上”两方面着手,为学习者提供多样的可供选择的学习内容。未来学校应当开设大量的选修课程,涉及不同的领域,实现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和跨学科综合课程的相互协调[6]。在教学人员的选择上,除了本校教师,还可聘请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学习内容上的指导。未来学校将会很大程度上依靠信息网络平台进行学习活动的开展,丰富的网络环境将会为学习者提供更多样的学习资源。因此,线上学习平台的建设是未来学校需要重视的环节,不仅要为学习者筛选有价值的学习资源,还应建设完善学习监督、评价和在线辅导等机制。

(2)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

未来学校中,学习者将是学习活动的中心,个性化的学习将会要求更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互联网时代,学习的途径不再单一化。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孤立地学习”,相反,正是个性化的需求促使学习者根据自己特定的学习目标自主地寻求学习合作。这种学习合作可以是和老师的合作、和学生的合作,也可以是和学习平台的合作。在未来学校中,学习者们根据学习内容组建学习小组,通过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还可以进行移动化的学习,使学习不再因时空的局限性而受到影响,这样的学习方式将促使每个学习者都有独立的学习系统和学习进度,真正做到个性化学习。

2.开放化的管理

(1)弹性的组织管理

在传统学校中,学生以年龄为标准被划分到不同的年级,即学习内容以年龄层次为基准进行安排,这一模式忽视了同一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差异。未来学校将模糊同一学习组织的学习者年龄限定,采用弹性的学制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根据学生的能力而非年龄来组织学习[7]。也就是说,在未来学校中,同一个班级或同一学习小组,可能有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有着相近的学习基础,可以进行相同水平的学习和探讨。同时,固定的班级制也会被打破。由于未来学校倡导更好的个性化教育,那么一个班级统一的课程安排必然无法满足这一要求。灵活的走班制将会出现在更多的中小学校。在学习时间和场所上,学习者也应该被赋予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未来学校在学生评价上应该更看重学生的学习成效而非严格地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场所进行特定的学习活动。

(2)多方联动的学习管理

未来学校,基于对网络等现代技术信息的获得,在空间上突破了学校的地域限制而具有广延性[8]。同时,社会上可利用的学习场所和资源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可用的学习平台。各个社区、博物馆、艺术馆等公共场所除了本身的学习资源外,在互联网的作用下还被联通成一个智能学习场所[9]。学习的无边界性使得学习管理不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应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联动的局面。因此,我们将会看到在未来学校中,校方进行线上线下学习的主导管理,家长对学习者的线上学习进行帮助和监督,社会相关人员将为未来学校提供线下教育活动场所,同时为线上教育提供优质学习资源。

3.多元化的师生关系

(1)丰富的教师角色

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未来学校中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在学习活动的准备阶段,教师应当是课程和学习空间的设计者,是学习资源的搜集者;在学习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是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合作者,遇到问题时的答疑者;而在学习活动结束时,教师还应当是学生学习问题的反馈者。因此,在未来学校的建设中,教师会进行角色再造,即教师角色可能更加多元化、职业化和专业化。这并不意味着一位教师要身兼数职,而是未来学校需要打造多元的教师团队,团队内部各位老师扮演丰富多样的角色,分工合作[2]。

(2)市场化的教师选择

未来学校中教师的角色将会趋于自由化和市场化,这一变化会极大地改变目前的教师队伍现状。未来学校中的教师可能不再是政府的公务人员,很可能是自由职业者,甚至优秀教师组成课程公司[10]。学校采购优质的教师团队,成为新的可能性。而选择的权利在于教师、家长甚至是学生本身,这将是未来学校师生关系的一种新走向。教师队伍趋于市场化有助于优质教师的筛选,可以根据学习定位、课程安排、学生需求选择相匹配的教师。未来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是为顺应时代发展提供人才储备。丰富的教师角色和市场化的教师选择是必然趋势,也会促进平等和谐的多元化师生关系的营造。

三、未来学校的实践

1.未来学校的发展趋势

未来学校的研究并非只有畅想,在已有的与学校未来发展相关的研究中,我们能看到“智慧教室”“创客空间”和“慕课平台”已在实践中引领新的教育形态。智慧教室承载学习者线下的主要学习活动,创客空间是培养学习者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而慕课平台则是互联网时代下对线下学习活动强有力的补充。依托这三大主体的发展,我们可以简单构建出未来学校的蓝图。

(1)智慧教室

未来学校一定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既得利益体。而智慧教室则是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最新形态[11],也是学校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诉求[12]。智慧教室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从硬件环境到软件环境进行学习空间的完善创新。在硬件环境上,采用分布式空间布局和动态课桌椅组合,并增加多样的色彩调节,创设舒适的学习氛围。同时引用各种先进技术,如设备自动化控制、多屏显示、无线投影、课堂教学录播、远程互动教学等,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更便利,也为实现远程互动教学提供设备支持。在软件环境上,教室智能化管理系统、学习资源系统、教学辅助软件、录播管理系统等的研发与运用,是在学习活动的准备到进行再到反思等一系列过程中的有力支撑[13]。未来学校中,智慧教室将是学习活动的主要载体,教育信息化应覆盖到每一间教室,现有的研究和技术应用将为未来学校学习活动的场所构建提供借鉴经验。

(2)创客空间

创客空间是创客教育的载体,而创客教育,从广义上指的是一种以培育大众创造精神为导向的教育形态,狭义上则是一种以培养学习者创造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模式[14]。创客教育目的是培育学习者的创造力,这与未来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不谋而合。创造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需要学生个体与集体的创意,也需要学生动手实践与真实参与[15]。创客空间恰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互相协作、将创意转变为现实作品的场所。创客空间的打造中,具体的场所选择和相关人员的深度参与是关键。由于创客空间对场地、技术设备的要求较高,因此,创客空间的建设难以局限在学校范围内,企业社会的资源共享和技术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相关人员对技术的掌握、对学生创造需求的了解、对创造活动参与的积极性等都是影响学生在创客空间发展的重要因素。创客空间既是未来学校发展的重要趋势,同时当前其设计不完善、相关人员专业度不够高等现实问题也为未来学校的发展建设给予重要启示。

(3)慕课平台

慕课平台的出现不到十年,进入中国的时间更短,然而慕课对传统面对面教育形态的冲击却极强。作为大规模的在线课程平台,慕课为有限的学校教育提供了海量的补充。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由于学生有相对成熟的资源筛选能力和一定的学习自觉性,因此,很快掀起一股在线学习浪潮。慕课平台本质上是一个电子学习资源库,它既可以为没有跟上班级学习进度的同学实现“学习回放”功能,也可以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提供范围更广的学习资源。这完全契合未来学校发展个性化教育的目标。对于中小学学生而言,学习资源的筛选以及学习过程的辅助需要得到關注。在未来学校的发展中,慕课平台作为重要建设趋势,需要在管理上进行创新完善。慕课平台不应仅仅是提供线上课程的平台,还应作为记录个体学习进度、线上合作探究、考试测评等平台,真正成为“智慧教室”的虚拟版本。

2.我国未来学校的建设案例

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成立于2017年,是由同济大学和上海市黄浦区合作共建的公办中学,旨在建成一所科技化、信息化、国际化特色鲜明的学校,培养具有创造力、合作精神和社会使命感的国际化、创新型的毕业生。这是一所“有别于传统、着眼于未来”的学校,下文将从课程设置、学习方式、空间管理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介绍学校的情况。

(1)课程设置

该校在课程设置上大致分为两部分:60%为基础性课程,包括语数外、理化生等普通文化课程;还有40%为创新型课程,是针对该校办学定位,以“设计思维”为指导的交叉学科课程,旨在与基础性课程融合互动。在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建校以来的第一个学期,创新课程选取“ME”“WE”“YOU”“THEY”作为主要专题。“ME”聚焦认识自己;“WE”聚焦团队协作,沟通交流;“YOU”聚焦上海和中国城乡环境的建设;“THEY”聚焦全球视角。围绕每个主题将会设置三周左右的课程,这些创新课程将会从艺术、审美、心理、历史、地理、科学等学科切入。基础性课程和创新型课程的结合,使学生得以透过真实世界的问题串联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习能力、创意能力、生活能力以及跨情境应用能力等。

(2)学习方式

该校以国际上最适合创新教育的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为教学法,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教师作为陪伴者,通过引导启发式的教育参与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学生不但需要掌握传统应试教育中的各个知识点,更需要在项目制的课程中融会贯通。在基于解决真实问题的项目制课程中,学生要经历完整的立项讨论、项目推进以及项目总结,要学会发现问题,学会动手去应用和验证所学的知识。在问题导向的项目活动中,学生需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整个过程的锻炼可以有助于学生寻找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确定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方向,在“参与—反思—总结—再实践”的体验式学习中不断提升。

(3)空间管理

该校在上海市黄浦区四川中路及虎丘路两处选址,这里交通便利、社会环境多元,便于学生和老师打破传统封闭的教育和学校体系,走进社区进行实践研究和教学活动。学校内部的空间设计着眼于为师生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便利,集教学、实践、游戏、创作为一体。

学校在常规的教室、实验室外,还开设大量的小型独立工作室,专为学生进行小组协作的工作坊而准备。这些场所内部的陈设都非常灵活,学生可以根据需要任意摆放沙发桌椅,同样的场地既可以是演讲厅,也可以是作品展览地,还可以是创客空间。

(4)师资力量

与传统学校固定搭配师资力量不同的是,该校通过与企业、社会合作挖掘教师资源。普通文化课程由上海市黄浦区格致教育集团提供优质教师资源进行授课,创新课程则由同济大学创意学院选拔的优秀教师与专家组成中外联合教学团队进行教授。在一些创新课题开展中,还会聘请国内外各行业领军人物进行指导。例如,该校最近的一次创新活动项目中,“愤怒的小鸟”之父、国际顶尖创业组织SLUSH创始人之一Peter Vesterbacka就被邀请上了一堂集游戏、创业、人生、太空等话题于一身的创新课程。国内外优质教师资源的挖掘,不仅使得这些创意课程高效顺利开展,还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未来学校是信息化时代下教育变革浪潮的产物,它被赋予了一切可能的教育理想。无论侧重于哪些方面,学者们对于未来学校的理解都可以达成一定共识,即在技术的支持下,优化现有的教育形态。未来学校致力于个性化教育的发展,相对于传统学校在管理上也将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灵活,这将对教师角色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未来学校的发展中,智慧教室、创客空间以及慕课平台将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同时,目前我国已有的未来学校的实践探索也将为以后的学校发展变革提出方向和经验。

参考文献

[1] 冯大鸣.21世纪先锋学校的创新及预示——对美国费城“未来学校”的考察与评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7(06).

[2] 尚俊杰.未来学校建设的三层境界[J].基础教育课程,2014(12).

[3] 余胜泉.没有了围墙,未来学校将会怎样转型[N].中国教育报,2016-05-17(008).

[4] 李蓓,夏英.建未来学校迎学校未来——成都市实验小学“未来学校”建设思考与实践[J].教育科学论坛,2016(07).

[5] 李明华.MOOCs视角的未来学校及治理——孔夫子办学模式的回归[J].开放教育研究, 2015(03).

[6] 陶西平.遇见未来学校[N].光明日报,2016-08-02(014).

[7] 曹培杰.未来学校的变革路径——“互联网+教育”的定位与持续发展[J].教育研究,2016(10).

[8] 肖建彬.未来学校模式:复合网络中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07).

[9] 倪凯颜.互联网思维下未来学校的五个特征[J].江苏教育,2017(12).

[10]朱永新.未来学校的15个变革可能[DB/OL].http://edu.qq.com/a/20161202/001750.html.

[11] 聂风华,钟晓流,宋述强.智慧教室:概念特征、系统模型与建设案例[J].现代教育技術,2013(07).

[12] 黄荣怀,胡永斌,杨俊锋,肖广德.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J].开放教育研究,2012(02).

[13] 程敏.信息化环境中智慧教室的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6(02).

[14] 祝智庭,雒亮.从创客运动到创客教育:培植众创文化[J].电化教育研究,2015(07).

[15] 李卢一,郑燕林.中小学创客空间建设的路径分析——来自美国中小学实践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6(06).

【责任编辑  关燕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