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提升下属信心

 管理进阶一天天 2022-07-12 发布于山东
导读:
1、积极信息,提振信心
2、培训提高能力,增加信心
3、借助暗示,输出信心
 
在组织面临困境时,团队成员往往也缺乏信心,缺乏斗志,需要管理者及时感知团队氛围,做出调整,提升团队信心,共同渡过组织难关。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世界的不确定性是一直存在的,黑天鹅事件和灰犀牛事件都会有,并且随着当前疫情的发展,不确定性似乎比以前更大更多了,人们焦虑心情也随之增加,导致人们不敢消费,甚至已经影响到了社会消费水平,消费对国家GDP贡献占比在缩小。
当下疫情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烦恼,不能旅游,严重期间要居家办公、居家隔离,人们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安排生活,更重要的是很多餐饮企业、旅游行业、影院行业等不能正常开展,导致企业倒闭,员工下岗现象很多,人们失去收入来源,还背着不少房贷、车贷的,确实压力很大。但是从大的经济周期来看,有快速发展期、就有慢速发展期、有发展,就有衰退,有新兴行业,就有落寞行业,这是自然规律,我们改变不了。中国经济自从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让人们习惯了快速,对经济的慢速很不适应,放眼世界,也找不出像我们这样的经济体了,而且虽然经济发展慢了,但是这个疫情期间,我们仍然是几个增长比较快的国家。
01
积极信息,提振信心
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坏事,也没有绝对的好事。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疫情还没有过去。但是很多人已经适应了当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
看待问题我们要学会从两面来看,疫情带给我们很多不方便,但是也给了我们居家学习提升的机会。疫情让很多人失去了工作,但是很多人也因为疫情而调整了工作,甚至比以前收入更多,工作更适合自己。“危机危机,危中有机”,疫情初期让很多口罩、测温枪等行业挣得盆满钵满,也促进很多线上办公工具企业的发展,疫情也让很多企业业务开始转到线上。
在组织面临困境时,管理者首先不能表现出慌张崩溃的表现,要表现出镇定,泰然处之,哪怕是假装的也要装,因为我们是团队的主心骨,如果我们整天唉声叹气,怨天尤人的,那团队成员更是没有信心了。从常识上讲,团队管理者往往了解公司的信息多,知道公司运营情况,也了解外部信息较多,如果团队管理者失去信心,可能团队成员会认为是不是公司不行了,是不是要裁员了,团队就会人心惶惶的,团队稳定性变差,工作效率降低。这时作为管理者,我们要及时传递积极信息,提振下属信心。
作为一个组织,虽然身处逆境,但是肯定还是有一些积极信息的,比如公司又中标什么大项目了,公司什么证通过评审了,公司哪些人获得客户表扬信了,公司与哪些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了,这些积极的消息在公司处于困境时,要多发,而且要进行宣传,有些事情在公司很顺利时,大家不觉得什么,感觉都是正常的事,但是在逆境中,人们感觉是不一样的,逆境中需要星火燎原的希望之光,需要打破黑暗的黎明之光。
积极信息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让人看到希望,看到不全是黑暗,黑暗只是暂时的,终究会成为过去,企业的困难也是暂时的,我们正处在黎明前的黑暗,大家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和团队共同渡过难关。
02
培训提高能力,增加信心
在疫情期间或团队工作不是很忙时,我们需要抓住这些机会,组织大家培训。如果企业资金紧张,就采用内训为主,让各部门管理者、业务骨干、技术高手进行部门内培训,提升员工能力,员工能力强了,自然会增加信心。
培训不仅可以提高被培训人员的技术业务和管理水平,还可以提高培训老师的能力,第一锻炼了口才、表达能力,为员工增加了一项技能,同时培训还可以加深自己的技术业务的理解,以前可能一知半解或者感觉理解了,掌握了,但是讲不出来,经过准备培训课件,演练培训过程,就彻底将自己原来模糊的部分弄明白了,很多培训老师都有这种感觉。
内部培训还可以增加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机会,增加团队的感情交流,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创业酵母的张丽俊老师在讲《组织的力量》时提到:一个组织最核心的是人才,所有的事情都是人完成的,在组织遇到困难时,要向内求,要从组织内部进行调整和变革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培训可以让员工看到自己的不足,增加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平常每个员工在自己岗位上负责自己的工作,并不了解部门整个业务运行情况,对外部技术业务变化了解也不多,就像我们常说的,就是企业的一颗螺丝钉,知识面比较窄,通过培训可以提升员工的认知,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前几年一条新闻说,河北唐山市的路桥收费站被取消了,收费站的工作人员即将下岗,于是他们去找有关领导讨说法。在这群下岗人员中,一位36岁的大姐说:“我今年36了,我的青春都交给收费站了,现在啥也不会,也没人喜欢我,我也学不了什么东西了。”有多少员工像这位大姐一样,只会自己工作的那一部分,一旦外部变化,自己就适应不了,可能就会被淘汰。如果能通过培训,让员工掌握一些其他技能,再遇到类似情况,是不是会好些,可以通过调岗解决部分员工工作问题。我在以前单位就坚持过周六培训,让下属做到“一专多能”一专是自己的专业是吃饭的家伙,多能是保障,一旦主业有问题,副业还可以起到补充作用。
利用工作间隙进行内部培训,确实是一件双赢的事,企业为自己储备了人才,员工获得了成长,为自己将来多了一份保障。
03
借助暗示,输出信心
以前听过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一支7人的英国探险队进入撒哈拉沙漠,在茫茫的沙海线里跋涉。阳光下,漫天飞舞的风沙像炒红的铁砂一般,扑打着探险队员的面孔。口渴似炙,心急如焚——大家的水都喝完了。这时,探险队长拿出一只水壶,说:“我这里还有一壶水,可保我们不被渴死,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一壶水,成了穿越沙漠的信念之源,成了求生的寄托。水壶在队员手中传递,那沉甸甸的感觉使队员们濒临绝望的脸上,又露出了坚定的神色。最终,探险队顽强地走出了沙漠,挣脱了死神之手。大家喜极而泣,用颤抖的手拧开那壶他们赖以支撑的“生命之水”——缓缓流出来的,却是满满的一壶沙子。
我们管理者也要懂点心理学,懂得大家的心理情况。利用心理暗示,来给下属鼓劲,输出自己的信心,带动大家的信心。
再讲个故事: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一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罗森塔尔的话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我们的员工就和实验中的学生类似,如果我们给他们信心,让他们感觉到他们是很棒的,他们的未来都很好,那他们就会朝这方向努力,大家齐心协力,往往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为管理者,我们也要学会适当表扬下属员工,赞美他们的具体行为,他们就会加强这种行为,增强自己信心,慢慢他们会做得越来越好。《一分钟经理人》就是采用的这种方法来管理的。这样人们就会增强自信心,会取得好成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