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858 宋 “泰素”(万壑松声)仲尼式古琴

 风云际会2009 2022-07-12 发布于安徽

  

      尺寸

  通长122.6cm;肩宽21cm;尾宽13.6cm

  拍品描述

  来源:沈秉成旧藏;重要私人珍藏。

  参阅: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吴钊主编,《中国古琴珍萃》,1998年,紫禁城出版社,第24、82页。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吴钊主编《中国古琴珍萃》(复合媒体版),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年,第19页。

  郑珉中著,《蠡测偶录集:古琴研究及其他》,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第225-227页。

  王志强、辛立华,《九霄环佩声琅琅: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唐“九霄环佩”琴初探》,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11-15期刊。

  宋廷御制『泰素』(万壑松声)仲尼琴

  (一)形制与工艺

  此琴仲尼式,琴肩部及腰部不同于常见仲尼式古琴的尺寸,为历代琴器中非常特殊的一例。

  岳山、承露、龙龈、冠角皆原装紫檀制。琴体轮廓线条硬朗挺拔、收放自如。项部与腰部的棱角周围并未做减薄处理,琴体侧面的厚度都是原始的实际厚度,虽然略微显厚,但并不笨重,保持了周身线条的连贯统一,并且极具个性特征,隽永飘逸又不失端庄与威严,这大概是宋代官斫琴其中一个特征。

  琴背篆书镌铭“泰素”,下方印文“松风雅操”,凤沼上方再以隶书镌铭:“品物未分,沕穆元邃万籁中藏,略窥妙谛,声杜器先,与义皇契。庶陶跋。”印文:“庶、陶。”

  此琴髹漆工艺与中国嘉德2019春溥雪斋旧藏“鹤林松峻”铭伏羲琴以及“松石间意”琴非常相似,同样是薄而均匀的灰胎,同样素髹无饰。

  能看到多层漆面,底层漆面为朱漆,后髹栗色大漆,朱漆透出,整体呈现栗棕色。

  琴器在斫髹过程中,挖斫槽腹后粘合琴面与琴底,装配岳尾等构件,在此基础上施漆灰并髹漆,灰漆的厚度是否均匀、木胎槽腹结构是否合理,决定了琴音色是否均匀。

  因此,高水平的斫琴师在斫木时便将琴体的造型制作的非常精准,后续的灰漆工艺按照设定的配比和流程,均匀地附着在木胎上,不需要层层叠加,用灰漆去调整、重塑琴面弧度或者是轮廓线条。

  此琴局部露木胎的部位来看,其绝大多数灰胎只有半毫米厚度,足见此琴斫髹技艺的高超。从侧面观察漆面,琴体表面呈现蛇腹断、流水断、牛毛断、冰片断熠熠生辉,其间零星出现几处圆形断纹,周围团簇花瓣形的小断纹,是极为少见的“梅花断”。

  琴底板断纹色彩明显偏暖,断纹裂隙处呈暗红色,漆面局部能看到在这层暖色漆下面还有一层朱漆,从两层漆的老化状态和肌理情况分析,底层漆应当是琴器原始的漆面,表层漆是后期的保护修复行为,这次修复对琴体进行了通体罩髹,从髹漆工艺来看,这层罩漆很均匀,表层断纹也已经严重风化,同底层的朱漆断纹形态完全吻合,非普通工匠所为。

  琴底长方形龙池、凤沼都以硬木贴格,沼口的贴片较为老旧,有明显的使用痕迹。制琴时在池沼贴硬木片的目的是保护琴体底板木胎,不弹奏的时候将凤沼口挂在竹钉上,贴片就能避免钉子伤及琴底板。这种贴片的方法常常在比较重要的琴器上使用,是工艺考究的表现。

  池沼内纳音微隆,目的是为了留住槽腹内的声波,以达到回旋萦绕的听觉效果;从纳音的肌理和色彩来看,琴体面板是一块年代久远的梧桐木,与之相匹配的底板推测应当是梓木,这种面桐底梓的组合关系是几千年来先贤们总结出的经典配比,时至今日,经过科研测试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这张仲尼式古琴的音色纯净而古朴,音量不大却极具穿透力,经过一段弹奏后音色必将更加完美。

  (二)镌铭与传承

  镌铭风格呈现出明显的明末清初金石风尚。琴铭篆书“泰素”,见《广金石韵府》(《广金石韵府》为明代林尚葵等辑补《金石韵府》之作。)又作“太素”,古代指谓最原始的物质,又引申为天地。《文选·曹植》:“傥独有灵,游魂泰素。”吕向注:“泰素,天也。”《文选·嵇康》:“含显媚以送终,飘余响乎泰素。”李注引《列子》:“太素者,质之始也。”《文选·江淹·杂体诗·张廷尉》:“太素既已分,吹万著形兆。”

  “庶”、“陶”之印当是杜熙揆,明末清初苏州府吴江人,字子亮,号端丞,一作端臣,别号庶陶居士。杜伟孙。明诸生。善词。明亡弃诸生,隐居溪躬耕,卒年八十。

  杜伟,《明外史·儒林杜伟传》有记载,字道升,嘉靖三十一年举人。讲濂洛之学,以主静为宗,动止皆有法度。江西罗洪先聘为子弟师。常与洪先静坐石莲洞,学业益进。万历二十年谒选南阳府推官,听断平允,迁工部主事,榷税荆州,不私一钱。年七十一卒,学者称静台先生。所著有《正学编》、《静坐诀》、《学聚顺性二录》、《四书》、《尚书笔记》等。

  此“泰素”琴经藏家珍藏多年,与经吴大瀓等多位名家题跋落款的元代朱致远琴同为耦园主人沈秉成“无俗韵轩”旧藏。

  沈秉成(1823-1895),原名秉辉,字仲复,号耦园,又号听蕉,室名鲽研庐、听橹楼,浙江归安(今湖州)人。咸丰六年(1856)进士,授编修,迁侍讲,充武英殿总纂,文渊阁校理等,升苏淞太道,河南、四川按察使、广西、安徽巡抚、任两江总督等要职。同治间出为苏松太兵备道时,曾为上海豫园“点春堂”书写堂匾。在皖时,曾创办经古书院。工诗文书法,精鉴赏,收藏金石鼎彝、法书名画美富一时,时与潘祖荫、李鸿裔、吴云、郑文焯等过从。其藏书楼“鲽砚庐”在苏州,保存完好,著有《蚕桑辑要》。

  (三)红外拍摄与新发现

  仔细观察,此琴漆层老化明显,局部露出底层镌刻痕迹,经中国艺术研究院董建国先生红外摄影发现:龙池上方见行书“万□松声”,笔力苍劲,体势飞动,当是“万壑松声”四字无疑。另外,龙池下方见极为规整的外圆内方篆书印“中和之气”。此印见国家博物馆藏一级文物唐琴“九霄环佩”、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宋琴“鸣凤”。

  琴腹内有墨书字迹,惜漫漶不可识。透过漆层可见琴面原为朱漆,琴名“万壑松声”及“中和之气”印文内皆有贴金,足见此琴不凡规制。

  参阅国家博物馆藏一级文物唐琴“九霄环佩”、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藏宋琴“鸣凤”以及北宋官琴标准器“虞廷清韵”,此琴宫廷气息浓郁,当为内府御制,为研究宋代官制古琴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