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消失的呼市老街巷——将军衙署街巷系列之旗杆巷

 青城历史聊斋 2022-07-13 发布于内蒙古

      在这百年老城绥远城里的(现在的新城),找寻一条消失的街巷——旗杆巷,由于城市建设,新城区旗杆巷早在2000年左右就不存在了,大致位置应该在东落凤街北侧,南马神庙街西侧,至于为什么叫作旗杆巷,它的得名同一座庙和一名状元有关。

  从前,在呼和浩特新城东南角有一座文昌庙,里面供奉着一个魁星神像。清朝光绪末年,这里的一条小胡同住着一户姓吴的寡妇人家,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吴寡妇的丈夫早年战死,领着半份军饷度日,为了供儿子读书,给人家当仆人洗衣服。吴寡妇的儿子名叫吴文彬,当时城里还有一个和吴寡妇的儿子同名的人,那是一家老财主的独子,成天胡吃海喝,不用功读书。

  四年一度的科举考试到了,两位吴秀才到文昌庙上香许愿后,各自去了京城。

  吴寡妇的儿子进城找了一个小客栈住下就复习功课;吴老财的儿子住进高级会馆,整天吃喝玩乐。

  走进考场,吴寡妇的儿子胸有成竹,下笔有神;吴老财的儿子一见考卷儿傻了眼,十道题答不上一道来。

  皇榜公布,吴寡妇的儿子榜上有名:第七名进士。然而喜报送到将军衙门,衙门的笔帖士明知道是吴寡妇的儿子中了榜,却心眼一歪,将喜报送到了吴老财家,为的是多拿赏钱,吴老财将错就错,给了笔帖式30两银子,接下了喜报。

  吴寡妇等人听说后,都气炸了,几十名同学写了联名信,状告笔帖士。

  当时的绥远将军信勤接到状子没多久,吴老财就派人送来了帖子,说要请信勤将军喝喜酒,当然除了请贴,还夹着一千两银票。信勤将军与吴老财是通年之好,江河行船见风使舵,信勤将军随即做了批示:着笔帖士查证核实后禀报。第二天,信勤将军坐堂审理此案时,还故作公道,说要去文昌庙占卜,众人也认为文昌庙很灵验,便随同笔帖士等官员一同来到文昌庙。

  笔帖士装模作样地净手焚香,让二位吴文彬各取一张分别写了有和无的字条,有则中榜,无则落榜。吴寡妇的儿子一看字条顿时昏倒在地,吴老财一帮人得意洋洋地走了。

  众人觉得这里面一定有鬼,吴寡妇决定让儿子上京告状。

  儿子走后,吴寡妇每天晚上到文昌庙指着魁星神像哭骂:“你魁星还是玉皇大帝的钦差,为什么享受了人间的香火不替穷人作主啊?苍天啊!请你为我孤儿寡母作主!”

  突然狂风大作,暴雨骤至,当空一声响雷,文昌庙的魁星楼倒塌了!魁星神像被雷劈成了两半。原来,吴寡妇的儿子被皇上亲点为状元了!

  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新上任的瑞良将军为吴寡妇请功封她为“诰命夫人”,还亲自在吴家院中立了两根石头旗杆,上面挂着杏黄旗以示表彰。

      这条胡同从此叫作旗杆巷。

       传说的真假尚且不必讨论,而位于绥远城的这座魁星楼却是真的在某天夜里突然倒塌了。

  魁星楼是专门供奉“开文运点状元”的魁星神而声名远播,所以方圆千里学子争相朝拜。在清朝政府统治时期,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就是科举,无数学子寒窗苦读,为的就是金榜题名,所有在当时算作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都会到魁星楼里拜上一拜,所以魁星楼在学子心中是十分有地位的,而魁星楼也都位于文昌庙中。文昌庙,也叫文昌祠。据资料记载:归绥市的旧城和新城有三处文昌庙。旧城小东街北口一座叫土默特旗文昌庙,旧城海窟街一座叫汉文昌庙,新城东南角一座叫满文昌庙。这三座文昌庙比起来,就数新城的这座气派。 新城文昌庙建于乾隆二年,香火一直很旺。到了西太后驾崩那一年,一阵暴风骤雨过后,楼塌庙毁,变成一堆废墟。

 

  前文讲了立旗杆的行为在封建社会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状元门前才会有旗杆,而事实上,每位参加科举应试的考生,为了图个吉利都会出钱在自己门前立一个临时的旗杆,如果中了状元再由朝廷批准,让临时旗杆得以长久立下去。

  当时的人们就称这根旗杆为'楣’。揭榜之时,谁家的学子榜上有名,自家门前的旗杆就可以照竖不误;如果不幸失利,该考生的家人往往就会把自家的旗杆放倒撤去,称为“倒楣”,后来,很多人误把“倒楣”写成“倒霉”。“倒楣”一词出现的历史并不太长。据考证,该词大约出现在明朝后期。”而在清朝科举制度中也有明文规定:科举制度中对取中者政府发放的赏赐银两。清代举人中式每人给银二十两,以备制匾立旗杆之用文武进士又有坊价银,以作建立牌坊之用。同时赐予缎匹。

     旗杆巷虽然不存在了,但它流传下来的故事却充满意义,什么时候人们都重视文化学习,什么时候人们都希望公平,公道,这一点,在现在的新城仍然受到人们的重视,呼市新城区的学校至今为人们所认可。新城的教育仍然是呼市教育界的“旗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