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平乐》精雅生活:插花、赏花、簪花与花市

 zqbxi 2022-07-13 发布于江西

花是人间最美好的事物,在《红楼梦》有一次诗社专门为菊花而作,薛宝钗和史湘云想了十二个题目,分别是《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这便是关于菊花的妙景妙事都有了。其实不惟菊花,对于所有的花都有这样的妙景妙事,赏花、观花、簪花、插花、画花、咏花,对花而眠、而歌、而饮。古人远比我们今天的人活得更加精雅而洒脱。而其又尤以宋人为最。

插花: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

《清平乐》四美插花的画面令人记忆犹新,阳光和煦的下午,芬芳美丽的花枝,巧笑倩兮的女孩子坐在一起插花品茶,闲聊趣话,一派优雅又天真的画面。

曹皇后出身将门,熟读经史,但却与插花不感兴趣,不过在寂寞深宫,也学会了怡情养性,身边的董秋和更是风雅的高人,曹皇后在其影响下也开始插花自娱了。

  宋代插花时尚的流行, 催生出高超的插花技艺。宋人丘浚专门研究牡丹插花,有趣的是他将牡丹按品种高下,以宫廷女子的品阶来命名,分为“王”“妃”“九嫔”“世妇”“御妻”五级,其中姚黄为牡丹之王。而配花则分为“花 师傅”“花彤史”“花命妇”“花嬖幸”“花近属”“花疏属”“花戚里”“花外屏”“花宫闱”“花丛脞” 十级,如五色灵芝、碧桃便为“花师傅”。主花与配花按照一定的原则搭配,组成的插花作品风格各异。

南宋宫廷画师李嵩,绘有一套 《花篮图》,分为春夏秋冬四幅,这套图写实性很高,让我们可以想见宋代人是如何以竹篮为器皿、四季花草为配材来完成一件插花作品的。例如“冬花篮图”以带叶的大红山茶为主花,配花为绿萼梅、白水仙、腊梅、 瑞香等冬季花卉。

  

插花是一种消遣,也是一种艺术,需要别致的情趣和审美体验,但是插花也是短暂的艺术,千辛万苦塑造的美好不过几日就凋零了。因此,宋人关于插花总结出很多的经验,如何能花枝更长时间的保持生命。例如我们熟知的著名文学家苏轼也是插花高手,对花木习性颇为谙熟,他在《格物粗谈》中说,“荷花以乱发缠折处,泥封其窍,先入瓶底,后灌水,不令人窍,则多存数日。”插花对于花器也极为讲究,有壶、尊、甖、瓶、盆、盘、盂、洗等,不一而足;而质地则有铜器、陶瓷、玉器、金银器、锡器、木器、水晶、玻璃等等。

宋代插花不仅仅是闺阁女子的闲情逸致,素爱风雅的文人士大夫也喜欢插花,辛弃疾有一首词,写道“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可见曾经也是一个喜欢插花的少年。文人相聚,对花而坐,品花鉴花,互相交流心得,也是十分风雅的事。

皇宫插花的需求量则很大,日常各个宫殿的装饰摆设,如果举行宴会或者各种节日的需求量更大。因此,宋代宫廷插花有专门的机构进行,大部分是由四司六局的排办局来做。

赏花:人乐清明三月天,也随人赏万花园

宋代人有赏花的习俗,因此留下了许多关于游园赏花的诗篇。例如宋代名宦寇准就有一首应制赏花诗:“上苑经春雨,晨游属盛时。花光笼宝槛,柳色暗龙池。潋滟雕觞满,融和暖日迟。共歌成至乐,千载摇声诗。”可见赏花之俗不仅仅于民间盛行,也时常在宫廷上苑进行,有皇帝与群臣参与。

北宋都城汴京有四大皇家园苑,即琼林苑、宜春苑、玉津园、瑞圣园。园苑内都种植了各种奇花异草。《东京梦华录》记载了琼林苑的花木盛况,“其花皆素馨、茉莉、山丹、瑞香、含笑、射香等。闽广二浙所进南花,有月池梅、亭牡丹之类。”皇帝还经常命令各海港购买海外的奇花异草,送入都城植于各园苑。每年春暖花开时节,皇帝都要同大臣们一起赏花游乐,君臣互为唱和。

朝廷百官及京城富户往往都建有私人花园,有人记载汴京名园:“州南则玉津园,西去一丈佛园子,王太尉园、景初园。陈州门外园馆最多,著称者奉灵园、灵嬉园。州东宋门外麦家园、虹桥王家园。州北李驸马园。西郑门外下松园、王太宰园、蔡太师园。西水门外养种园。州西北有庶人园。城内有芳林园、同乐园、马季良园。其他不以名著约百十,不能悉记。”史学家司马光以俭朴闻名,但他在洛阳也建有一座小花园,名为独乐园,苏轼描述此园曰:“青山在屋上,流水在屋下,中有五亩园,花竹香而野。”

每当花开时节,城市里的男男女女就纷纷结伴赏花,花朝、清明等时令更是游人如织。《东京梦华录》记载都城附近都是花园花圃,每当春天“春容满野”“万花争出”。有些大的寺院道观也辟花园,吸引人们前来观赏,趁机布道传法。南宋大诗人陆游宦游入蜀,在花开时节每每四处游园赏花。“我初入蜀鬓未霜,南充樊亭看海棠”。

簪花:琼壶歌月,白发簪花,十年一梦扬州

  

赏花、插花,宋人还喜欢簪花。簪花又称插花、戴花,在宋代也是流行于全民的,不但女子簪花,男人特别是士大夫也戴花。

朝廷举行盛大而隆重的集会,皇帝、大臣都戴花。《宋史.舆服志》记载:“中兴,郊祀、明堂礼毕回鸾,臣僚及扈从并簪花,恭谢日亦如之。”“太上两宫上寿毕,及圣节、及赐宴、及赐新进士闻喜宴,亦如之。”在这种场合,大臣及随从们多是簪由罗绢制的假花。

宫廷聚会所簪之花也有鲜花。《闻见近录》记载:“故事,季春上池,赐生花。而自上至从臣,皆簪花而归。绍圣二年,上元幸集禧观,始出宫花赐从驾臣僚,各数十枝。时人荣之。”,这个事例中君臣戴的就是鲜花。

关于簪花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据说北宋韩琦任知扬州,州衙花园里的芍药花盛开,其中有四朵芍药十分奇特,花型硕大,色泽鲜丽,花瓣边缘则为金黄色。据说这种花几十年才能见一次。韩琦得知大喜,即刻下令在花园中摆宴庆贺,邀请本地官员,以及名士通判王珪、签判王安石来赏花饮酒。下官当时合计四朵芍药花如果给他们三人一人一朵,第四朵该给谁呢?恰好此时,大名士陈升之赴任途经此处,慕名而来。于是,第四朵花就有了主人。人们将四朵大花摘下,给他们一人一朵戴好。巧合的是这四个人后来都做了宰相,人们说这四朵花是上天降下的花瑞。遂成一段佳话。

《红楼梦》中贾探春所作《簪菊》写道: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而在南宋簪花可不是标新立异的行为,而是男女老少都喜欢的民风民俗。

花市:君不见内前四时有花卖,和宁门外花如海

因为宋人对鲜花的热爱,催生了成熟的种花技术,宋代花户掌握了较高的嫁接技术。《续墨客挥麈》记载:“百花皆可接。有人能于茄根上接牡丹,则夏花而色紫;接桃枝于梅上,则色类桃而冬花;又于李上接梅,则香似梅而春花,投莲的于靛瓮中,经年植之则花碧,用栀子水渍之则花黄。”嫁接技术的提高,使花卉品种大为增加,在观赏度上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以及繁荣的鲜花贸易和鲜花市场。

宋人对花卉的需求,造就了繁荣的花市经济。宋代有些地方以盛产花卉著称,例如洛阳的牡丹、扬州的芍药、成都的海棠,都闻名全国。专门以种花为生的农民称为“花户”。《墨庄漫录》记载,陈州“园户植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这样大面积地种花,显然是作为商品来经营。

北宋都城汴京到处都有花店,还有沿街叫卖的花贩,因此才有了“卖花担上看桃李”这样的诗句。南宋都城临安花卉贸易更加兴盛,临安每当“春光将暮,百花尽开,卖花者以马头竹篮盛之,歌叫于市”。《西湖老人繁胜录》称:“城内外家家供养,都插菖蒲、石榴、蜀蔡花、栀子花之类,一早卖一万贯花钱不啻。何以见得?钱塘有百万人家,一家买一百钱花,便可见也。”

宋人对花的热爱,可以说超过了任何的封建朝代,无论是追求情趣的文人雅士,还是附庸风雅的达官贵胄,甚至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贩夫走卒,都将赏花观花作为赏心乐事的享受。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心理,他们安然恬适,以花怡情,也以花解忧。不过在这种繁华之中也有颓靡的感觉,宋代是一个如梦似幻、如诗如画的朝代,就像一只美丽而易碎的水晶玻璃杯,作为男人只有梦中的金戈铁马,潸然而下的一丛老泪,还是有花堪折直须折,纵使白发也簪花,忘记那些痛苦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