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命疑案:北宋第一宰相章相公

 激扬文字 2022-07-13 发布于四川

章子厚:丁亥 戊子 丁未 壬寅。章惇(1035—1105):字子厚,号大涤翁。汉族,浦城(今属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改革家、书法家、诗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历商洛县令、雄武军节度推官、著作佐郎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宰相王安石设制制置三司条例司,章惇被任命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加集贤校理、中书检正,参与熙宁变法。章惇反对废除新法,多次与门下侍郎司马光辩论,朝争失败,被贬,知汝州。元祐八年(1093),章惇拜相,政治上贬斥旧党,恢复新法。文化上废除诗赋,代以二经。军事上征服西夏,攻灭唃厮啰。外交上招降吐蕃诸部,拒绝辽朝请和。地方上设置晋宁军与陇右节度军。元符三年(1100年),章惇罢相。崇宁四年(1105),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生:北宋景佑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寅时(1035.12.29)。

卒:北宋崇宁四年[1105]十一月廿五日(1106.01.02)。

章子厚造,载《三命通会·论正官》,云“相公”。相公,是对宰相的尊称。“曹操为丞相,故曰相公也。”此章相公,正是“北宋第一宰相”。他的真名叫章惇,字子厚,人皆俗称“章相公”。《三命》以其字称。

但是,方家一看,这个八字是错的,因为按遁虎歌,丁亥年之子月,为“壬子”,而非“戊子”。如是“戊子”月对,那么,年干只能是“乙”或 “庚”。这个错误,显然是以讹传讹,抄错了。万先生引此命,是想证明西蜀知命者郭景禄说的一条论命定理,曰“凡人年月日时上四干迭相官印足者,亦主贵。”他说:“如章子厚相公:丁亥、戊子、丁未、壬寅,己卯胎。戊与乙,壬与己,丁与壬为官;乙与壬、戊与丁为印。少遇两官者,又须四贵华盖上遇正官者大贵, 此亦一偏之见也。”

请大家注意,万先生的评注,里面有两处表述,亦足以反证错在年柱“丁亥”,而非月柱“戊子”。一是胎元“己卯”。如果是丁年,月柱为“壬子”,胎元就是“癸卯”,而非“己卯”。说明胎元“己卯”随戊子而来,是对的,年支是亥,年干只能是“乙”。月柱戊子、胎元己卯,两处对,证明年干错了。二是注意“戊与乙”三字。按丁亥原造,打遍灯笼找,八字加胎元五柱,也无“乙”木啊,“乙”木从哪里冒出来的呢?乙木正是年干啊,年柱是“乙亥”年,而非“丁亥”年。故“戊与乙”三字,也证明原造年干错了,而非月柱、胎元错了。章相公的生年为“乙亥”,而非“丁亥”。

我们再来查章相公的生卒,宋史书记载很清,章相公生于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出生于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官宦世家,父亲章俞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卒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乙亥十一月二十五日(1106.01.02)。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干支正是“乙亥”。这证明,我们根据八字本身的错误,反导的“乙亥”年生,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是丁亥年生,那就成了北宋庆历七年(1047)丁亥生人,章相公11岁就考中进士了,了得。

至于卒年,有人记农历1105年,有人记公历1106年,都不能说错。但中国古代,没有用公历记寿的说法。故网上说章相公“享年七十岁”,就记成周岁了。实是“享年七十一岁”,如果以公历1106年卒计,他“享年七十二岁”,也没错呢。网上的生卒年,凡表述不一者,都是周岁与虚岁混淆、公历与农历混淆而导致的结果。章相公准确的生卒,应该是1035—1105年,“享年七十一岁”。

这样,章相公的正确八字即为:

章子厚:乙亥 戊子 丁未 壬寅。

此造藏煞露官,戊子一合,还有合煞留官,清格之美,壬官通禄于亥,去其恶而留其善,用神更纯,亥拱印,时柱又壬寅,官印组合甚美,支无刑冲破害,格高而大,必有一品之贵。若计胎元己卯,则亥卯未三合木局,印太重而官轻,是谓不足也。原局无财星生官,略损印余。正官配印格,本来是按步就班,遵循传统之保守型官员,但此命的特点,一是月柱戊子,有一个伤官合煞的组合,二是丁坐未,未中有己土食神,有未穿子、食神制煞的组合。食伤即是秀气,又有敢谏敢言,敢于创新的特征。所以,在新派与旧派、保守派与改革派之间,他反对旧派保守派,支持新派改革派。这也为他人生的起伏与落败,埋下了伏笔。

好多人都听过一句有名的话:“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后来,这句话果真屡屡验证,宋徽宗在位时不恤政事,最终葬送了北宋王朝。到底是谁这么高瞻远瞩,还敢于否认端王的继承资格呢?这个人就是北宋宰相章惇。就因为他命中有伤官合煞、食神制煞的天赋组合。使他成了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宋史》将他列为奸臣,与蔡京、秦桧等人一并供万人唾骂。但他的政治主张对北宋又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功绩堪称“北宋第一宰相”。

命主小寒前三天生人,虚十岁行运。逢乙庚年清明后一天交清。禄运丁亥,丁坐正官真官真贵,官印相生。章惇性格豪爽、真率,相貌俊美,举止文雅洒脱。才智出众,学问广博精深,善于写文章,才识超人。年轻时,喜欢修养,辟谷服气,飘然有仙风道骨。丙戌运,丙夺丁光,有壬而克,寅戌拱火,未戌又刑,食伤制煞,利功名。23岁丁酉,被大运丙戌相刑,有丙夺丁光之象。这年,章惇进京,参加科举考试,进士及第,但其族侄章衡考中了状元,章惇耻于章衡之下,拒不受敕,扔掉敕诰回家。

25岁嘉佑己亥,亥与寅合,官印相生,章惇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进士及第,名列第一甲第五名,开封府试第一名。历任商洛(陕西省商洛市)县令、雄武军(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节度推官。28岁壬寅,嘉祐七年(1062),并临时柱,任商州令,与凤翔府节度判官苏轼相识,二人同是永兴军进士,初为官就相邻,又都是精彩绝艳之辈,就一见如故,倾心相交。苏轼刚到长安时,就听说章惇是奇伟绝世的一代异人,还是一个对功名富贵不甚热衷的人。因此苏轼视其为知己,也自此开始了两人40年间的恩怨情仇。

乙酉运,西方财旺生官之所,印星透出。32岁治平丙午(1066),午破酉护印,丙由壬克,章惇受到参知政事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荐,召试馆职,考试合格,却遭到知制诰王陶攻击,未任馆职,知武进(江苏常州市武进区)知县。就因丙午年,依然有丙夺丁光之嫌。33岁丁未,并临日柱,任著作佐郎,御史吕景、蒋之奇说章惇佻薄秽滥,向以擢第不高,辄丢敕诰於廷。所以不除馆职。

35岁熙宁己酉(1069年),遇财贵人。这年,李承之向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荐章惇。王安石大喜,恨得之晚。 王安石开始变法后,让章惇进入集贤院。二月,王安石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任命章惇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加集贤殿校理、中书检正。参与制定新法,监修国史,编撰实录。37岁熙宁辛亥(1071年),章惇奉命分析渝州(重庆)夷事,并分析夔州路差役事务。制置三司条例司撤销,章惇改任检正中书户房公事,兼详定编修三司令式,及诸司库务岁计条例,参与制定财政机构的法规。章惇被派往邠州(今陕西彬县)调查处理案件,沿途了解陕西推行雇役新法及其他情况。章惇提出采取粮价低时,官府大量收购,以备时用;边境无事时,将军队移往丰收地区就粮,以解决军需,得到宋神宗的采纳。

38岁壬子,章惇拜两湖察访使,开始经略江南。改硖州为安江寨,富州为镇江寨,累迁如京副使,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判军器监等职。张颉说南江杀戮过多,无辜者十八九,漂浮的尸体遮蔽江,人不吃鱼几个月。章惇痛恨张颉的言论。39岁癸丑,章惇在荆湖北路建立屯田务,授泾原路经略安抚使、高阳关路经略安抚使,判军器监、知制诰再兼直学士院。宋神宗下令对审讯宫廷卫士的开封府判官梁彦明、推官陈忱进行严肃处理,各罚铜十斤。

甲申运,甲印透出,伏伤护官有情。但申运,申绝寅穿亥,官印皆损,有被罢官或撤职之灾。40岁熙宁甲寅(1074),宋神宗命章惇就军械监置司,立专案,审查曾布所究市易事。吕惠卿又令中书户房统计治平、熙宁财赋收支之数,统计结果,与曾布所说皆不同。章惇办理此案,曾布不再请求奏对。九月,章惇深得宋神宗赏识,拜为三司使。

41岁乙卯,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再次拜相。宰相吕惠卿外调为陈州知州。中丞邓绾说:吕惠卿执政超过一年,所立朋党不相同,然而与吕惠卿共同作恶,互相帮助,没有比得上章惇。吕惠卿虽然已经斥逐,而尚留章惇在朝廷,也尚且医疗疾病,四体而止治其一边,粪便除清除一堂,而尚存一半污秽啊。章惇出知湖州(浙江省湖州市)。

42岁丙辰十月,峡州、辰州(湖南省沅陵县)、沅州(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发生骚乱。朝廷任章惇为荆湖北路首府荆南(今湖北省荆州市)知府,兼提举本路兵马巡检,诏令亲自前往辰州和沅州,安抚叛蛮。章惇设置诚州(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五月,朝廷改任章惇为杭州知州。没有到任,即被召回朝任翰林学士。因为母亲去世,辞官服丧。45岁己未,服除,历任判三馆秘阁、知审官院兼翰林学士。46岁元丰庚申(1080),章惇担任参知政事。

47岁辛酉,章惇的父亲章俞侵占百姓沈立的田地,沈立拦路向章惇告状,章惇把他抓到开封。大理寺弹劾章惇的父亲太子宾客致仕章俞、弟弟颍州沈邱县主簿章恺,侵占民田。开封府官,各怀观望,害怕躲避佥书。章惇奏事,及报上,不符实际,又按察裁决所开始时,追治堂吏王冕等,证实周之道等人的话。章惇以为有司不当信王冕等语,想虚构捏造次数,强迫执政,以此报制勘所,仍称请尽情彻底查究,不可以只信其谬说,坐不适当指挥制勘院,固有是责。章惇被罢免,任蔡州知州,出任陈州知州,改定州(河北)知州兼定州路安抚使。48岁壬戌,元丰五年(1082),章惇被召任门下侍郎,为副相之首。

癸未运,大运转入南方火地,癸煞从月令透清,官格恢复煞格,壬官成为混煞之神,官煞混杂,主生官场是非。戊癸合,伤官合煞,虽有清格有功,但是去非所去,留非所留,清而无情,是非难名。正应了是去开始新旧党争。

51岁乙丑,丑冲未动,食神制煞,印又得力,辅佐得力。是年(1085),宋神宗病危,有人企图策立神宗二弟雍王赵颢或四弟曹王赵頵。章惇与以宰相王珪为首的宰执们一起决议立宋神宗长子赵佣为皇太子,章惇写在纸上,王珪拿给已不能说话的宋神宗看,经神宗点头同意;请宋神宗母、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宋神宗同意,太子赵佣(改名赵煦)即位。

52岁丙寅,元佑元年(1086),新旧党争激烈,章惇被监察御史王岩叟、朱光庭弹劾,章惇驳斥司马光所改的役法,积累数千言。司马光的建议施行后,章惇愤恨地在太后面前争辩,有以后怎么能奉陪吃剑之语,章惇的话十分不恭敬。宣仁后很生气,御使中丞刘挚等人接连攻击他,他被贬出朝任汝州知州。

53岁丁卯,亥卯未三合印局,导致印重煞轻,是年为元佑元年(1086),旧党辩论失败,利用台谏官,对章惇进行攻击,章惇被贬官知汝州(河南临汝),改任杭州知州,重新担任汝州知州。十一月,章惇请求罢职,提举洞霄宫(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道教宫观),不断受到攻击。因为父亲死亡,于是守丧,仍不断受到旧党攻击。元佑更化时期章惇被贬到岭南。

59岁癸酉,是运最后一年,丁火得贵,财星当党煞,是年为元佑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章惇被重新启用为相,专门以继承为国家的重要事务,凡是元佑所改,全都恢复。引用蔡卞等人,全部居重要职位、担任言官。大小官僚,没有幸免,死去的人,殃及妻子、孩子。诋毁宣仁太后,说元佑初年,老奸擅国。章惇请求掘司马光、吕公著的坟,砍他们的棺材。宋哲宗没答应。章惇请求编辑、分类元佑时,大臣们的章疏,处治刘安世、范祖禹劝谏宫中雇乳母的事,用文及甫陷害别人的文书引导蔡渭,让蔡渭告发刘挚、梁焘有反谋,兴起同文馆案,命令蔡京、安惇、蹇序辰穷究到底。

壬午运,藏煞露官,格局仍以正官格论,壬午与提纲戊子天克地冲,戊克壬,伤官克官,子冲午,七煞攻身,有倒提破格之危。但寅午合,午未合,皆解冲提之危,午未之合,反有食神制煞之美。

60岁绍圣元年(1094)甲戌,寅午戌三合火局,丁火得禄得势,章惇执政,首先议论修复水磨。乃诏即京、索、大源等河为之,以孙迥提举,重新命令兼提举汴河堤岸,改差役制为雇役制,章惇逐步恢复免役法、保甲法、青苗法等。在章惇主持下,以常平、免役、农田水利、保甲,类著其法,总为一书,定名为《常平、免役敕令》,颁行全国,熙宁新法基本恢复。这年,章惇还想追废宣仁后。皇太后、太妃都极力同章惇争辩。哲宗感悟,烧了章惇的奏疏,被郝随侦知,秘密告诉章惇和蔡卞。次日,章惇、蔡卞上奏,宋哲宗生气地说:你们不想让我进英宗庙吗。章惇、蔡卞才作罢。

61岁乙亥,绍圣二年(1095),西夏屡屡犯边,章惇强硬反击,直接打服了西夏,最终西夏俯首称臣。62岁丙子,与大运天克地冲,章惇以孟皇后是高太后所立,迎合郝随,劝哲宗在后宫兴起狱案,假托邪门旁道,废掉孟皇后,让孟皇后居住瑶华宫。章惇请求立哲宗专宠的刘贤妃(刘清菁)为皇后。孟皇后所生的福庆公主重病不治,孟皇后的姐姐拿道家的符水入宫医治。符水之事,为宫中禁忌,孟皇后大惊,命将符水藏之。言官邹浩上疏斥责章惇,请求停止废后。公主病逝后,孟皇后养母燕夫人等人为孟皇后及公主祈福。刘贤妃趁机将前后两件事情联系起来,说孟皇后这是在诅咒哲宗。

哲宗听说后,开始怀疑,令梁从政、苏珪调查此案。在章惇和刘贤妃的授意下,孟皇后左右侍女及宦官数十人都被逮捕,严刑逼供,甚至有被断舌的人。太监、宫女们不愿诬蔑孟皇后,个个被打得体无完肤,割舌、断肢者不在少数。梁从政等人造供词,孟皇后的后位被废,被安置在被废妃嫔出家所居的瑶华宫。

65岁己卯,章惇又收复了吐蕃大量的土地,为宋朝开疆扩土。另外,章惇还开拓西南,令“峒蛮”正式归顺了大宋王朝。这样的功绩,在整个北宋都没几个人能与之相比,可以号称“北宋第一宰相”。

66岁元符庚辰(1100),哲宗去世,向太后向章惇等宰相告知此讯后,认为应该早立立端王赵佶为储君。章惇起初想立简王赵似,但向太后坚持,枢密使曾布、尚书左丞蔡卞、中书侍郎许将也都附议。章惇只得奉命召端王入宫。章惇见到端王后,说:“端王轻佻,不可以君临天下。”但曾布厉声说:“章惇,听皇太后安排。”储君之议才最终确定。端王赵佶继位,即宋徽宗,章惇请求向太后同权处分。

五月,徽宗以章惇为特进,封为申国公,拜山陵使。章惇请求去职,宋徽宗不允许。九月,章惇五次上表,请求免去政事,圣诏不允。章惇从小道出去,居于僧舍。第二天,再次上表,宋徽宗仍不允许,派中使跟随看管,章惇再次从小道出去。

宋徽宗对辅臣说:“我如此对待章惇,各方面都考虑到了,礼貌可以说是尊敬到了极致。”众人说:“恩礼的确过厚。”徽宗说:“章惇请求知越州,应该答应他。”于是,宋徽宗罢免章惇的特进,出授越州知州。陈瓘等人认为责罚太轻,再上章弹劾章惇,重提绍圣时期设置看详元佑诉理局,一切对于先朝言语不顺从的人,加以钉足、剥皮、斩颈、拔舌之刑的行为。经此弹劾,章惇贬为武昌军节度副使,于潭州安置。

67岁辛巳,建中靖国元年(1101),谏官任伯雨八次上章弹劾章惇,称章惇有谋反之心,轻视徽宗、想追废宣仁太后。于是,宋徽宗再贬章惇为雷州司户参军。其子章援上奏时,徽宗颇称其孝,略有哀怜之意。但经曾布请求,徽宗又下诏:章惇亲子孙,允许在外指定差遣,不得总是到京师及上章疏。68岁壬午,崇宁元年(1102),岁运并临,章惇调为舒州(今安徽省安庆市)团练副使,睦州(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居住。69岁癸未,官煞混杂,章惇回到湖州居住,生活还是比较惬意的。但有一个名为蒨英的宠妾与和尚私通,给他戴了绿帽子,被他发现,他一怒之下将和尚送入监狱,这女子也是刚烈,竟然直接自杀了。章惇年事已高,受不得刺激,郁郁寡欢,躺倒病了。

辛巳运,与年柱乙亥天克地冲,辛克乙,财坏印,巳绝亥,破官星,刑寅,坏印,格局大破,命则危也。71岁乙酉,财星坏印,崇宁四年(1105),移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团练副使,迁湖州团练副使。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1106.01.02),己丑月己未日,食伤制煞克官,金木墓同开,丁入丑墓,印入未墓,章惇在贬所逝世,享年七十一岁,葬于长兴(今浙江省长兴县)。绍兴五年(1135),章相公诞辰101岁(100周岁)时,宋高宗阅任伯雨的谏章,下诏追贬章惇为昭化军节度副使,命其子孙永远不能在朝廷出仕。

【相也按】章惇一生的官宦经历,与朝为新旧两派的斗争,与人,就成了与苏轼的关系变化。章惇早年时候和苏轼是情同手足的好友,一见如故,倾心相交。私下相处时推心置腹,谈笑间也口无遮拦。比如《道山请话》中记载:有一天章惇坦腹躺在床上,正巧苏轼从外面进来,他摸着肚子问苏轼:“你猜这里面有什么东西?”苏轼说:“都是谋反底的家事。”章惇听闻哈哈大笑起来。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两人关系称得上是亲密无间,不然“谋反”二字怎么敢轻易开玩笑。事实上,两人也经常结伴出去郊游,《西塘集耆旧续闻》记载,有次章惇与苏轼在山寺中喝酒,突然有人报告说有老虎,喝高了的两人脑子一热便骑着马跑去看老虎了。这样一对坦诚相向、无所不谈的知己,后来怎么就交恶,乃至章惇恨不得致苏轼于死地呢?

这都得怪政治立场造的孽。北宋中期,宋朝内部民贫兵弱,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宋神宗即位后锐意进取,想大刀阔斧地改革,于是启用了王安石实行变法,此举遭到了保守派的激烈反对。而章惇的政治立场倾向于王安石的新党,苏轼的政治立场则倾向于司马光的旧党。章惇深得王安石的赏识,被任为编修三司条例官,是草拟和制定新法的骨干成员,后来又任参知政事、门下侍郎,可以说是飞黄腾达了。虽然两党明争暗斗,但此时章惇和苏轼的友谊还未受到影响。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后,章惇曾施以援手,对神宗说:当初仁宗将苏轼视为一代之宝,现在把他投入监狱,恐怕后世会非议陛下“听异言而恶讦直”。这段话对神宗触动很大。苏轼在狱中安然无恙以及之后得以出狱,与章惇等人的大力帮助是离不开的。因此后来苏轼也写了几封书信致谢,表达自己对章惇的感激之情。

不过好景不长,自苏轼重返政坛后,二人关系便迅速恶化。元祐初年(1086),年仅十岁的哲宗即位,其祖母高太后执政,她厌恶新党,大量启用司马光、苏轼、苏辙等旧党大臣,这对耀武扬威惯了的新党人士来说可谓是当头一棒。司马光和章惇之间水火不容,对待新法问题时经常针锋相对,两党之间的隔阂也愈发扩大。在这种朝堂环境下拉开了放逐新党的序幕,章惇被逐出了京城,去知任汝州坐冷板凳了。

常言道,风水轮流转。八年后,高太后去世,哲宗即位。谁也没料到,这位哲宗对他的祖母十分不满,因此情感上偏向新党,章惇等人的职位又被恢复了。但此时的新党已经不是王安石领导下锐意进取的改革派了,在位的皇帝也不是神宗这样雄才大略的君主了。

以章惇为首的新党人对曾经的贬逐怀有怨尤,这时的朝堂只剩下党同伐异,过去反对新党的一律被打成“党人”,京城上下有数百人受到查办。新党无不想将他们置之死地,连司马光等人的赠谥也被追夺。这一事件被称为“元祐党祸”。苏轼也被贬到了惠州,而豁达的性格使他很快就适应了惠州的生活,还作了《纵笔》一诗表达自己悠然自得的生活。可章惇是一个结了怨就想斩草除根的人,听闻此事后他仍有不满,苏轼又被贬去了儋州。此时苏轼已经62岁了,这样的远谪无异于置他于死地。曾经亲密无间的友人如今结下了不解之仇,令人唏嘘。

戏剧性的是,哲宗也很快去世了,端王赵佶即位。他对章惇曾反对自己为帝的事心怀芥蒂,耿耿于怀。很快,宋徽宗又启用了元祐诸臣,将章惇贬去知越州,而后章惇又被贬到雷州任司户参军。当时有歌谣唱到:“大惇小惇,入地无门。”连百姓都对其唾骂不已。崇宁二年(1103),章惇又回到了湖州居住,生活还是比较惬意的。但有一个名为蒨英的宠妾与和尚私通被他发现,他一怒之下将和尚送入监狱,这女子也是刚烈,竟然直接自杀了。章惇年事已高,受不得刺激,崇宁四年(1105)便郁郁而终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