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守义:经营38年,把“十三香”卖到全国,未来还会“香”吗?

 昵称tfKn5 2022-07-13 发布于甘肃

一个黄颜色的长方形纸盒,

中间有一个戴帽子的老头。

大多数中国人,或在厨房,或在超市,

都看到过这个调味品的包装。

文章图片1

人们也都知道,盒子上的老人叫王守义。

不过,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王守义究竟何许人也。

毕竟,十三香虽然多年来早就占领了中国人的厨房,

但企业本身,尤其是创始人王守义,

却是一个非常低调的存在。

而这背后,则是一个薄利多销的传奇。

有关王守义的生平,网上公开的资料和各种报道里,

甚至连他的出生年月都没有。

因为后来的企业创办地在河南驻马店,

所以不少人误认为王守义是驻马店人。

文章图片2

实际上,在1984年之前,王守义的大半生,一直生活在开封通许县。

而十三香这种调味品,还在1959年,王守义就开始制售了。

相传,王家祖上,明朝年间曾在开封府做官。

后不忍看到官场的黑暗腐败,祖上愤而辞官,从此在开封经营药铺。

药铺取名兴隆堂,除了经营草药,还兼卖各种香料。

到了清朝,兴隆堂仍旧被王家后人经营着。

乾隆年间,王家配制了一种调料。

因为性能独特,很快传遍开封并传向全国。

据说到后来,还被收入皇宫,成为制作御膳的专门佐料。

民国初年,这份珍藏多代的调料配制秘方,传到了王守义的手上。

1959年,王守义三十出头。

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迫于生计,王守义想到了祖传的秘方。

文章图片3

他根据原先的秘方,采用了二十多种草药和香料,

配制出了一种调味品,该调味品取名十三香。

配制成功后,王守义就在通许县附近的集镇上出售。

产品卖得很好,在当地很快就流传开来。

王守义此后便开始了小作坊式的经营模式。

这样一卖,差不多就是10年的时间。

转眼到了1969年,彼时因为大环境影响无法做买卖。

王守义的调料生意也停止了。

这一停,就是15年的时间。

到了1984年,王守义已经52岁了。

此时,他的儿子王银良一家已经搬到了驻马店。

王守义后来也随同儿子,迁居到了驻马店。

文章图片4

按理说此时的王守义,应该安享晚年生活了。

不过儿子王银良觉得,全社会已经允许做买卖,

他们可以继续从事调料生意了。

正是在儿子的劝说下,王守义再次重操旧业。

父子俩很快申请了营业执照,启动资金也只有100块。

王守义或许认为,接下来的经营模式,

还是和十多年前一样,是纯粹的家庭作坊式经营,

销售的范围,也仅限于乡村集镇。

可他并不知道,第二次重操旧业,

让他和他的十三香,从此走向了全中国。

那时候,销售的方式,主要还是靠王守义和家里人,

拉着板车上街市上去叫卖。

一天吆喝下来,嗓子都能喊哑了。

由于天天出摊,当地的民众很快对十三香就产生了信赖感。

三年时间下来,王守义的生意越做越好。

文章图片5

1987年,王守义和儿子,正式创办了兴隆堂十三香调味品加工厂。

从那之后,王守义渐渐不用再去市场上叫卖了。

将近10年的时间,年销售额从最初起步时的20多万,

到1997年左右,销售额已经突破了4亿元大关。

十三香集团在1998年成立时,

注册资金也从最早的100元,变成了8000万元。

1999年9月,集团正式申请注册了十三香的商标。

当年,王守义十三香的广告,还出现在了中央台春节联欢晚会上。

再之后,十三香的广告,更是时常出现在中央台的黄金时段。

人们虽然不知道包装上的那个老头是谁,

但是,十三香的名气,开始渐渐在国人的观念中扎根。

王守义老了,不用再起早贪黑,出门去叫卖了。

不过,他仍然拄着拐杖,和厂里的员工一起工作。

对待工人,王守义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

进了十三香的门,就是一家人。

文章图片6

他会亲自去市场,为食堂采购食品菜蔬。

碰到加班,他又会叮嘱食堂,让工人能吃上热饭菜。

天热了,他会到车间,给工人送解暑的绿豆茶。

冬天,又给工人们发放御寒的手套和鞋袜。

用王守义的话说,厂里挣的钱,饱含了大家的血汗。

既然赚了钱,就应该把钱花在大家身上。

要让大家吃好、住好、休息好。

正是因为有了凝聚力,才能让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

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而十三香在走向全国的过程中,质量和信誉,又是最主要的法宝。

产品所需的各种草药和香料,都是从全国各地采购来的。

过程虽然繁琐,不过王守义对供料的品质要求很严苛。

只要是质量不行的供货方,王守义就坚决不跟其合作。

虽然用料多,不过制作的成本并不高。

文章图片7

每1000克制成品的纯利润是两块钱。

在推向市场的时候,小盒包装每盒是40克。

换算下来,每盒的利润只有8分钱。

所以,这真的是利小微薄。

不过,就是这样的小利润,

王守义还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做到了亿元的规模。

产品质量过关,再加上企业后来注重维护品牌声誉,

最终让十三香成为国内调料界的扛把子。

还在九十年代末,除了申请商标品牌,

王家又先后申请了多达46项专利。

这种先见之明的品牌意识,使得自家产品开始大规模推向市场时,

那些不知名的调料,基本都被驱逐出去了。

眼瞧着十三香挣钱了,很多仿冒品也渐渐露头。

在王守义去世的2003年前后,

市场上一度出现了王守真、王守仁、十六香、十八香等各种仿冒产品。

文章图片8

企业从不妥协,每出现一起,就通过投诉和打官司来保护自身权益。

据说,十三香集团光是在维权上的花费,多年来就高达三四千万元之多。

通常来说,企业做大,往往不一定靠的是自家的现金流,肯定会有借贷的存在。

但是,自从1987年成立调料厂,

到2003年王守义去世时已经扩大变成的十三香集团,

王家企业,没有向银行等机构借过一分钱。

王银良说,曾经有很多银行的主管找过他,希望他能贷款,

但每次都是银行吃了闭门羹。

所以,企业一直有着稳定且充足的现金流。

这背后,就是得益于王守义还在世时的经营专一。

王守义在世时,从来没有考虑过上市和融资。

文章图片9

只要是子女给他提上市的事情,王守义都会以“上市就是圈钱”而拒绝。

这样一来,不贷款、不融资、不上市,

除了可以专心做产品外,每年营销的利润,也是收支有序。

而随着十三香产品在全国的大卖,企业又没有无序扩展的后顾之忧,

那么每年的利润,除了厂里的正常开支外,剩下的就是纯利了。

也因此,这钱也越积累越多。

从另外一件事上,就能看出王家有多有钱。

2000年,王守义的孙子辈,都被送到了英国最贵的私立学校读书。

时年不到20岁的王太白,是王守义小儿子王铁良的独生子。

在英国留学期间,王太白的父母,一次性就给儿子的账户汇入了几百万英镑。

文章图片10

也因此,王太白在同学中间,留下了银行的绰号。

多数企业只要正常经营,做大不是问题。

但是,能够像王家企业时刻拥有充足的现金流的,却不是很多。

然而,真金白银在手,人心难免不会浮动。

王守义生前就考虑到这一点,

去世之前就留下遗言,不要玩资本,不要多元化发展,不要挣快钱。

2003年,随着王守义的去世,他的告诫也就没人听了。

2005年,长孙王太白想在英国炒房。

于是,他成了第一个不顾爷爷告诫而出圈的人。

好在王家确实有钱,父母又先后给了他几千万元的现金。

王太白在曼彻斯特,囤积了几十处房产,

原本是等着房价上涨坐地收利的。

那曾想后来遭遇金融危机,要不是家里兜底,他就彻底玩完了。

失败回国,王太白还是不甘心。

回来后的第一个提议,就是让十三香上市。

好在父辈在这一点上,还是遵循王守义生前的意志的,

王太白的提议被拒绝了。

文章图片11

于是,不甘心做调料的王太白,又开始在国内倒腾土地房产。

这次他时来运转,据说一次就让他纯赚一亿多元。

如此一来,有了第一桶金,王太白就更加不用被家族掣肘了。

眼瞧着王太白在其他领域赚了快钱,王家其他人的心也渐渐活了。

再后来,王银良的妻子,开始涉及房地产、酒业、金融、食品原料等多个领域。

王守义去世的第五年,王银良也终于忍不住了。他想进军餐饮业开火锅店。

一切准备就绪,2009年6月,王守义豆捞店在郑州试运营。

文章图片12

当时王银良和企业高层信心满满,更是放言要在全国开500家门店。

可惜事与愿违,开张两个月基本无人光顾,火锅店项目只能草草收场。

不过,此时王银良的心早已不同过去,

他又先后涉及了地产、广告、包装、商贸物流等多个行业。

无一例外,新业务的经营都不怎么样。

这些公司,最终也都被注销。

兜兜转转一大圈,王银良才想起了父亲曾经的劝告。

等到他回过头,试图一门心思做调料产品的时候,

却发现市场上再次充斥了各种山寨产品。

看来,就在王银良忙着在其他领域攻城略地的时候,

自家赖以生存的后院,已经杂草丛生了。

文章图片13

要想经营好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又得从打假开始。

除此之外,从2010年左右开始,

国内多个复合调味品,先后异军突起。

面对空前繁荣的市场,王守义显得有些落寞而沉寂。

此时的王银良很清楚,要想继续发展下去,就得慢下来。

他先从改革管理层入手。

既然年轻一代不想从事这个行业,那就把他们从企业中剔除。

包括王银良妻子在内,王家大部分人,先后在2016年左右离开了企业。

再后来,集团的高层,只剩下王银良一人。

文章图片14

企业架构更简单了,业务开展就能更加专一。

此外,提升产品的品质,也成为王银良首要关注的方向。

原料地他都会亲自过去把关。

实在去不了的,也得先把原料带回来化验。

其实,这一系列操作,都是其父王守义当年做过的。

而事实也一再证明,这种方式是有效的。

截止到2021年,哪怕是在疫情冲击下,

哪怕是相对其他调味品,十三香显得那么陈旧,

企业依然达到了每年二十多亿的营收。

而建立这一切的根基,还是那几分钱的利润。

但同样需要看到的是,时代在变,产品迭代急需展开。

除了十三香,集团本身这几年也推出了很多新产品。

但让王银良感到不安的是,十三香在全部产品中的份额比重在下降,

然而企业每年近九成以上的营收,依然靠的是最初的十三香。

文章图片15

这意味着,如果不能打开更多的销路,

企业未来的盈利空间,将会越来越逼仄。

而此时的王银良,也已经到了古稀之年。

女儿还在2015年就离开了集团。

侄子王太白,原本是按照接班人来培养的,

但2016年就彻底净身出户,自己去创业了。

所以,王银良现在面临的,是后继无人的局面。

遥想当年,王守义把一包调料,慢慢做到了人尽皆知。

到如今,企业经营38年,

在时代大背景下遭遇各种变故,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未来,十三香能不能继续“香”下去,

产品的质量永远是根本。

但是,这同样也不是一家企业能够持久的唯一因素。

一切,都存在变数。

文章图片16

文|二十二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