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望安山文学】方亦飞||话说酒席(散文)

 望安山文学 2022-07-14 发布于福建
     点击上面蓝字“望安山文学”,关注我们,谢谢!


话说酒席
文/方亦飞


时间过得真快,弹指之间,春夏秋冬,四季轮回,青丝已成白发。再也不会怀疑“记得少年骑竹马,看来已是白头翁”这句俗语了。
也就是在这日复一日的寻常生活里,在襁褓中长大来到餐桌边,一日三餐中不知吃下了多少碗饭,还时有坐过的酒席?
酒席,人们都不陌生。
“民以食为天”!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酒席,或称宴席,由“筵席”一词被沿用至今。
筵席,话说古人席地而坐,“筵”与“席”都是铺陈在地上的坐具,而直接铺在地上的叫“筵”,再铺在筵上的称“席”。
将军百战凯旋,有庆功宴。普通人家的红白喜事;平常的你我,迎来送往,都有聚餐,称酒席,或是宴席?
亦飞坦诚,毫无心机,多年来相交往的同学、同事也都是至诚之人,自然没有赴过什么“鸿门宴”一类的酒席。
今天说到的酒席,是亦飞参加婚宴时留在记忆中的酒席。
上世纪八十年代参加工作后,同事、同学还有自己,先后成家,当然都有婚宴。婚宴一般是在酒店,不是农村的流水席了,估计一次性来客的人数摆满酒桌。后来有了千篇一律的礼仪公司,酒席时来到酒店,你只要注意不坐在主宾席,位置随意。如一时接到电话、或是微信,长城公司“三缺一”招聘,也可以快点吃饱后离席而去。但有一次,在鄂西北的房县,房县坐席的规矩,同桌只要还有一个人没吃完,别人都不能离席走人。因此,在房县酒席时还要注意一点速度,太快太慢都不行。
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金风送爽,蓝天白云,到平江的一个乡村参加婚宴,在脑海中还留存着记忆。
那是喜家的儿子新婚,不比是在城市,上百公里怕路上遇到障碍耽误时间,而是早早地出发来到了喜家。向主家道喜后,接过喜茶,与我家小伟坐在喜家房屋坪前的树萌下。
村上贺喜的左邻右舍与外地的客人陆续来到,喜家的父亲带着儿子,也就是新郎,还有村上至少两位年龄较长的人站在大门前,迎接宾客,敬上喜烟喜茶后,安排客人坐在堂屋或是坪前。接亲的新娘子到了的时候,鞭炮响起,忙而不乱,礼仪很是周到。
这个时候,坐桌了,也就是婚宴即将开始。亦飞毕竟是农村长大的,多少知道乡村入席规矩,没有如平常在市内参加婚宴去坐桌。看到两位当是村上德高望重的人,礼请宾客入席:先是新娘家送亲的人,再是喜家舅家的宾客,继而是亲朋好友与村上的客人,将来客一一请到餐桌坐下,井然有序。
乡村宴席在家中操办,如今也不用流水席了,一次性摆桌。邀请本地的做菜师傅上门掌勺,用自家的食材做出来的菜,有乡邻之间真诚而热闹的情谊。
这次在平江,婚宴的菜式是当地有名的、传统的十大碗。
所谓“十大碗”,没有冷盘,就是十个硬菜、热菜,不是平常见到的婚宴至少十个菜以上。“十大碗”丰俭由人,菜数不变,有汤菜、鱼,其它的菜就不记得了。
十大碗,上菜也颇有讲究,吃一碗上一碗,上第一碗菜后新郎新娘敬酒;上第三碗菜时将第二碗菜撤走,头碗菜保留,最后三碗不撤,这样喻意有头有尾,也保证客人吃到的菜鲜热味美,彰显主家的待客之道。
记得在贵州的玉屏,乡村的一户人家嫁女。第二天婚宴,新郎家在玉屏县城宴请来宾。与各个城市的礼仪差不多,也是婚庆公司。婚庆仪式开始的时候,餐厅也同时上菜,菜品丰富,不会怠慢宾客,仪式差不多超过了半个小时,菜也边上。仪式结束的时候,上完了最后一道菜,同时也送来了筷子。
亦飞参加的婚宴,从来酒桌上都是餐具齐全,也就是碗筷、酒杯,都是在餐桌上摆放好了的。而这次在玉屏,来到宴席厅就坐,唯独不见筷子,客随主便,入乡随俗,也留下了很深的记忆。只是来到玉屏,相互间不认识,也不便多问是不是玉屏当地的习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积淀了一方风情!

  

                      2017年10月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方亦飞,1984年学校毕业参加工作,从事金融经济工作至今。


 
策划:耕文;主编:非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