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中医师灵验奇方真传——活血化瘀为主治疗缺血性中风

 虚竹怀远 2022-07-14 发布于湖北

活血化瘀为主治疗缺血性中风

刘剑华,副主任医师。李荣华,副主任医师,副院长(广东省电白县中医院 邮编525400)

主治

缺血性中风,

处方

黄芪30~120克,当归、赤芍、地龙各10~15克.川芎、桃仁、红花各6~15克。

用法

水煎服,11剂,牵正散

失语或语言蹇涩者加入石菖蒲(后下)、远志;痰瘀维甚者台二陈汤、鲜竹沥、胆星;气虚其者加人参或洋参或红参或重用党参、黄芪;血瘀甚者加丹参、鸡血藤、毛冬青等;肢体麻木者加豨签草、海桐皮、灵仙、木瓜、络石藤、石楠藤等;肝肾两亏者加熟地、首乌、川续断、杜仲、桑寄生等;心烦不寐者加熟枣仁、柏子仁、浮小麦、麦冬等

便秘者酌加大黄、番泻叶、莱菔子、胖大海等;高浓稠型可配合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8~16ml,或维脑路通8ml作静滴,日1次;高粘聚型者用蝮蛇抗栓酶0.5~0.7u加入5~10%葡萄糖250ml,或0.9氯化钠250ml内滴注,日1次,以上两药均连用10~15天;更年期妇女,气虚血滞者,亦多选用刺五加40ml加入10%葡萄糖250ml内滴注,日1次,连服10~15克。

疗效

51例中,临床痊愈(神志清醒,半身不遂及语言蹇涩消除,行动自如者)28例;显效(神志清醒,语言转清,偏瘫肢体恢复比原来增加2级以上,能扶拐步行,生活自理者)19例;好转(肌力增强,深浅感觉好转,症状体征部分改善,但生活不能自理者)3例;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者)1例。住院时间最短12天,最长88天,平均26天。

按语

《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半身,其入深,内居营收,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李东垣认为“气虚者多有此疾”。说明气虚血瘀是本病病理机转的中心环节。因此,治疗上始终抓住益气活血、通经活络为主的综合措施,参考血液流变检测结果辨证分型,及时采用中西医研究最新成果,选择最佳的给药途径,迅速降粘解聚,温通经络,疏通微循环,随症加入除痰化瘀药以治其标,保护脑细胞,尽快解除因缺氧缺血对脑细胞的损害,对提高疗效大有裨益。

气虚是产生气滞血瘀的先导,《医林改错》指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血液流变学研究证明血液的粘度与红细胞的数量、大小、凝集性、变形及血浆的粘度有关,血浆粘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胆固醇、β一酯蛋白、甘油三酯、球蛋白、白蛋白等大分子成份的含量。血液高凝状态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高凝状态与凝血因子(特别是因子VW和纤维蛋白原)的增多和活动增高有关以及血小板的粘附和凝性增高有关。补阳还五汤中桃仁活血破血,功能降低全血粘度及红细胞凝集性;红花、川芎能明显地改善红细胞变形性及粘附性,有抗栓、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当归为血中之气药,能补血活血,有改善红细胞的变形性、聚集性、降低全血粘度,改善微循环之功;赤芍抗栓、降低血小板粘附性;归芍还能养血活血、降低血液粘滞性;黄芪补气,气为血帅,气行而血行。诸药合用,共奏活血祛瘀、益气通络、抗栓、改善微循环之效。通过临床对51例患者服用上方后的观察,从血液流变学各项数值的变化,说明缺血性中风病人用补气活血药配合降粘聚和浓稠的药物,辨证准确,运用得当,每收良效。

本组病例中51岁以上占48例,多由于体质虚弱,多伴有脑动脉硬化,血压不稳定,在治疗中适当选用益气补血的参类、黄芪、首乌、黄精等药物外,还宜注意保持心情舒畅,起居适宜,节饮食,劳逸适度,这样有利于缺血性中风病的发生,促进病情的好转和康复,临床上切不可疏忽。

温馨提示:以上仅供医界同道参考,临床还需谨慎使用。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