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补阳还五汤加减医案

 任我游129 2022-09-01 发布于陕西

​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意外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归属于本病范畴,为内科急症。究其病因病机,历代诸说纷纭,河间主火,丹溪主痰,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非风理论,清代王清任则专以气虚立说,立补阳还五汤。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寿甫总结前人经验,遵循《内经》: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

之旨,倡导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之论,认识到本病发生主要在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所致。

中风多发生于年事较高者。气虚血瘀、本虚标实是本病的主要病机。王清任认为,人过半百元气已虚,气虚无力推动血行,使之瘀血偏滞于体,乃罹患偏瘫,是以创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祛瘀,治疗中风偏瘫。临证只要抓住气虚血瘀病机,则补阳还五汤屡试不爽。气虚血瘀乃中风之本,气统血循经而行,环流不息,周而复始,营养全身,则身体功能强健。若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致血液循环障碍,脉络瘀阻,肢体失其温煦濡养则发为中风偏枯王清任这一论及中风的气虚血瘀学说得到了医家的广泛认同和重视,基于此观点所设立的补阳还五汤更成为临床上治疗中风的重要方剂。后世医家对有关补阳还五汤证及其病机、药效、药理等做了大量的研究,认为气虚是导致中风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气虚血瘀贯穿于中风病的始末,乃中风的最基本病机。

缺血性中风早用补阳还五汤:研究表明,缺血性中风时,氧自由基及其介导的脂质过氧化连锁反应是引起脑损伤的主要原因。由于大量氧自由基过耗了超氧化物歧化酶,致使缺血性中风患者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降低,机体清除自由基能力下降,过剩的自由基与脑组织生物膜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连锁反应产生大量丙二醛,使脑组织生物膜结构与功能受到损伤。补阳还五汤可提高机体清除自由基能力、降低脂质过氧化损伤而治疗早期缺血性中风。对于缺血性中风,补阳还五汤具有很好的对因对症的治疗作用,所以在临床治疗缺血性中风时应及早使用补阳还五汤。但对于出血性中风是否可以运用补阳还五汤还有异议。

出血性中风酌用补阳还五汤:有人认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不可采用活血化瘀药,否则,会引起出血不止或再出血。又有人认为,黄芪具有补气升阳作用,对高血压的控制不利但是临床实践中可以看到出血性中风运用补阳还五汤治疗仍具有相当的理论基础,对于活血化瘀药物的酌情应用,疗效也是肯定的。出血性中风其病机实质是血离经脉,脑脉痹阻,经络不通,致使脑髓壅滞,元神被困,五脏失统,六腑气闭,肢体失和。病机虽极复杂,但总不离瘀血。高血压脑出血与身体其他部位的出血不同,当脑实质内已变性的小动脉或微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所形成血肿,即可以压迫局部而止血。因此采用活血化瘀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不会引起再出血。中医学认为离经之血则为血瘀,治疗总以祛瘀为要。对于出血性中风而言,症状的出现即是脑部有瘀血的表现。有瘀便需祛瘀,瘀去则正复血宁。

药理研究表明,某些活血化瘀药具有加速和促进血肿溶化与吸收以解除脑受压的作用,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并且黄芪对血压的影响主要是降压,其对低血压患者有升压作用。同时,补阳还五汤中红花、地龙等在单味药理试验中均显示明显的降压作用,由此说明,有高血压的中风患者,补阳还五汤是适合应用的但在治疗出血性中风时需特别强调的是辨证要十分的准确,且是关键。若辨证确实属于气虚血瘀者方可使用补阳还五汤;若为热盛火升、迫血妄行者则不可用之。

【病案举例】

苏氏54治疗一患者张某,女,56岁,2002年6月16日初诊。

主诉:1周前于饭后突然感觉脸部麻痹,舌根拘紧,说话吐字不清。

次日晨起,右手握物不紧,步态不稳,口眼歪斜,嘴角流涎,伸舌右偏。检查:形体丰腴,左眼裂较小,鼻唇沟变浅,口角略向右侧歪,,

斜,伸舌右斜,舌质暗红,舌苔白,根部厚,脉弦紧辨证属气滞血瘀,痰阻经络。治拟活血通络,祛瘀涤痰。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当归6g,赤芍5g,桃仁10g,地龙3g,红花10g,黄芪30g,川芎6g,赤芍6g,桃仁10g,地龙3g,红花10g,黄芪0g,天竺黄15g,胆南星10g.10剂后行走较稳,右手握力增加,舌体活动灵话,口语逐渐清楚,口角流涎亦少,但痰粘且多。上方加僵蚕10g、浙贝母15g,12剂后语言正常,握物、行走如常。

按:患者由于气滞血瘀,出现脸部麻痹,舌根胀紧,痰湿阻闭经络发为中风。症见:口眼歪斜,流涎语謇右侧肢体麻木无力等症。

故治宜补气活血以祛瘀,涤痰通络以熄风。

患者刘某,男,64岁,2001年11月4日初诊。家人代诉:高血压病18年,4天前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而入院治疗。检查:神志朦胧,昏沉嗜睡,两目自视,神情淡漠,反应迟钝,左侧肢体瘫痪,四肢湿冷,大小便失禁,舌暗淡,苔腻,脉沉细,血压12/8kPa,辨证属心肾阳衰,痰浊蒙蔽心包。治拟回阳救逆,补气通络,涤痰开窍。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味:当归6g,川芎6g,赤芍5g桃仁5g,地龙3g,红花3g,黄芪90g,党参30g,熟附子30g,巴戟天12g,石菖蒲12g,川贝母5g。服方2剂,患者神志较前清醒,四肢转温。上方去红花,加炙远志5g,锻龙骨、牡蛎各30g,续服2剂,神志清晰,四肢温暖,大小便可自控,再服上方10剂,病情稳定。继续用上方调理以善其后。

按:本例神昏并肢体湿冷,大小便失禁,系心肾阳衰、真阳欲脱之危象,故投参附回阳救逆,昏沉嗜睡,两目自视,舌暗淡,苔腻,为痰浊内阻蒙蔽心包。施以补阳还五汤,既补气活血,又涤痰开窍。

原氏治疗一患者,男,55岁,干部,2002年2月21日就诊,自诉早晨起床发觉左侧肢体全瘫,随即送市医院神经内科,头颅CT示:右侧前额部低密度灶,诊断为脑梗死,经脱水、降颅压及扩血管治疗1个月余,肢体活动略有好转,遗留左侧肢体活动障碍,肌力1~2级,肌张力高,腱反射活跃,病理征阳性,神疲气短,二便如常,舌质暗,苔白,脉细涩无力。辨证为气虚血瘀、脉络瘀阻之中风中经络,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80g,当归12g,赤芍15g,川芎15g,桃仁12g,水蛭10g,地龙12g,红花、羌活、独活各6g,牛膝30g。水煎服,每日1剂,经60天治疗,患者左侧肢体活动自如,肌力5级,除活动后乏力外,无其他不适。

按: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之《医林改错》,临床用以治疗气虚血瘀之病证,中风后遗症多由于气虚脉络瘀阻而致经脉不通,肢体肌肉失于气血濡养,废而不用,久之脏腑运化功能失调,气血不足,肢体脉络空虚,瘀阻加剧,治疗本病应紧扣气虚血瘀之病机,重用黄芪以补气,资气血生化之源,使气旺以推动瘀滞之血液,且祛瘀而不伤正,配当归养血,合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活血化瘀通络,全方合用使气旺血行,扶正祛邪,瘀祛络通,实属治疗中风后遗症之良方。

收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