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听你妈的”,邻居家的猛烈争吵,让我意识到教育孩子只能有一种声音

 亲子学乐 2022-07-14 发布于河南

前段时间,看到邻居夫妻吵架。

妈妈指责爸爸放纵女儿到处乱爬,早上新换的衣服又脏了。“敢情不是你洗衣服,你可真自私。”

爸爸立马反驳道:“专家都说了,孩子应该多爬,父母不要限制,你连这都不懂,能教育好孩子才怪。”

一旁的女儿看一眼妈妈,再看一眼爸爸,一脸茫然。

类似的场景,在许多家庭都上演过。

吃饭的时候,爸爸想鼓励孩子自主进食,训练手指精细动作,为明年入园做准备。

谁知道妈妈拿起碗就喂,“非要折腾孩子干啥?等她吃完,饭都凉透了。”

商场里,孩子耍赖要买玩具,妈妈觉着不能让她养成用哭闹达成目的的坏习惯。

爸爸却认为应该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你一件衣服够买一筐玩具了,也没见你这么节省?”

其实,家庭教育最大的死敌,不是焦虑的妈妈,不是缺席的爸爸……

而是有的家长拼命地将孩子往前拽,而有的家长却死命地拉孩子的后腿。

怪不得人家说,养娃路上不怕丧偶,就怕碰到“猪队友”。

实际上,父母的教育理念不一致很正常,关键在于如何面对不同的教育方式。

父母互相拆台,是教育的最大死敌

在综艺节目《放学后》中,若曦父母对女儿的教育,永远不在一个节奏上。

爸爸认为孩子的教育要稳扎稳打,不能操之过急,妈妈却觉得孩子的时间宝贵,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更要命的是,两个人常常当着若曦的面“互相拆台”。

妈妈批评:“你这数学写得要飞啊!”

爸爸安抚:“没事,后面写得挺好。”

孩子对情绪的觉察力是非常敏感的,看到父母互相拆台,她能够清楚地意识到,爸爸妈妈没有一致的底线和原则。

当被批评的时候,出于趋利避害的人类本能,孩子会第一时间推卸责任,而不是自我反思。

妈妈对若曦说:“(作业)纸都放歪了,你看不出来?”

若曦不假思索地用爸爸做挡箭牌:“爸爸说没事。”

妈妈接着问:“检查准确率了么?”

耿直女孩又补刀:“他没检查。”

将祸水东引之后,孩子就失去了在错误中反省和成长的机会,不好的行为习惯也未得到纠正。

更重要的是,孩子还会因此形成错误的是非观、价值观。

而这一切,都源于在父母长期互相拆台的情况下,孩子学会了一套“趋利避害”的窍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父亲对孩子的要求必须跟母亲对他的要求保持一致。只要孩子感到父母对'可以’、'不可以’等概念有不同的看法,即使最合理的要求,他也会认为是暴力、强制,是对他自由、欲望的践踏。长期如此,孩子就会养成任性、不讲理的恶习。”

孩子还没有明辨是非能力的时候,是非对错都来源于父母。

父母保持态度一致,孩子就能清晰地知道什么是原则,什么是底线。

正如胡可在节目中说过的一句话:

“父母教育一致,是最有效的育儿策略,会让他在统一价值观里反思和成长。”

而父母互相拆台,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结果最大的受害者,也是孩子。

康德说:“教育之目的就在于使人成为人。”

父母拆台环境下的孩子,很容易不重视是非,而选择让自己舒服的一方来投靠。

如此一来,孩子的责任心与承认错误的能力都会减弱,这是任何一个父母都不想看到的结果。

如果不一致怎么办

奥运冠军刘璇和演奏家王弢,是娱乐圈典型的恩爱夫妻。

但二人教育孩子的时候,就成了“虎妈猫爸”。

运动员出身的刘璇,对孩子的饮食、学习把控得非常严格。

孩子吃的东西,每一样食材都用电子秤和量勺精确搭配。

大儿子赳赳5岁时,一口果冻、冰激淋、巧克力都没有吃过。

刘璇还给赳赳制定了具体到分的计划表。

6点半起床,吃早餐30分钟,看动画片15分钟,英语网课、户外活动、亲子阅读……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艺术家王弢天生浪漫,性格细腻,在教育孩子上,他认为爱和陪伴胜过一切方式方法。

尽管夫妻二人的教育观迥然不容,但他们几乎没有因为孩子教育问题红过脸。

王弢觉得没有零食的童年是不完整的,但他不会当着孩子的面打破妻子定下的规矩。

当赳赳拒绝练字时,王弢没有站在儿子的一边指责妻子过于严苛,而是全力配合她。

德国心理学家海灵格表示:夫妻俩亲密并肩站立,孩子站在父母前面中间的位置,才能形成稳定的等腰三角形关系。

作为丈夫,王弢不完全赞同妻子的教育理念,但他认可妻子对孩子的用心。

作为父亲,王弢一边支持妈妈,保持教育的统一性,一边用柔软的方式去温暖孩子。

任何一段关系中,步调一致,才能并肩前行,同心同德,才能形成合力。

教育孩子同理,父母互相尊重,达成统一,和谐互补,才能帮助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

黄磊也说过自己的教育理念:“我跟妈妈永远是一头的,我跟多多说,我们都得听妈妈的。”

父母是孩子最大命运,父母彼此扶持,家庭才能成为流淌着爱意的港湾。

管孩子,只需要有一种声音

心理学领域,有一个“萨盖定律”。

戴一块手表的人可以知道准确时间,戴两块或更多手表的人便不敢确定时间了。

一个人不能同时接受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或价值观念,否则他必将陷入混乱。

教育上也是如此。

父母是呵护孩子的一对翅膀,翅膀互相拉扯,身体必定找不到方向,孩子怎么可能飞得高、飞得远?

李玫瑾教授说:“管孩子,只需要有一种声音。”

养育孩子,需要持续的投入和耐心,需要爸妈作为一个团队来合作。

出现分歧,是团队合作常见的现象。

1、互相理解,不当面拆台

当分歧产生的时候,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与另一半对抗,而是换到对方的角度思考。

爸爸和妈妈,分别来自两个不同的原生家庭,接受各自父母的养育方式。

成长经历不同的两个人,同样教育一个孩子,有分歧是正常的。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给孩子自认为“最好的东西”。

刘璇从小接受的是军事化教育,她认为自己的很多成就都得益于自律,所以她希望纠纠尽早养成良好的习惯。

王弢从小跟父亲的关系不太亲密,所以他希望跟孩子做朋友,用爱陪伴孩子,成为孩子最好的榜样。

智慧型父母,不会否定另一半的付出,而会尝试去欣赏另一半的努力和初衷。

这是恩爱夫妻的相处之道,也是维护家庭和谐的不二法则。

2、私下沟通,争取达成一致

有分歧,是要解决的,但一定要私下沟通。

分歧也是有积极影响的,结合两个人的智慧,能够发展出更全面、更有效的想法。

电影《摔跤吧,爸爸》中,爸爸发现女儿的摔跤天赋,打算将女儿培养成摔跤冠军。

妻子并不同意丈夫的做法,但没有当着女儿的面表现出来,而是私下跟丈夫达成一致——一年为期限,再苦再难也不放弃。

一年里,每当女儿无法忍受艰苦的训练,向妈妈求助时,妈妈始终没有忘记约定,狠下心来对女儿说:“你们就忘了我这个妈妈吧!”

优秀的父母,是家庭教育中最好的“盟友”。

当一人用自己的方法教育孩子时,另一方适当隐身,既是对伴侣的尊重,也是对孩子的保护。

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爸爸妈妈才能拧成一股绳,家庭教育才能达成真正意义的统一。

3、坚持学习,寻求专业帮助

很多时候父母在教育上的分歧,往往是因为一方的认知不够。

有教育专家说过:“夫妻必须要尽量完善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在教育上形成良好的共识。”

表妹是一个火爆脾气,女儿3岁之前,一着急她就控制不住地吼孩子。

因为这点儿事,没少跟丈夫吵架。

偶然的机会,表妹参加了“戒吼营”,学了不少控制情绪的方法。

后来女儿再淘气,她也能暗自压下怒火,做到先平复情绪再解决问题。

没有人天生就会当父母。

家庭和谐、夫妻恩爱、亲子关系亲密的背后,是不放弃自我成长,是爸爸妈妈携手前行,是陪伴孩子共同进步。

好的家庭教育,缺少不了各个家庭成员的配合。

当家庭中只有一种声音,父母才能成为孩子身后的“后盾”,家庭才能成为适合孩子成长的土壤,孩子才能不惧艰难,勇敢向前。

4、提前协商,做好沟通。

最好的夫妻,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不会有太大的分歧。

在婚恋过程中,夫妻二人应提前沟通,到底该怎么教育孩子。

夫妻二人形成比较确定的教育方案,后期的分歧和拆台就会少很多。

教育孩子,没有一条完全正确的路。

选择夫妻认为最好的方案,并坚持下去,是最容易实现的方式。

家庭教育的本质,就是父母一场爱的“合谋”

真正爱家的丈夫,不会让妻子自己活成一支队伍,更不会诈尸式育儿,对妻子的做法指指点点。

而会跟妻子统一战线,主动承担起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陪伴孩子运动和玩耍,教会孩子坚强和勇敢。

真正爱家的妻子,不会在孩子面前贬低丈夫,不会教孩子去疏远父亲。

而会给丈夫陪伴孩子的机会,同时用母爱去温暖孩子,跟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教会孩子独立和善良。

养育孩子,从来不是爸爸或妈妈的独角戏,更不是爸爸妈妈的角力。

父母朝着同一个方向,并各司其职,孩子才能在爱中自由成长,直到与最好的自己相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