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斗七星”文化内涵指的什么?

 新用户7301qQre 2022-07-14 发布于山东

“北斗七星”文化内涵是十分丰富而独特的。可以说,没有“北斗七星”,就没有天文,没有天文就没有人文,没有人文哪来的文化?因此,“北斗七星”是形成天文文化最重要组成部分。

“北斗七星”舀酒斗形

“北斗七星”是由天空中的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七颗星星组成的,呈舀酒斗形。“斗身”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颗星组成,古人谓之“魁”,而“斗柄”由玉衡、开阳、瑶光三颗星组成,古人谓之“杓”。

“北斗七星”又被我们现在的人称之为:北斗星。它们会在“春夏秋冬”的夜空中,在不同的方位上排列出现。人们可以根据“北斗星”的运行,确认季节,同时,用作指认方向,识别星座的标志。

“北斗星”中最亮的星是“玉衡”星,最暗的星是“天权”星。在“开阳”附近有一颗很小的美丽清晰的伴星是“辅”,是人们用来验视测力的“试验星”。

“北斗星”在天空中不停地运转。有五颗星的速度大致相同,朝着一个方向运动,而有两颗“天枢”和“摇光”星,缓慢地朝着相反的方向在相对运动。

“北斗星”在天空中的运行,直接对世人产生了敏锐的反应。这一天象对人的感悟,《易学》中有记载:“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此,“天文”和“人文”这两个词汇出现了,并使人们知道了我们古人已经开始“观天文”,“察时变”,“观人文”以化天下了。

“北斗星”

《易学》的这一记载,使人们领悟到了,“北斗星”之天文的出现,已经映射到了人世,使人文的文化内容又增添了新的知识,得以明亮的认知,这是“观天察时”应运而生的必然趋势。

《易学》的问世,从某种意义上,还是从天象之中意会而来的,其中就有“北斗星”。古人就是在观测“北斗星”时,才悟到了“天地合一”的理论。《易学》中“星占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产生而形成的。

“星占学”为历代统治者和民间所采用。从先秦各诸侯至秦汉以后各朝代封建帝王,再到民间,基本是迷信“星占学”的。例如司马迁在引用《书.尧典》中说,帝尧“禅让”时,其中就是依据天象中的“北斗星”星象,观察其“北斗星”斗柄方向,辨别出四时、节令、气候等等,相应对春、夏、秋、冬、天文、地理、人造”这七个方面与民生有关的要政中给予虞舜观察,得出结论:以勤人事。认为虞舜不能推辞帝尧的禅让。

尧舜禅让的典故,说明“星占学”在很早以前就已经使用了,是君王行使权力的凭据,同时又关系到民生和生产等方面。

综上所述,“北斗星”是天空中所有星象中最重要的星象之一。是上古先民,在观测“北斗星”等天象而形成的理论基础,它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代宇宙观,对天地人相互间关系有着深刻的思考。尤其是在奴隶和封建社会里,对农业生产有着首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同时,对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进而说明,“北斗星”的发现、形成与研究,不仅是建立“天文观象”时空体系的重要依据与手段,而且是各类哲学、宗教、政治等科学观理论的来源,是各种礼仪制度,包括祭祀在内的发端。这就是“北斗七星”文化内涵,指的是天文观象和人文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