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时的星空:安顺八番六朝壁画星象图解读

 贵阳改哥 2023-04-18 发布于贵州

星象图:为了认识、研究、记录天体的方便,我们需要把天球上的星空描绘下来,亦即把一个立体的天体球面,展开在一个平面上。这个平面上的天体投影,就叫做星图,又称“星象图”。星图有许多种类。我们一般天文爱好者所用的星图,是以赤道、赤经为坐标的第二赤道坐标系的星图。这种星图,从0°向24°转动,便于我们观察星空的全貌。

1980年冬,在安顺东南约60公里处的八番布依族村寨的后山山麓,当地群众建房用地、推土平整土地时,将墓葬东南部的封土破坏后发现了墓顶券砖。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闻讯后,当即派人前往清理。这座墓是常见的“凸”字形砖室墓结构,随葬器物因盗扰,基本上被洗劫一空。但在墓室的墓顶发现一幅残存星象图,引起了大家关注。

安顺六朝壁画墓星象图在有限的空间内,描绘了近百颗星辰(包括北斗七星)和月亮、银河等,据说,原来有涂成红色太阳的形象,但已经被破坏了。壁画的颜色包括红、黄、蓝、白、黑五种。星象图发现后,曾有中科院研究所的专家前来鉴定,认为这应该是一幅示意性的天文图。图中的月亮、星星的位置与实际天象无法比较;银河与北斗星的相对位置也明显不合理。

卜卦问天、预测世事,星占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专业的星占学家掌握着普通人无法得知的天机。星占学以恒星为观测坐标,依照彗星、流星、新星的出现,日、月、五星的位置移动以及星气的变化,来推断人事的吉凶祸福。古人以为天象的变化乃至自然现象的异常,都预示着人间灾异的流行和国家的治乱。在中国历史上,曾有刘邦至咸阳霸上时,有“五星聚于东井”的吉兆。中国星占学的起源甚早,两汉是星占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汉书·天文志》等著述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系统而完备的星占学理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星占学较为发达。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连绵,而贵州地处边陲之地,星象图壁画墓的发现,是中原文化传播和影响力在贵州的见证。

安顺六朝壁画墓星象图

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内复原了元乂壁画墓中的北魏星象图,再现了那时的星空。墓顶的星象图直径近7米,有大大小小的星辰300多颗,几乎占满墓顶。为了让人更清晰地认识这些星辰,绘画者还用符号来区分星辰的大小,同时用直线连接各星。通过仔细辨认,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常见的北斗星以及紫微、轩辕、北河、南河等,而在星象图的中央,则是一条贯穿南北的淡蓝色的银河。这幅星象图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年代较早、幅面较大、星数较多的一幅。据研究,该星象图所列的星象,是当时的一个实际星空,具体说,就是当时正月的某一天或七月初七的星空。

谈到这里,您也许会问:为什么今天的我们能够知晓这幅星象图所记录的是哪个具体日子的星象呢?

星象图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全星图,一种是分时星图。全星图的画法比较复杂,虽然全面却并不方便,对于一个不会计算时、日和星空对应关系的人来说,要想从中找出某月、某日、某时的天空星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种十分方便的叫做分月星图,一月一张,把每个月晚上我们面对的星空景象绘制下来,供我们对照认识。所以,我们面对的一年十二张每月星图,合起来仍然是一张全星图。但是,地球除了公转还有自转。我们所说的十二个月星图,并不是该月某一天的整个晚上都能看到的星空。今天晚上七点钟看到它,九点钟它就转了过去。地球自转24小时,星空也要在我们面前旋转一周。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星空如果符合本月的星图,再过两个小时后,就符合下一个月的星图。因此,选择星图的方法是:一月星图,所绘的只是1月1日晚上2l时我们面向的星空;1月1日23时我们面对的,则应是二月星图所绘的星空;再过两个小时,是三月星图所绘的星空……总之,每过两个小时,星图下转一个月,过24小时,星图轮转一周。如果固定看一张星图,则各月之星图,绘的都是该月1日21时我们面对的星空,亦即该月15日20时面对的星空,30日19时面对的星空……总之,日期每推后半个月,时间则提前一小时。一年12个月,提前24小时还原。

看星图时先要把图举在头顶上,让左手(图上标有“东”的方向)对着东方,右手(图上标有“西”的方向)对着西方,上部(图上标有“北”的方向)对着北,下部(图上标有“南”的方向)对着南,这样手中的星图就和天上的星空形成了大小两个相似形,我们按星图上的方位去找天上相应的方位,就能找到要找的星座。可见,看星图的方法与看地图的方法不大一样。地图上的方向是左西右东,星图则是左东右西。但上北下南却没有变。

世界上最古老的手绘星象图敦煌《全天星图》

2009年是世界天文学年,这一年的3月19日,大英图书馆在珍宝馆展出了所收藏的世界各地的星象图,其中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象图是来自中国敦煌的《全天星图》,又称《敦煌星图甲本》,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手绘星象图。这张100多年前由英国探险家和学者奥雷尔斯坦因从中国敦煌带回的星象图,近年一直收藏在大英图书馆。这幅图比类似的星象图都早几百年,是敦煌石窟藏经洞里的珍品。西方人认为,敦煌石窟古籍的重要性堪比死海古卷。这幅全长将近两米的星象图标注了不下1339个星辰的位置,且1339个星辰的位置误差不超过1.5°~4°,其中很容易辨认出北极星和北斗星的位置。专家称,这张图用黑色、白色和红色描绘了早在公元5世纪就为中国人所知的星空。1959年,剑桥大学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推断,此图可能是五代后晋(公元936~947年)年间绘制的。他在《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一书中提道:“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这是一切文明古国中流传下来的星图中最古老的一种。”尽管如此,这张图依旧扑朔迷离。是谁、是什么原因、是什么目的绘制的这张星相图?这张敦煌星象图为何会流落到那么遥远的边陲之地的呢?

星象图出现在六朝的墓葬之中,并非偶然。

在墓葬顶部绘制星图,文献记载最为著名的例子当属始皇陵。《史记·秦本纪》称始皇帝的骊山陵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所谓“上具天文”,应该是指将星图绘制在墓室顶部,可能仍保存在今日临潼始皇陵中。魏晋诗人陆机所作的《挽歌》中有“重阜何崔嵬,玄庐窜其间。磅礴立四极,穹隆放苍天”,从死者的角度描述了墓内的宇宙环境。中国墓葬艺术有着无比漫长的历史和惊人丰富的内涵。巫鸿先生将对中国墓葬艺术及建筑的真实理解的分析框架建立在三个本质要素之上:空间性、物质性和时间性。“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是《千字文》的开篇之句,南朝周兴嗣撰写的这些诗句描绘了创世初始的宇宙。光明和黑暗、寒冷和暑热、四季的轮回成为运行的规律,这一切也被复现于许多中国古代墓葬的建造和装饰之中。日月和星辰被绘于墓顶,通过这种艺术创造,被转化为有机的微型宇宙。5世纪之后的壁画常在墓顶绘有天文图或天象图,星象图按照当时的天文知识描绘具体天文现象,天象图则使用传统的象征系统来展现宇宙结构。这两类壁画具有类似的象征性,但其题材和图绘语言属于两个系统。中国古人早就发明出两套视觉系统,一种用符号和图式来图解宇宙运动,另一种则把这一运动画成可见的天象。第一种传统启发了抽象化和图式化,第二种则引出了图像描述,即以“图”和“画”表现宇宙、时间的两个传统。“图”和“画”这两个视角传统并行不悖地发展了几千年,而且它们之间的差异从不是绝对的。特别是唐代以后的墓葬,对星和宿的描绘常常屈从于程式化的布局。

安顺六朝壁画墓星象图中描绘了日、月、星、星宿和银河,属于用“画”表现宇宙、时间传统的视角系统。尽管墓葬中的星图完成得比较草率,银河、星、月的位置也描绘得不尽合理,但仍将墓顶转化为一个灿烂星空。如果我们扩展对墓葬的理解,那么,我们可以将对墓葬的建构理解为不仅是空间的,而且也是一个时间建构,时间和空间从不割裂,“空间性”再现的同时也是“时间性”的再现,它所表达的时间是无始无终的循环,这种时间再现能够轻而易举地吸收任何与“不朽”相关的概念和符号,从而将对宇宙的科学知识和对仙境的想象融为一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