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惕不经意间用语言伤害他人

 老威小屋 2022-07-14 发布于北京

“ 使用不当时,语言是把刀,是毒药。

一周前,看到一则新闻,说妻子长期习惯性吐糟老公“小心眼”,这句话成为口头禅。久而久之,丈夫被医生诊断为抑郁症。

就案例本身而言,吐糟是不是得病的直接原因,即两者之间有没有因果性关系,我们局外人不好说,只是当一则新闻来读。

但脱离新闻事件本身,说说语言伤害的问题,则是可以归纳出共性的。

一、抑郁症真的是“病”

“情绪抑郁”和“抑郁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抑郁是情绪,几乎每个人在一辈子当中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过,靠自我调节。而抑郁症是一种病,不属于情绪的范畴,单靠自己不行,要靠治疗。几乎所有人都有过情绪抑郁的时候,却不是所有人都是抑郁症患者。

当然了,据说人群中约有6%左右比例的人,是抑郁症患者,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我还是很吃了一惊。

抑郁症必然会导致睡眠、营养、运动等多方面受损,因此,降低免疫力也是必然的事情。

有一次听广播,对这个知识比较好奇,所以边听边将这些知识点做了笔记。根据记录整理的内容如下:

(一)、抑郁症者的表现形态:

1、无力

即使有心想做什么事,但是浑身没有力气。之前在朋友圈里也看到过这方面话题的推文,说有的患者悲叹:我不是懒惰不想去做某件事,我是浑身上下没有力气,云云。这种现象正常人很难体会得到,但是我真的见到过有的人说刮胡子都拿不动剃须刀的情况。很多患者就是整天躺着,无法完成任何动作。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周围人(尤其是家人)的理解,甚至指责ta是懒惰,则很容易酿成灾祸。

2、无助

这个很好理解了,很多人会觉得掉进了一个黑暗的空洞里,什么都抓不到,周围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甚至连近在身边的亲人都不能成为自己的依靠。

3、无兴趣

上大学的时候,有位同宿舍的同学,不大喜欢学习,而且对一切都提不起兴趣。有一次老师开玩笑说,这是不是得了“凡事不感兴趣症”(后来这个词就被我记住了),但那仅仅是当同学不爱上课的一个小小的玩笑。

如果真的到了“凡事不感兴趣”,就要看看有没有抑郁症的倾向了。

(二)、抑郁症者的自我认知:

1、无用

抑郁症患者容易对自己进行否定的评价,觉得自己百无一用,一无是处,常常悔恨,鄙视自己。很多抑郁症患者有自杀倾向,大概与此相关。

2、无望

对任何事情,都觉得不可能有好结果,对一切都抱悲观立场,因此也很难采取行动,不相信行动能带来改变。

需要说明的是,据我有限的知识,“无望”这种情绪与“悲观”还不是一回事。我的理解两者区别是这样的,悲观多体现在对事情的看法,譬如走在沙漠里,身上还剩半瓶水。乐观者说“太好了,还有半瓶水”,悲观者说“只有半瓶水了,前面不知还有多远,省着点喝”,无望者可能是这样的:“水也快没了,还望不到头,我们没有机会生还了”。于是饮弹自尽。------我觉得多数人可能介于乐观和无望之间。

3、无将来

遥看未来,一片渺茫,没有出路,没有机会,没有前途。

我们甚至看到一些名人,在摆脱了抑郁症的纠缠后,再回头来说出自己当时的挣扎,我们常常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如果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无用、无望、无将来的状态中,我们局外人虽然不能感同身受,但本着同理心,可以部分地想象那种无法摆脱的痛苦,在这种情况下,走上极端,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

上文说了,抑郁是每个人都难免遇到的情绪,如果一个人一辈子没有遇到过,那这个人真是太幸福了,但估计不会有这样的人。所以出现短期的情绪抑郁,通过一些对治的手段----阅读,运动,交友,培养兴趣等,一定可以排遣,但抑郁症,则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

二、习惯性吐槽实际是一种挑衅,很不厚道

我们静下来体会一下这样的场景,也许身为家长的人中,有自己都这样做过的。

家长总是指责小孩,“你怎么这么不上进啊”,小孩子对“不上进”的评价非常抗拒,很烦躁。久而久之,对这句评价就会成为敏感,到最后,如果把这种抗拒表现在外,直接体现在行动上,那就真的“不上进”了。

要命的是,有的家长到了这个地步,竟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你看,说你这人不上进吧?你看你现在,你的所做所为,难道还不是不上进吗?我说错了吗?冤枉你了吗?

这是典型的“诛心论”。即首先框定你是某个东西,待你反复抗争,以一种抗拒的(没有力量抗拒时,则体现为不合作式的逆来顺受)的形式体现出来时,则坐实了原来的指责。家长于是觉得自己很有先见之明。

前面那个新闻案例,不知道有没有人也做类似解读:就这样开开玩笑,都会得抑郁症,看来说你“小心眼”,还真没有说错。

有没有?我不知道。如果有,那么请停止这种解读,因为这是一种故意把对方赶往自己给ta框定的形象里,然后论证自己有先见之明而已,这是一种残忍。

以所举的家长指责小孩子“不上进”的案例来说,可能还会被家长这样解读:

指出你的缺点,你不仅不虚心接受,不改善,还继续以“不上进”的形式抗拒,说你不上进,哪一点说错了?

进而论证“我”是多么高明,提前看透了你。

这种以伤害对方为代价的唯一的“成果”,仅仅是印证了自己“有先见之明”。

三、羞辱身边人,受害的终究是自己

如果一个家庭中,不能建立相互平等,和睦互爱的氛围,平平淡淡过日子,那也就算了。但是如果处在一方压制另一方的态势,或者凡事只有一方是对的,与之不同的则都是“错”的,且“对”的一方不屈不挠地一定要纠正“错”的那一方,那这个家庭(或者其他组织),也就到了崩溃的边缘。因为家庭根本不是讲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场合。

当一方始终强势地处在正确的位置,其他方也就慢慢地变得以不参与、不合作的态度来表达抗拒。

更进一步,如果长期以来,一方对另一方不加忌惮地羞辱,这种情况下,人是很容易患病,早亡的。除非施暴的一方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另一方早点去死,好自己另娶另嫁,否则,如果一方被骂死了,活着的另一方,在长长的孤独生涯里,将承受多么大的痛苦——这种痛苦不是来自情感,因为能够长年累月把另一方骂死的人,情感一定是肤浅的、空洞的。我是说,即便在生活上,当没有另一方的陪伴时,会遭遇多大的困难。

所以,那些为世人称道的夫妻,到暮年的时候,反而在讨论让对方“死在我前面,这样我可以一辈子在照顾你”。

为什么人们都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儿”这句话,是因为老来伴儿,实在太重要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图自己痛快而羞辱身边人,甚至让其罹患疾病,实际上,自己从口中射出的那一枪,在生活的操盘下,正好回过来打中了对他人施加羞辱的一方自己。

我又想起了“回旋镖”这个词。

这个道理同样也适用于家长和儿女相处的那个例子。如果家长用语言成功地把儿女逼反到“不上进”的那条路上——甚至儿女演变成总是逆社会良俗而动,以违反公共制约为荣——小孩子成年以后,固然ta自己的人格很难健全,即使对父母而言,有这样的孩子,难道不是对自己严厉的惩罚吗?

老威看到那种习惯性用“我早料到……”,“你看看,我有没有说错”这种句型来讨论自家人,甚至用来评论自家孩子的家长们,恨不得上去扇对方两个大嘴巴——为了对方家的小朋友,展一份抱不平。

四、家人相互之间确立好的榜样很重要

夫妻之间,相互有确立榜样的必要。例如,为了学习一门新技能,尝试一个新事情(姑且不叫事业这么大的字眼),戒除一种不良嗜好,改变一种不得体的习惯,在努力从现状下继续上进,继续改善,这都是相互间的榜样。

家长和孩子之间,更是如此。

我们很难想象,整天坐麻将台的父母,哪里能指望儿女“学习优秀”?说实话,存这种期望的念头,也是罪过。

或者,家长整天浪吃浪喝,生活放纵无度,却希望儿女有很好的自律习惯,有很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怎么可能?如果连这样都能让你如愿,那除非前辈子修了几万座桥这样大的功德。

又譬如,家长动辄张口伤人,吵遍天下,怎么能够要求儿女文质彬彬,得体大方?

再有,家长自己抱着全天下人且负我的心思,时刻生活在与周围的一切争斗的情绪中,怎么能指望培养出心系天下,具有博大恢弘格局的儿女?

…………

这种例子可以举出很多很多。

要在相互间确立好的榜样,第一步,首先要戒除言语伤人。因为言语是用来沟通的,无论上面说的哪一种家人之间的榜样,固然可以“身教”,但毕竟需要相互总结,相互交流,离不开语言。

如果语言的沟通出了故障,即使有很好的行为,也依然对对方造成伤害。

例如,无比自律,且很成功的父母,本来是对儿女很好的榜样。但是交流起来,变成这样:你看你那种懒懒散散的样,我每天四五点钟就起来锻炼,强身健体,然后投身工作,你每天睡到八九点钟起来,懒得像猪……

从个人行为上,固然这也是一个自律上进的父亲形象,但是在言语上,却是一个“张嘴就吐刀子”的父亲,说实话,依然是个“不厚道”的糊涂人。

我始终认为,欲做个善良人,第一步,是言语要善。

===================================

作者:老威修斯,个人公众号:老威小屋。运动大叔,跑步和健身爱好者,跑步是运动的其中一个手段。每月保持200至250公里的跑量。崇尚“科学训练,合理饮食”的健身原则,倡导戒烟断酒的生活方式。跑步以提高健康水平为主,以适当追求竞技能力为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