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西赣州古城

 北京的骑士 2022-07-14 发布于广西

赣州是座古城,1949年还有一个完整的城墙包围着它。赣州城墙是北宋嘉佑年间孔宗瀚,始用砖石筑城,后代不断修葺而成。图为清朝时期的赣州城区地图。1954年我上小学时候,赣州城墙和这个地图上标注的还是一样。现在的城墙还有一半,靠河边上的都保存了,其它的拆除了。

赣州城墙大致为梯形,西北边城墙临章江,东北边临贡江。西南和东南的护城河是人工开挖的,直到我中学毕业,护城河基本上是完整的,只是被分割成了一个一个的大鱼塘,小部分河段填塞了。而西南边和东南边的城墙则从1958年开始逐渐拆除,儿童公园里的拜将台是仅存的一部分。现在的环城路就是当年南门至西津门拆了城墙而形成的。现在的西津门是民国时期留下来的。

这是一张我2012年拍的赣州城墙外侧的照片,地点是贡江边。这时候城墙已经维修过了。这次维修是1949年以来工程量最重大的一次。

现在的建春门

这张照片是我1996年拍摄的,地点在贡江建春门城墙外。这个时候城墙还没有大整修。

沿江的城墙能保存下来,并不是当时的人们有文物意识,而是河水上涨时可以防洪。1964年的洪水到了这张照片城墙的2/3处。我和同学曾爬上城墙上看大水。没有城墙的保护,中山路就会成泽国。当时就听老人说过,民国乙卯年间(1915年)的一次洪水比1964年的还要大。我的同学听说的乙卯洪水己高于城墙。

这张照片是2020拍摄的,地址和上一张相同。

2021年贡江建春门漲水的状态。我至今没有见过和1964年相似的洪水。现在比较大的洪水就是到城门口。

这是从河上的浮桥看到的建春门城楼。贡江河水水位大多数是这张照片显示的状态。以前古城的人只有五个门出城,建春门是其中一个。从建春门出来过浮桥,可以到古城东北郊。

这是清代赣州古城地图局部,地图画了镇南门(南门)有三道城门,护城河。1954年,我的同学就住在南门口,他见过图中镇南门的三个城门和吊桥。1957年,我们的学校就在南门附近的城墙下,城墙就是学校的一面围墙。那一年,我和同学曾经从南门上城墙,在城墙上走到西津门。那个时候天天看到城墙,也不知道城墙何人所建,建于何年,只知道它很古老。唯一感叹的是墙砖规格之大,我们小学生搬一块都非常难。因为一块城墙砖约相当于现在的八块标准砖。

东南方向的城墙仅剩儿童公园里的拜将台

台阶就是原来的城墙

拜将台下面的儿童公园就是原来的护城河。这张照片里的儿童卡通塑象现在已经没有了。东园和西园也是原来的护城河。还有赣州宾馆,中联商城,国光百货等地也是原来的护城河位置。

原来的东门也是和西津门一个样子。因建东河大桥拆除了。现在的东门炮城城墙就是东门城墙残存的一部分。

现在从西津门上城墙,可以一直在城墙上走到东门(东河大桥)。但是在六七十年代,从涌金门城墙到东门城墙都不好走,原因是这一段的城墙都是紧邻民房,很多人家把城墙当成了自己的后院,有的在城墙上设置栅栏。比较好走的是从南门到西津门的这一段,城墙上基本畅通无阻。我小学时候,从洪成巷上城墙玩过多次。那个时候城内这一侧靠城墙的地方大多数都是菜地,池塘。

这张照片大约是1950年从贡江拍摄的,拍摄的正是八境台。从照片可以看到城墙,河岸。八境台正是贡江与章江两江交汇处,贡江和章江也是护城河的一部分。以前无论城墙内墙或外墙,墙身上都是长滿了植物,草本植物为主,木本植物也有。这种现象直到2000年之后,对古城墙大加整修才有所改变。

这张照片是1993年我在八境台城墙临贡江一侧拍摄的,我后背的城墙上长滿了各种植物,几乎看不到墻砖。当时我也是很纳闷,砖墙上没有什么土,也没有水,植物竟然长得如此之茂盛。这种现象以前是熟视无睹,只是那天带相机出来拍照,忽然感到这还是顶奇怪的景观,便选择了靠八景台的地方留下了这张照片。

现在蒋经国旧居城墙下的植物仍然茂盛。其它地方都清理得比较好了。

八境台炮城外侧。这个炮城墙体保持了建造时代的样子。现在仍然有一些植物,需要定期淸理。

涌金门在2000年以前是有门无楼的。城门上的楼阁是后来建的。当然,按照古时候的标准,城门上都是有阁楼的。涌金门虽然是古城出城之一,但是它也是临贡江,从此门出来不是下河就是上船,这里是船的主要停泊码头。

这张照片是民国时期的八境台。据史载,原台为石楼,为北宋嘉佑年间孔宗瀚所建。孔宗瀚是孔子第四十六代孙。他鉴于“州城岁为水啮,东北尤易垫圮”,于是“伐石为址,冶铁锢基”,将土城修葺成砖石城,建城楼于其上。八境台建成后,孔宗瀚绘图请苏东坡题诗。苏东坡遂作《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八境图后序》。前一首诗中,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城市八景,形成一组旅游胜境,为后世模仿,如燕山八景等,不失为中国旅游文化的一个里程碑。正是孔宗翰的筑台和苏东坡提诗,使赣州这个景点名声大噪,传颂千年。

这是1956年左右的八境台。八境台解放后在原来的基础上把顶上一层房子重新建了,如图所示。我们青少年时期看到的八境台就是这个样子。直到1976年发了一次火灾,把这个楼烧毁了。当时的八境台楼房是用来作博物馆的,我也去参观过,里面的文物古董不老少,整整摆了三层楼。以今天眼光来估计,那场大火给赣州造成的损失是极其巨大的。

八境公园在解放初期除了一个八境台是个名胜,其他地方是一塌糊涂,1954年左右才开始建公园,1956年才初具规模。进园看到的第一个景观就是这个喷水池。公园里修建了陈贊贤烈士亭,将低洼地挖筑为湖。现在八境公园里的建筑除了陈赞贤烈士亭没变,其它都与这张照片不一样了。八境公园大门口的右边柱子上,原来有一条水位线标志,离地面约有2米。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这是现在的八境台,1983年重建的。这张照片是1992年拍摄的。我小学来过六七次八境公园,因为只有这里可以划船。记得这里曾经举办过一次少年航船模型比赛。那些在水面飞驰的各色小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上了中学就很少到这里来了。现在这里己没有划船之项目了。

看一下高清八境台照片。这个八境台自1983年重建到今天快40年了。估计以后也不会有什么变化。

赣州慈云塔。是古代慈云寺的附属建筑。该塔高42米,共9级。据考证,该塔建于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距今已近千年。此塔现在的木制出檐回廊是2004年复建的,原来的在清光绪23年(1906年),被一场大火中被烧毁,留下中空的青砖结构孤塔一座。1957年省政府将“慈云塔”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图为现在的慈云塔

对于我来说,50多岁以前看到的慈云塔是下图样式。我以前并不知道这是大火烧过了的慈云塔,以为塔建好就这样。因为赣州城的北边,赣江江畔还有一座古塔,白塔也是这样。我少年时代曾进入慈云塔内,并从塔内梯子上到二层,但是没有敢再上去了。因为到了二层后要走到塔外沿,在塔外沿走半圈才能到另一个上塔的楼梯。没有木制外走廊,那样走就非常危险了。我的高中同学黄光安,陈琪生两人在1964年就曾经爬到塔顶。我估计在那个年代能到塔顶的不超过30人。复建前的慈云塔

慈云塔是赣州古城保存最好的大型古建古迹了。城墙和八境台虽然也是历史悠久,但是都有历朝历代维修增建之举,尤其是八境台几经浴火重生,几次脱胎换骨,早就没有最先的痕迹了。而慈云古塔建好之后,塔身再无大的改变。倘若古塔有灵,它一定可以记得古城千年风云变幻的诸多故事。

现在的慈云塔周边出现了一些高楼。以前的慈云塔那是绝对的鹤立鸡群,高高在上。

白塔以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不过现在的塔身重新粉刷而更白净了。白塔为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赣州都御使谢杰所建。其建塔目的是为了镇住赣江水患,保佑赣州城免遭水灾。因取苏轼诗“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之义,塔以桥得名(塔下旧有玉虹桥),又因塔身粉有白灰,故俗称白塔。现在的白塔和赣江对岸的和谐塔遥相呼应,塔附近还有一座跨江大桥,赣州桥。

赣州文庙。赣州文庙,即赣县县学,在慈云塔西侧。是江西省保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立校址。(赣州城内原有赣州府文庙,后拆毁)

现在的文庙是1736年(清,乾隆元年)建的。1987年被江西省政府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5月维修时,发现了清代乾隆年间张照乘兴建的“跃龙桥”和“跃龙池”(泮池),这一桥一池的重见天日,提升了赣州文庙的整体文物价值。文庙西邻,原来还保存着一座完整的清代武庙重檐建筑。解放后是赣州六中。文革以后六中搬到西津路去了。现在是厚德路小学占用了一部分,武庙大殿正在维修。

和城墙,慈云塔,文庙这些老古董相比,古城里的街巷变化就大得多了。现在能看到最早的是明清时期就有的街道,如钓鱼台,宫保府,南市街等就是清代留下的地名。还存在的但是改了名字,如木匠街(现在的南京路),南门大街(文清路),西门大街(西津路)。至于1949年后又改了名的如解放路,健康路,明清时期叫什么就没几个人知道了。几十年来因为城市改造,古城里许多街巷又消失了一批,如江东庙并到健康路了,城脚下,诚信街完全拆除了。也有新建的,如青年路,海会路。文化大革命时期还有一段时间把文清路改叫东方红路,和平路叫反修路等情况。

古城里的小巷子很多,大多数也很短,百米左右的常见,300米左右就是比较长的了。

坛子巷巷口未改造时的样子

2022年的坛子巷口

这是我收集的古城小巷子铭牌照片。当我现在用高德地图查看这些巷子时,发现有的已经找不到了。如当铺巷,火帝庙等。有些虽然还存在,但是其形态也完全不是老样子了。如白马庙,竹絲巷,这些地方成为了宋城历史文化景区里面一个一个景点。因为这些巷子只保留了几栋有观赏性老宅,而那些破破烂烂的木板房都拆了,于是巷子的景观也随之大变。

南市街和灶儿巷是迄今保持老样子较好的地方。略有不同的是地面,以前的地面大多数是鹅卵石铺垫的。

这里是灶儿巷,现在是外地人观赏老赣州城的一个景点了。

1954年左右的赣州城,要出城,只能从几个城门出去。出了城门就是乡下,城里城外就是二个完全不同景观,泾渭分明。

古城区里和古城墙,慈云塔一样古老的景物就是古井。现在自来水到户是住宅的标准配置。然而以前的城里人吃的水都是井水,河水。城里有许多的水井,比较有名的如擒龙井(青龙井),八角井,皇华古井,龙湖井,三潮井等。图为八角井,宋代留下来的。赣州老城的井绝大多数都是古井。

东园古井仍然有人使用,这口井水较浅,打水容易。以前依靠水井为生的人有二种,一个是卖水。因为很多人家没有劳力或时间到井里打水,于是只有买水。卖水者从井里打上水并挑到买者家里。二是做豆芽的。发豆芽需要大量的清洁水,于是井边就有专业打井水发豆芽的从业者。

景凤山这口井的花岗岩井沿已经被绳索磨出了深深的痕迹。这样的痕迹,你认为要多少时间才可以磨出来呢?现在赣州古城区那些原来的很有名的大古井都封存了,但是小巷子里的几个古井还有居民使用,但仅限于洗濯。

城内原先也有许多池塘,有名的无名的共有百多口。如清水塘,狮子塘,蕻菜塘,黄泥塘,荷包塘等等。现在只剩下二三口池塘了,其它的都填了。

2020年的清水塘据赣州府志记载,一六四六年五月,即南明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清兵大举攻赣,半年之后城破。赣州实际上是明王朝最后被攻破的一座重镇。清水塘就是明朝守将杨延麟宁死不屈,最后投塘自尽之地据说,杨廷麟死后仍握拳张髯,气凛凛然不可犯。清将贾熊叹道:“忠臣也”,并厚葬之。

在解放初期,赣州古城区里的建筑毫无疑问不是明清时期的,就是民国时期的。一般而言住宅大院是清代的更多,商业街上的商场商铺,民国时期的更多。70年过去了,以前平凡的建筑到了今天也不平凡了。能保存下来的清代建筑寥寥无几,民国时期的也不多了。图为东门井的一栋清代住宅。现在对此类建筑正在给予一定的重视。有些正在修复。

现在清代住宅保存比较好比较多的地方就是在慈云塔周围,如魏家大院。慈姑岭巷子里。南市街,皂儿巷。

魏家大院。如今保存下来的也只是原来的一小部分。

大部分的清代住宅损坏严重,一些房子仅剩下一个大门了。清代最晚的房子到现在也是一百多年了。

这是慈姑岭21号维修好了的清代宅院内景。这条巷子里还有七八栋挂了历史建筑牌子的房子,多数已经摇摇欲坠,极待维修。希望所有挂牌的历史建筑都能象这个房子一样修复如新,重放光彩。

西津路上的广东会馆。这是一栋清代建筑。陈赞贤领导的赣州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就是在这里开的。会馆门口还挂了一块铭牌,说明这个是革命文物。不过这个房子却长年没有人管,几近倒塌。前些年才终于维修好了。

会馆门口的石狮子,上面的铭文清楚的标明了会馆的年代,同治五年。

民国时期的教会建筑。赣州老城区原来有许多教会房产,如大公路上的天主堂,市立医院原来的住院部,原来的市委大院等。现在这些房子多数已经不存在了。

老的天主教剩下的几栋房子都在这里(生佛坛前)。不过前些年在郁孤台附近又建了一个新的教堂,不过不是天主教的而是基督教的教堂。

斗转星移,沒有不老的人生,只有不老的天地。古城一年有一年的风景,人生一岁有一岁的味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