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艺丛谈

 周五vbsgame 2022-07-14 发布于四川

线、威发卧牛地、声如雷、势如火、动如闪电,打人不见 形、打了还嫌迟、拳打一气连等特点,而独创一家,在国内 外均享有盛名。

武当拳以内养行气、外柔而内刚、制敌自卫为目的,其 技击原则是舍己从人,后发制人,以静制动,以逸待劳,乘 势借力,要求斗智不斗力,尚意不尚力。在对敌时,要求化 去对方的劲力,而不宜以硬对硬(贵化不贵抗);步走弧形 (圈步),进以侧门(从敌方身侧抢进);动如蛇之行、劲似 蚕作茧,心息相依,闪展巧取。

峨眉武术显著的特点是:内修外炼、刚柔并济、桩技 一体、形神合一、出手指掌当先,身法柔灵步为先,五峰六 肘活为先。技击上讲究擒拿封闭,背锁刁揉,钩弹针踢,吞 吐浮沉,后发先至,实战中要求耙粘联钩搭、套托随搠挤。

以上为吴信良先生所叙述的峨眉派概况。

吴先生说峨眉武术起于彭祖及武王伐纣时之巴渝舞,自然 是不可信的。正如蛭|||同派上推于黄帝问道于蛭崛、武当派上推于 张三丰、少林派上推于达摩那样。人类自古以来就有武打搏击活 动,这是无疑的, 但一个门派可不可 以溯源到北京人、 山顶洞人呢?这样 溯源,虽能满足一 个门派的心理需 求,实际意义其实 不大。彭祖是否真 有其人不可知,是 否真活了八图片2

更难以遽信,考证他姓氏名谁, 岂不难哉?武王伐纣的年代,至 今史学界都还没法子论定;伐纣 时具体如何作战,自然更不可考。 欲由此上推峨眉武术之起源,同样 是渺茫的。因此我觉得吴先生所述 第一段,视为峨眉派自家之一种传 说可也,不可当真。

第二段叙述峨眉十二桩,谓 起于南宋建炎年间白云禅师,我 以为也是依托。

吴先生本人精于桩法,他对峨眉派功法的描述也很着重桩功, 且以“桩技一体”为峨眉武术之特色。我看他的桩法,确实十分精 妙,可以如太极拳那样化劲。

可是我总觉得强调站桩并非古法,早期拳谱或拳派均无独立 说桩法或以站桩为练功重点的。南少林所谓扎马,功能与站桩并 不相同。近年受大成拳、卢氏结构之影响,许多人开始把站桩当 成主要的功力训练方法。我怀疑峨眉派强调十二桩也属于近时潮 流,绝不起于南宋。十二桩,吴先生虽说其理可通贯于各支派之 技击中,但恐怕峨眉各支派也不通习。例如我前面说过的白眉拳 就根本无此说;吴先生所举源出于峨眉却流行于广东香港之侠家 拳,亦然。

至于第三段吴先生所说的峨眉武术三次历史大融合,只是就 历史形势说。判断因民族人口迁徙与战争因素形成了武术文化的 发展,或峨眉山佛道兼融,使得峨眉武术得以博采众长,可是这 仅是事理上的推论,具体指什么武术兼融了佛道、综摄了南北, 则还没指出例证。故这也仅可视为峨眉派对自身武术的历史想象。

第四段说峨眉派在明清及近代之流衍状况,第五段分析少 林武当峨眉武术之异同则很值得参考。但此处所讲,毕竟只是原 则,实际作用于搏击中之情况,恐怕还得去看他《峨眉功实战精 择》或实用踢打摔拿诸书。

不过,依吴先生所著各书看,散手虽皆精巧实用,可是峨眉 似乎不像少林或武当那般,拥有代表性拳种,武技之特点仍不够 明显。因此,如何结合峨眉十二桩,形成一个桩功、拳套、散手 整合的体系,也许还需像吴先生这样的高手再予筹思,才能使峨 眉派更为人所知。

青城派武术探真

武术门派中,最获文学家青睐的当然是少林寺,写少林故事 的极多,但专写其他派的也不少。如金庸《倚天屠龙记》写武当 派、摩尼教。司马翎则经常提到蛭崛派,甚至在《纤手驭龙》中 借肮脏道人李不净之口说:“历代名山与名剑,蛇崛从来第一家。” 而稍早的还珠楼主李寿民却大写四川,《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 侠》等,昔年轰动一时,惹得不少青年要上蜀山去学仙学道,青 城峨眉的声望因此极高。

不过,也许为了与还珠楼主蹊径各别,金庸在《笑傲江湖》 中写的青城派就完全不同了,成为较为不堪的剑派,没什么侠义 精神。由于还珠楼主的书近年已绝了流行,反而是金庸小说大为 畅销,故青城派在世俗观听上不免大受影响。一个门派的声誉, 常与揄扬它的小说或戏剧有关,这个近代武术发展的铁律,看来 在青城派身上也是适用的。

可是青城派到底是个什么样?小说中谁写得对?真有青城派 武术吗?

青城武术当然是有的。我与青城派掌门刘绥滨交好,承他 好意,邀我列名为青城武术文化研究会顾问,对派中人物、掌故 及功法特点,因此也较为熟悉。二。。七年我在无锡办“太湖论 道”国际道学研讨会时,即曾设计了道家武术一个专场,请绥滨 讲说并演示青城武技,请林明昌谈太极拳,再请无锡的武术协会 配合。拳脚相加,为一般学术研讨会所未有。许多学者第一次见 识青城武术,乃至第一次如此系统地了解道家武学,都很称奇。 我在珠海联合国际学院主持武术文化讲堂时,首先也邀绥滨来主 讲。学生很少见到武林门派的掌门人,自然也颇称奇。此亦推广 青城武术之一端也。

关于青城武术,目前介绍甚少,书面资料,几乎都是刘绥滨 写的。他颇有文采,不过因写时各有因缘,较为松散,亦不免复 重。故我请他专门发了一篇精要版给我,我再略作删并,录在后 面,并附上我的讨论,也许可令读者得一简要之认识。

首先说青城派的历史。刘绥滨说:

青城武术,是以青城山为中心、以成都(涵盖都江堰、 崇州、大邑、邛峡、彭州、郸县、新都区)、汶川县、泸州、 雅安、重庆开县为主要流传地的传统武术。

青城山为道教第五洞天,历史上先后存在七个教派: 天师道正一派、上清派、北帝派地祇宗、清微派、丹鼎派南 宗、全真龙门派、青城派。

由于青城山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加之空气潮湿,所以 修道之人在此修炼,既要练养生功夫,抵御风寒湿痹;实 成跳跃、躲闪功夫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青城山道士中出现 过彳艮多武林高手。

元代至正年间,青城道士真本无、文固虚剑技高超, 载入明李桢著《剪灯余话》之《青城舞剑录》。

清代,青城派出现反清、拥清两大阵营。反清者以铁 板道人之徒独臂神尼为首,下有江南七侠甘凤池、吕四娘 等人,因刺杀雍正而遭清廷追捕。为免祖庭被波及,改称 岷山派(因青城秦代即叫岷山,唐朝才定名青城山)。岷山 派又衍生出后来的峨眉剑仙派。其次是发源于古代青城山 最高峰赵公山的绿林派,为“千里独行侠”刘忠所创,刘忠 刺杀雍正皇帝事败,入川避祸,在赵公山纠集众多武林豪杰 占山为王,创绿林派武功。

拥清者更多,仅清代,灌县就出了一百一十一个武举 人、武翰林、武榜眼。

清末,青城派仍然势力很大。一九。八年,全国第一 次擂台赛即在四川成都青羊宫举行。

清末民初,四川郸县人金授云将南少林五拳融入青城 易学,创青城生门(又称金家自然门),其再传弟子陈用和 被国民党行政院长张群誉为“川西武林第一好汉”。

但好汉们后来都销声匿迹了。一九八三年开始,四川 省花了六年时间,对传统武术进行挖掘整理。最终确认四 川和重庆地区还存在六十八个武术流派。其中青城派确认

了三支,分别为重庆开县陈生一、四川灌县周烈光、四川沪

州余国雄,绿林派则作为独立门派列入。

青城派是以青城山为中心的。这座山,历来便为兵区。天 师范长生曾拥立氐羌李雄政权在此建政,唐代据说写下《虬髯客 传》的道士杜光庭也以此地为大本营。宋代以后,青城山属灌县 辖下,灌县主要祭祀的神就是二郎神。二郎神是战神,读过《封 神演义》《西游记》的人都知道他的本领在天兵天将中乃是出类 拔萃的。二郎神之主庙即在灌县灌河口,宋代已香火极盛了。 《朱子语类》里面还曾记载:因祭神时杀牛宰羊太多,当地僧人 建议改用鲜花素果奉祀;后来梦见二郎神显圣,说每天吃这些花 花草草,害得我都没气力,无法降妖伏魔了。于是老百姓赶紧改 回来。直到清末,二郎庙前仍是盛大的牛羊市。这个庙,就在灌 河口,也就是现在的都江堰。

青城武术的源头当然不能远攀范长生、虬髯客或二郎神,那 不过说明了此地有武术的氛围罢了,真正见诸记载的,是明代李 桢的《青城舞剑录》。后来青 城以剑术著称,即与此有关。

但这篇文章也并不能实 看。因明人所作《剪灯新话》 系列,均是仿唐人传奇体,本 篇模仿唐人剑侠小说的痕迹也 非常明显。文中说舞剑的两个 道士,一名文固虚,一名真本 无,这就是寓言,仿唐人《东 阳夜怪录》说有书生成自虚、 元无有之类,是文人狡猿、虚 构的故事与人物。

至于舞剑,“开箱取白丸四,大如鸡卵,乃雌雄剑也。二人 引而申之,飞跃上下。须臾,天地晦冥,风云惨淡,唯于尘埃中 见电光翕款,交绕互缠”,更明显仿自唐人小说《聂隐娘》《兰 陵老人》。其剑非一般之剑,而是炼剑成丸,用时再变长;表演 时则人飞舞上下、剑电光交闪。这是武术以外的本事,古称为道 术,实际上是用药与幻术结合而成,详见我《侠的精神文化史 论》中论唐代剑侠一文。此法流传于道门中,也是后来剑仙小说 之所本,但与武术是无关的。青城山的道人,因这篇记录而得到 鼓舞、暗示、启发,因而后来在剑术上有所成就,是很可能的, 但若说其剑术即源于此便不确。

甘凤池、吕四娘刺杀雍正的故事,其实也一样来自这类剑仙 小说,而且年代在民国以后,自然不能视为信史。清陈世箴《敏 求轩述记》、汤用中《翼驷稗编》、孙兆淋《片玉山房花笺》、许 奉恩《里乘》、采萌子《虫鸣漫录》等书所载甘凤池事,则均言 其为南京人或苏州人,与青城峨眉亦无甚关系。甘凤池曾传一种 少林拳,十分平实,其所传青城或岷山之拳术则未见,剑法就更 不用说了。

武举、武翰林、武榜眼部分,应该是地方志里的记载。不 过,武术制度另详我《武状元》一文。古代武举制度是模仿文科 举而设的,但有武举人、武秀才、武状元而无武翰林,故此类记 载还应再考。

青城武术真正大昌的时代是民国时期。一来有还珠楼主等 小说家揄扬渲染,二来有所谓青城廿四侠之武技事迹流传在社会 上,三又与当时国民政府入川后大量起用青城派人物为其侍卫、 教练、武官有关,故青城武术盛极一时。

一九四九年以后,青城派虽然历经沧桑,但恢复以后仍可说 是传承有绪、脉络井然,还保持着一些门派师弟伦理的古风。传 承情况如下:

目前青城派掌门为刘绥滨。派中有孙门、生门、侠 家诸分支。孙门源出福建南少林,受佛家思想影响较 大。侠家又属绿林武功。故武术的青城派并不等于道 教的青城派。

从目前的挖掘整理看,清末民初传说的青城二十四侠 中,青城山道士仅占四人(张至清、陈琳、张永平、李杰)。

王裕康的孙门与四川郸县的孙门同源异流。最早均由南 少林传出,属佛家传承武术。但受青城山道教文化的影响, 变成一种不尚功力、追求巧打的武功,与郸县仍保留的南少 林风格完全不一致。

灌县周烈光传下青城洪拳,最早与北少林传人李泰山 有关。但李泰山后到青城山入了全真教,所以他的洪拳也 被青城山道教文化同化。

开县陈生一传承的青城六合内功,是由青城山冷道人

(又称洪道人)所传。

余国雄是由青城山陈琳 道长所传。

广东青城心意拳黄国楠 是由青城山抱一道人所传。

王庆余是李杰道长所传。

绿林派代表人物路军建 认为,绿林派是青城派的一 支,但与佛道两家无关。

雅安西派南宫,是清代 李道生于青城山道家学后传 于雅州。

青城本以剑术见长,又以道教为主。但依上文所述,可见现 在拳多于剑,而亦不限于道教;南少林北少林的传承也很重要, 绿林派则自成脉络。道教的影响主要在修练功法上,也就是内功 的部分,如筋经内丹功、玄门太极、混元气功、六合功之类。整 体武功状况大抵如下:

青城武功,今传健身十八法(非张广德之健身十八 法)、玄门太极长生功、盘功、太子劲、混元气功(非王安 平所传混元气功)、铁汉碑、筋经内丹功、六合内功、七盘 功、健身延寿功;麻圈、枕头包、三角包、吊包、手包、砂 桶、五轮桩、草龙桩、梅花桩、单鞭劲、天地滑子、石牛、 石袋、沙筒、太极球、九宫桩;铁砂掌、朱砂掌(非世传 两类掌法)、毒药掌、毒砂掌、劈空拳。

拳术有龙、虎、豹、蛇、鹤五拳(非象形拳,也非少 林五拳)、火龙滚、梅花拳、七星拳、天罡拳、洪拳(非广 东洪拳)、二路洪拳、绿林小手、绿林豹拳、太子游四门。 稀有拳术:猴拳、蛇拳、青龙拳、醉八仙、二十八宿、小 神拳、太极拳、绵掌(非成都体院所传绵掌)、八卦掌(非 目前流行的八卦掌)、六通拳。

器械:八母枪、紫虹剑、龙虎剑、梅花点石枪、白虎 鞭、黑虎鞭、追风匕首、鸾凤剑、七星剑、八仙剑、飞剑、 十三剑、二十四剑、一百零八串剑、阴把八方剑、无极剑。 稀有器械:双卡、凤凰轮、雌雄剑、背箭、足箭、伞、筷 子、铁针、拂尘。

技击:太极散手、缠手、太极翻花拳、十二时辰点穴 术、十二残手、十二死手、串子十八手、三十六路大擒拿、 三十六绝手、六大点穴术、空手入白刃。

麻圈、吊包、沙筒、石袋等,是一般练拳的人常用的辅助练 功器材,其实不能因此便说它们是一种功法。桩法也一样。

毒砂掌、毒药掌,现存有拳谱与药方,但据我所知,该派并 没人练,这个时代好像也不准许练这类武术。劈空拳则传说欢喜 道人李杰可以遥击大树,令其枝干断裂,目前也无人能练到这个 地步。刘绥滨可击灭一米五以外的蜡烛,且可以从后面的蜡烛打 灭起,或间隔地打灭,成为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其他人好像 也很少练这门功夫。

其他拳套,除刘绥滨介绍的这些外,我知道似乎还有四马投 唐拳、炮捶架等。其纪念玄坛黑虎元帅赵公明的黑虎拳好像也不 是此处介绍的龙虎豹鹤五拳。另外,源出青城生门的六通拳也称 为鹤拳,多暗腿、短手、局部发力。太极拳则与南北各路太极都 不相同,速度略快,有技击功能及发劲动作,此拳绥滨说是“隐 踪数百年后重视人间”,但我推测是清末道人陈琳所创,三传至 刘绥滨。有三十六式。绥滨另简化为一种十八式的,以便流传。 目前他外出演示,多只打这十八式。另该派老宿龚海清还会一种 巴巴拳,现在好似也未广传出来。

器械、背弩、足箭,现在也不实用,我没看见谁在练。筷 子、拂尘、铁针亦罕见。武松刀,未列入,今似亦仅金跃山等老 宿会使。此外,绿林派的六合双刀,似应补入。白虎鞭则是青城 三元门的技法,又称鞭杆,其实就是短棍,以打击肘、腕、膝、 踝关节为特点,为青城派较具特色的兵器。

青城派内部分支很多,拳种及兵刃也很多元,但既合称为一 派,其中当然有其一贯性或共同性。这种共同性,刘绥滨概括为 以下几种风格特点:


  1. 融武、易、医、丹、气于一体,汇道、佛、侠家精华。


  2. 以柔克刚、以小打大、以短制长、以慢制快、以老打
    少。宋德照七十余岁尚把一大力如牛的铁匠发出丈外,龚海 清八十一岁尚与中年壮汉搏击,应付自如。


  3. 练内功得气快,气感强。


  4. 功夫上身,不易退功。陈用和因牢狱之灾,遭受多种 伤害,年近八旬时,已耳聋足跛,但仍能表演铁指钳刀,腹 部抗打等功夫。


  5. 擅长贴身短打、小手连环、擒拿封逼、挨肩挤靠; 寸劲、短劲、长劲、弹抖劲和缠劲混发,路线多变。


  6. 擅长养生,习者多长寿。近代道士李杰一百零八岁、 包至清一百零七岁、李成功一百一十五岁。余国雄九十二岁。 目前青城道士蒋信平_百零三岁仍行拳舞剑,治病救人。


  7. 擅长在高低不平及狭窄地带作战,对身体的平衡性 要求很高。碧云居士黄云锦七十多岁时尚能在一张八仙桌 上打完绿林小手十八式而不翻。



练青城功夫是否真能 迅速得气或长寿,我不敢 说,但技击上擅长短打,多 小手、多暗腿、少明腿,而 且少直来直往的打法,确为 该派之特色。短距离发劲, 以巧胜人。因此表演性不 高,注重实战。散手、擒拿 之法中有号称残手、绝手、 死手者,即表示它以致敌残 死为宗旨。是否真能达到这 种效果,须看练拳的人功力 如何,可是如此设想,便可 见这派武术之重点所在。

不过,这样的传统武术并不适合现代社会。现代社会中,武 术主要服务于三种功能,一是竞赛,二是表演,三是养生。为了 竞赛,青城派已有了不少改变。例如青城太极本来并无推手,可 是目前太极竞赛都是要比推手的,青城也就只好练推手,去各种 比赛中得奖牌。

为了表演,青城派现在也要大演二指禅、钢枪刺喉、顶 汽车、大木桩顶心窝、木条击腹、单掌开砖、胫断木板、负 重上刀山、汽车压足、飞针破玻璃等所谓硬气功了。青城本 以内家功法及巧打功夫为主,但此类功夫不适合表演,故只 能如此变通。

养生方面,目前也是青城推广之重点。因为练拳以为搏击 之用,如今毕竟用途有限,去比赛、去表演也不是人人均做得来 的。既如此,那就只好练拳养生啦!刘绥滨介绍青城派风格时特 别着重讲其养生功能,我想原因即在于此吧!

岐崛派与昆仑派的武学

近几年,我每月都去珠海联合国际学院上课。这个学校是香 港浸会大学办的。浸会近年拟进入中国本土办学,可是依目前法 规,大陆并不同意外地学校到境内来设校,因此若想办学,只能 采取合作之法。现在这个学校就是以北京师范大学和香港浸会大 学合办的名义设立的,故名联合国际学院。

如此办学,自为创举,整个学校事实上也具有开创新典范的 意义。例如采全英语教学、招收国际学生、聘请大量外籍教师、 与外国联合设立课程、引进香港的学校管理模式等,都令这个学 校充满了国际性,与内陆一般大学迥然不同。但该校真正不同于 内陆大学的,其实不是它的国际化。恰好相反,是它由中国书院 传统中提炼出来,参考外国博雅教育而发展的全人教育体系。

这个体系十分复杂,我不能在此详加介绍,只谈与武术有关 的一部分。

一般大学都有体育课,但该校认为体育并不只是跑跑跳跳、 活动肢体,每一种体育形式,其实都与其文化有关。因此该校设 计了由高尔夫球去体会欧美绅士如何养成;也设计了射箭课,聘 请日本弓道师范来教授。开课前举行仪式,日本使馆派员来贺, 日本师范着战裙,携其巨弓草靶而至。做了表演以后,还有两

名吹尺八古箫的艺者登坛奏乐。又有八名和服盛装女子,持日本 筝,弹唱并舞扇。师生看得目瞪口呆。这就是透过一门体育项目 来认识文化。

中国部分,该校也请得佛山黄飞鸿第四代弟子携二条龙、八 尾狮来,教学生舞龙舞狮。开课前也有仪式,由我主持,持笔蘸 了朱砂,为龙和狮开光点睛。司礼者高声念赞,一点额头如何如 何、二点眼目如何如何,一直点到龙身龙尾,然后敲起鼓来,龙 喋狮跃一番。

我以为体育课如此改造甚好,乃又向郭少棠校长建议开个武 术文化的课。每次邀一门派掌门人或主要代表人物来,先介绍该 门派之渊源历史、武术功法特点,再做演示,并答复师生提问。

郭校长本身即为香港咏春拳高手,且习太极多年,深具心 得;该校全人教育中心主任郭海鹏则家居洛阳,素往少林参访, 故一拍即合,都觉得是好主意。乃委我规划,自二。。七年春 天起,陆续邀请了青城派掌门刘绥滨、少林派武僧团总教练释 德扬、峨眉派代表人吴信良、 蛇桐派太极门掌门白义海、 昆仑派掌门周金生、精武会 代表王洪海、武当派掌门游 玄德、形意八卦传人牟波、 苣家拳掌门刘义明诸先生到 珠海来主讲,由我主持。

各派武术,在武校或体育 学院演练,并不是什么稀奇的 事,各大学武术社团也常会办 些讲座,邀武林名宿去讲说。 但在一般综合大学中,用一门 课来介绍武术,恐怕是不经常

见的。在武术社团或体育院校讲武术,那就只是谈技术,我设计 这课却是要透过武术门派来认识中国文化的。

诸掌门亦都很捧场,千里“飞的”而至,相与讲论于海滨, 演其秘技,述其旨要。学生受益若干,我不晓得,起码我自己是 觉得挺好玩的。

诸先生讲课均有讲义。全文将来学校当会与其录像资料一并 处理,我这里只选一部分来谈谈。因蛇桐、昆仑两派,外界较不 知名,故谨以此两派为先,其余各派,且俟诸异日。

一、岐崛派

据白义海兄说,蛇崛武术起源甚早,《尔雅》中已云“蛇帽 人武”,汉代飞将军李广,宋代抗金名将吴磷吴阶、抗西夏高僧 法淳,都是瞻崛地区的武术家。而峻III同派则是唐代道人飞虹子所 创,历代掌派人分别是:

第一代飞虹子(唐末甘肃人)

第二代飞绥子(宋朝甘肃人)

第三代云离子(元朝甘肃人)

第四代飞云子(黄衫客,明朝甘肃人)

第五代眉姑(女,清朝四川人)

第六代飞尘子(曲一洪,清朝四川人)

第七代陆尘子(清朝湖南人)

第八代袁一飞(清朝广东人)

第九代胡飞子(胡惠民,民国广东人)

第十代燕飞霞(王进,中国吉林人)

蛇崛派,我知道还有甘肃酒泉一家天戈武术展公司在推动。 谓其艺亦出于飞虹子。但说飞虹子为晚清五剑侠之一,主持人郭 文平道长,则为该派第四十八代传人,传缩骨功、三皇服气功、 玉环心诀、蛇III同十八手、斩手密谱等。但我对这个谱系及功法有 点疑惑,故现今讲的不是这个系统,只就白义海所说考之。

这个谱系自然也不尽可靠,因为每一代差距年数太大,恐颇 有遗漏或多依托。不过这也都已无可考证。蛇桐派在武侠小说中 虽然名声显赫(金庸之外,司马翎叙述最多),但在武术界并不 知名,相关记载又少,现在能知道的材料,大抵均由燕飞霞处传 下。燕飞霞以教拳为业,萍踪浪迹于大江南北,可是并没什么他 与其他武林人士交往的记录,生平资料也很罕见,因此这仅能视 为该门派相承之传说。

燕飞霞即白义海师傅。在教白氏之前,曾授艺日本留华习拳 之女子花舞影。后来两人结檎,蛇桐派遂东传于日本。燕飞霞逝 世后,花舞影继任为第十一代掌教,在日本东京、大阪、神户、 名古屋、北海道等处都有其武馆。蛇崛派未宏阐于本土,反而开 花散叶于彼邦,说起来也是令人感慨的事。

蛇崛派在国内的传播较分散,甘肃平凉蛭桐山有释妙林、王 镖、尹腾剑等,广东有张勇、白义海等传此技艺。但这派武术, 体系还不小,据云内分八门: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

神拳门、花架门、奇兵门、玄空门。每门各有十五六套拳法,故 合计有百余种之多。

飞龙门是蛭崛派武术的初级。包括飞龙拳、飞龙掌、飞龙 刀、飞龙枪、飞龙剑、飞龙棍、飞龙铲、飞龙双钩、飞龙双鞭 等。在此基础上,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都将拳、掌、 刀、枪、剑、棍、铲、双钩、双鞭等功夫逐一提高变化,加强了 难度和抗击性。

如追魂门攻击的招式多变,招招紧逼,各路名称即是把飞龙 门中的“飞龙”变成“追魂”,如追魂棍、追魂双钩、追魂双铲、 追魂双鞭等。

夺命门是在追魂门的基础上又上了一层,其特点是猛烈,不 留活路,有夺命拳、夺命掌、夺命剑、夺命棍等十几个套路。

醉门是在夺命门的基础上更上一层,主要是强调动作中的 跃、翻、仆、腾、跌等功夫。醉门又分文武两类,称“文八仙” 和“武八仙”。文八仙重醉态的表现,锻炼人在失重情况下的平 衡能力。武八仙着重跃、跌、仆、腾、跳等动体,锻炼意、气、 神所蕴含的爆发力。醉门中的套器因此多出十几个,如文醉拳、 武醉拳、文醉剑、武醉剑等,都是文武各一套,拳、掌、刀、 枪、剑、棍、钩、铲、鞭齐备。

神拳门(即太极门)是蛇桐派武术中攻击性最高的武功。所 谓神拳,即“花拳绣腿”——不是通常所指表演中的那种“花拳 绣腿”,而是指拳打不实、用意不用力,如游龙一般,神出鬼没, 招式诡秘,以内气伤敌内脏,各种兵器亦以气伤敌,是蛇111同派 拳术中登峰造极的功夫。此门中同样有拳、掌、推手、刀、枪、 剑、棍等十几种套路。

花架门是在神拳门的基础上结合敦煌壁画上的飞天造型而创 立的。造型优美,攻击巧妙,适合女性习练。此门有出水芙蓉、 香飘宇庭、笑傲乾坤风流扇、桃花扇、花架拳、花架枪、花架剑 等十几种套器(现较为流行的木兰拳、木兰扇、木兰剑即根据花 架门拳法改编而来)。

奇兵门是蛇崛派武术中最具特色的一门。其特点在于所用兵 器短小及排兵布阵的阵法。其中兵器有风火五行轮、风火扇、挎 虎篮、飞爪、拂尘、九齿铁耙、连枷、铁琵琶、分水峨眉刺、判 官笔、翻天印、太统法铃等。阵法有太极阵、七星回天阵、八卦 阵、十面埋伏阵、十二生肖阵、二十四天魔阵、二十八宿造天 阵、三十六游龙阵、四十八降妖阵、六十四卦齐天阵、八十一通 天奇门遁甲阵等。

玄空门是瞻崛派秘传之宝,多为历代掌派人独修之法。有燕 式古太极八式、无相神功、达摩神功,以此修炼内功,并有以针 灸、中药、易经、气功结合而成的疗病方法《易通疗法》,是蛇 桐山镇山之宝。其中针灸取用“灵龟八法” “子午流注”之时辰、 穴位、脉络,借以《易经》之卦相推断,合气功引导助力,再用 中草药服用,达到疗病之效。

以上是根据白义海的描述。他这派的传承较特别,掌门称为 掌派人,底下门人各有掌门。白义海即太极门之掌门。奇兵阵法 与玄宗门中之针药医术、燕式古太极、无相神功等,既然是比太 极门更高深的武功,我不知他是否擅长;但我看过燕飞霞演练以

上各门武术的录像带, 确实是一代宗师,功力 非凡,很能表现出上述 各门不同武技之特点。 奇门兵器,目前各派也 较少人练了。

综合起来看,白义 海说:“蛇崛武术以柔 美为主,身、步、手法

多以弧线、曲线形成,取太极阴阳鱼应对哲学思想,在运动中攻 防。攻击时动中有静,静极生动、刚柔相济。所用兵器短、小、 轻、柔、奇为特色,如扇、拂尘、剑、五行轮、鞭杆等。即便以 刚烈显赫的神拳门中的醉八仙,在进击中也以巧击眼、颈等软弱 部位及穴位。”

曲线弧线进手,表演时会有舞蹈的效果,颇具美感,搏击 时则显得法秘奇幻,我觉得这正是该派的特色。而由其八门分立 的武学架构来看,又显然是一个道术结合的体系,由搏击进而 修道。神拳门以上,均显道气,至玄空门,就无我无相,空意空 识,呼应蛭崛的古字“空同”的含义。古代黄帝问道于空同,只 是个传说,瞻桐派武术看来却是想技进于道,由此求道了。白义 海本人原习跆拳,早有六段身手,但敛华求朴,用心于太极,舍 外勇而求内壮,殆亦取途于此乎!

二、昆仑派

现在人一谈到蛇崛派,就想到“七伤拳”。这是因金庸小说 《倚天屠龙记》讲金毛狮王谢逊去偷学峻崛五老的七伤拳之故。

其实七伤拳不仅徒凭想象,不符历史,亦不符蛭崛修道人之所 为。欲伤人而先自伤,岂不类似《葵花宝典》所谓“欲练神功, 引刀自宫”?可见文人创造,故弄狡段,刻意出奇,本无当于武 术之理也。

这不是反对创造,而是说创造须有个合理的理路。

相较于蛇崛派,昆仑派虽也溯源于上古,但我觉得它基本上 是新创的。不过它的创造有一套符合武学原理的思路,所以也很 值得介绍。

昆仑派,我见过的有一种昆仑太极拳,段智明先生传授。据 说是最早由新疆堤克鲁·呼图克图红教大活佛传到上海,再传到 四川。共三路,我所见是第二路。又称僧式太极,虽然它也说此 拳为张三丰所创。

这一系拳法目前并不在青海流传,因此我现在要说的不是这 一系,而是在青海的昆仑派。

昆仑派现今掌门周金生先生,本籍山东曲阜,一九七八年 才到青海工作。据他在青海的调查,发现青海的武术流派大抵为 少林拳及其支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因大批“支持西部建 设”的人到青海来,从而带来了各自的武术,十分驳杂,反而历 史上相传曾有的昆仑派并不见踪影。

而周先生认为老子西行出关,有传说曾到了昆仑山,在昆仑 悟道;现今武当太极拳,依武当山丹派十二代掌门马杰的考证, 又谓为源于老子所传的太极功法。因此他根据自己对太极的体 会,结合八卦的原理,依托昆仑传说,于八十年代中创立青海昆 仑武术馆,张起昆仑派的大旗。

这些考证、传说、依托,当然都是靠不住的。老子五千言, 根本不曾谈过“太极”二字,讲太极生两仪的是《易经》。太极 图则始见于宋代。故说老子创太极功法,乃无稽之谈;在昆仑山 玉虚宫修道,创此功法,就是更没影儿的事。道教之有宫观,事 在南北朝后期,老子连是否去过青海都不晓得,又怎么讲他在昆 仑山修炼呢?至于太极拳与张三丰、武当派之牵扯,我别有文章 考证,就不再说了。武当武术要开宗立派,不能不如此说,我也 能理解;但如此“考证”,在史学上是做不得数的,用来作为支 撑立派之据,自然也没什么效力。

不过,武学上的流派渊源或理论依据,有时“效力”并不同于 史实。如少林五祖故事,也是假的。南少林到现在还找不着,几个 地方纷纷自称就是南少林,而其实每一个都不是。既无南少林,当 然也就不会有洪熙官方世玉等等。可是没有洪熙官,怎么又有洪拳 呢?其实洪拳不只南派有之,北方嵩山少林如今的母拳之一也是洪 拳,可见洪熙官是假,洪拳却是真。洪熙官故事,可能是“洪门” 造出来的,也可能是由洪拳上推想出来的,正如从太极拳上推想出 一个创拳的老子或张三丰那样。这在武术史上非但不是特例,抑且 可说是常态。古代说仓颉造字、伶伦造律、伏羲造渔罟、黄帝造车, 也都是如此,本不能从“史实“的角度去衡量。

再说,一种拳是否有效,评判的标准亦不见得在于它是否授 受有绪、确有来历,而在于它好不好。好不好指什么呢?指它架 构合理,且有具体搏击效果。这才是它有无效力最主要的判准。

周先生所传承的太极拳,号称是王宗岳太极,另外他还学过 尹氏八卦拳,因此他所创的昆仑派武术,主要即是结合这两个系 统所得,号昆仑太极拳和乾坤掌。

我看他的太极拳,最大的特点是步子收缩极小,擦地而行, 不用弓步、马步、仆步等动作。理论是武术讲究速度,弓马以及 仆步,跨步既大,变势出力都慢。依此原理,他认为可把功法功 架分成三种结构、三种速度,或三级。他说:

浏览230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