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文豪阿尔方斯·都德有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被作为爱国主义的范文收进了初中语文课本,几代人受他的熏陶,这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事情了。然而,少有人知道,都德还写过一部出色的戏剧《阿莱城姑娘》。这部戏剧最初以故事的形式被收录在《磨坊书简》中,后来,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都德创作了一部三幕悲剧《阿莱城姑娘》,于1872年10月1日在巴黎首演,乔治·比才应约为这部戏剧编曲。《阿莱城姑娘》讲述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位年轻人由于迷恋阿莱城姑娘不能自拔而自杀的爱情悲剧。在戏剧中引起年轻人思想冲突的阿莱城姑娘是一个放荡不羁的女人,这样的思想意识有悖于当时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遭到了评论界的猛烈抨击。之后,编导也没有再去修改这部戏剧,任其束之高阁。 作为一个副产品,这部首演以失败告终的戏剧却催生了一部经久不衰的音乐作品。比才原本为这部戏剧编写了27段音乐。虽然戏剧在首演时以失败告终,但戏剧的音乐优美动听,人们对它们还是怀有好感的。于是,作曲家从这27段音乐中挑选出其中的4段,改编成管弦乐,起名叫《阿莱城姑娘组曲》。改编后的音乐受到大家的好评。 《阿莱城姑娘组曲》共4首乐曲,它们分别是《前奏曲,Prelude》、《小步舞曲,Minuetto》、《慢板,Adagietto》和《钟声,Carillon》。许多年之后,《阿莱城姑娘》的两位作者相继辞世。不久,戏剧在巴黎重新上演,演出盛况空前,大获成功,那一年是1885年。从此之后,《阿莱城姑娘》成为法国戏剧舞台上的重要剧目。 比才去世之后,他的朋友埃涅斯特·吉罗从《阿莱城姑娘》的戏剧配乐中再挑选出三段乐曲,并且在比才的另一部歌剧《珀斯美女》中挑选出一段乐曲《小步舞曲》,把4首乐曲组合成一套新的组曲。这组新的乐曲包括《田园曲,Pastorale》、《间奏曲,Intermezzo》、《小步舞曲,Menuet》以及《法兰多拉舞曲,Farandole》。由于有了两组乐曲,为了把它们区分开,就把原先由比才自己挑选出的那套组曲称作《阿莱城姑娘第一组曲》,而由吉罗挑选出的那套组曲称作《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乔治·比才是一位使法国音乐从浅薄与浮华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多取材于社会的底层,采用现实的手法描写场景,体现出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作品的风格秉承法国音乐特有的华丽纤细的传统,展现出浓重的民族特色。
阿莱城,现在大多翻译成阿尔勒,位于罗纳河下游的三角洲,是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历史名城。这座城市曾经是西罗马帝国的重镇,公元一世纪建造的罗马竞技场至今保存完好,一直用于斗牛和演出。阿莱城阳光明媚、气候温暖,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都德就出生在阿莱城附近。近百年后的1973年,被誉为世界三大芭蕾编导之一的芭蕾编舞大师罗兰·佩蒂,在比才的音乐和都德的故事的基础上,将《阿莱城姑娘》改编成芭蕾舞剧。改编后的《阿莱城姑娘》对原先的故事做了极大的简化,将剧中其余的人物全部略去,只提炼出故事的主要人物:一对年轻的新人,并将事件发生的时间段浓缩到婚礼前后一段很短的时间段。舞剧集中表现了男主人公在新婚期间依旧心心念念记挂着那个虚无缥缈的阿莱城姑娘,意识总是在家乡与远方、现实和梦想之间徘徊的焦躁情绪,以及最终因无法忍受对阿莱城姑娘这段无望的狂热的恋情的煎熬而选择逃离现实的决断,借此隐喻“爱情永远超脱现实,梦想总在心中浮现”这条永恒的金律。剧中演员的舞步轻快、明亮,舞蹈动作激情澎湃,极具欧洲戏剧特有的浪漫主义情调。 令人遗憾的是,在腾讯视频中找不到完整的演出视频,公众号又无法嵌入外部链接。无奈之下,只好在这里贴上一个演出视频链接的文本: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710902/这是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的演出实况。把这个链接复制下来,在浏览器中打开,就可以观赏演出视频了。如果你无法打开上面的视频链接,也可以点击下面的视频画面,观赏演出的片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