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归有光评传·年谱》读书笔记

 永嘉陌上尘 2022-07-14 发布于浙江
沈新林老师《归有光评传·年谱》,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第43——44页,归有光妹夫马用拯常常与归有光讨论《史记》。见《震川先生集》卷十五《花史馆记》

第48页,归有光父亲归正好友吴纯甫称归有光“是司马子长、班孟坚一流的文人啊”,见《吴纯甫行状》。

第52页,“尤其喜欢读司马迁的《史记》。后遂与《史记》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54页,“《史记》《论语》等书,他最为爱读,精警之句则反复吟诵,倒背如流”

第64页,“昔太史公自以身不得志,于古豪人、侠士,周人之急,解人之难……”(《震川先生集》卷二《夏怀竹字说序》)

第79页,“归有光熟读《史记》,一心以两汉循吏为榜样,只知为民除害,不怕得罪上司和豪门。”

第89页,王锡爵为归有光所作墓志铭中有云:“先生于书无所不通,然其大旨,……而好《太史公书》”

第91——92页,《明史·归有光传》称归有光“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

第95页,“他先后通读了《禹贡》《夏书》《史记·河渠书》……还查阅了《昆山志》《史记正义》”

第99页,“作为唐宋派的领袖,他的文学主张是恢复《史记》及唐宋古文的传统。”

第100页,王世贞《归太朴赞》中“先生于古文词,虽出自《史》《汉》,而大较折衷于昌黎、庐陵,当其所得,意沛如也。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超然当名家矣”(见《震川先生集》附录)

第119页,“真实,是文章美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继承了《史记》传统,'自以为得龙门家法’。”(《与王子敬》,见《震川先生集》别集卷之七)
归有光“家龙门而户昌黎”(钱谦益《新刊震川先生集序》)

第120页,他认为写文章绝不能东施效颦,而要懂得为文之道,“夫知《史记》之所以为《史记》,则能《史记》矣。”他自称:“然不喜为今世之文。性独好《史记》,勉而为文,不《史记》若也”。他写文章总是独出机杼,努力创新。他写的人物传记一般不直录人物的生平里居及其事迹,而总是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不枝不蔓,集中笔墨写两三件事,表现主题以及自己的感情流向。(归有光《五岳山人前集序》)

第121页,《史记》、唐宋八大家之文无不以自然取胜。

第122页,有光“为文,原本《六经》,而好《太史公书》,能得其风神脉理。”(钱谦益《震川先生小传》)

第126页,“……参之太史以著其洁”(钱谦益《新刊震川先生集序》)

第127页,……对于《周易》《尚书》《史记》等儒家经典、史书及诸子百家有极深的造诣。……遗憾的是……《读史记纂言》……等大多亡佚。

第133页,“对于《史记》《宋史》专门下过功夫,深得司马迁的风神脉理”……“写了大量的阅读《史记》《宋书》的读书笔记”……今天有目可考的有《易经渊旨》……《读史记纂言》

第139页,有光在《重交一首赠汝南太守徐君》一文中引客人语信陵君言:“物有不可忘,有不可不忘。人有德于公子……”

第152页,作者用《史记》笔法,不事铺陈,往往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出较为突出的事迹或鲜明的个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与沈老师合影,2015年6月21日

第154页,是值得肯定的。
当然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有光散文的题材还不太宽阔。历代评论家都肯定其散文得力于《史记》和唐宋八大家,“家龙门而户昌黎”,他自己也称:“性独好《史记》,勉而为文,不《史记》若也”,“自以为得龙门家法”,这是不错的。但归有光也有自知之明,他也明白自己的弱点:“平生足迹不及天下,又不得当世奇功伟烈之书”,这在定程度上限制了他散文创作的成就。他主要生活在昆山、安亭,足迹多在吴越一带,交游不多,见闻亦不广。如果他能象司马迁那样遍访天下名山大川,得窥中秘藏书,那么他的散文创作肯定要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诚如清代桐城派姚门四弟子之一的曾国藩说:“藉熙甫早置身高明之地,闻见广而情志阔,得师友以辅翼,所诣固不竟此哉!”

第156页,《花史馆记》以“花史”二字为文章主脑,先赞扬书房主人马子问嗜好《史记》,日讽诵《史记》于书室的苦读精神。次论花与史的联系“在于天地运转,古今代谢之中”,最后点明“观世如史,观史如花”的题旨,有卒章显志之妙。

第157页,我们只要注意拈出这些文字,那么全文的内容便了然于胸矣。这一手法明显得益于《史记》。
立法简严,线索分明。大凡记叙文都有一条行文的线索,即作者安排材料时考虑先后次序的依据。如果没有线索,文章必然散乱无序,不伦不类。归有光的散文以《史记》和唐宋八大家为楷模,十分重视记叙的线索。最简单的线索是以时间为顺序,一般文章多不用。但有些时间跨度较大的文章为了行文方便,利于读者掌握,还是按照时间顺序去记叙,即便是(史记》中的大部分人物传记都是如此。比如享誉后世的《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淮阴侯列传》等均以时间为序来组织材料。有光散文中一些以记叙为主而篇幅较长的文章也是如此,如《昆山县倭寇始末书》,记叙了昆山军民抗倭守城的斗争,从四月初七至五月二十五日,历时四十五天,作品依次记叙了四月初七日、十三日、十六日、十七日、十八日、十九日、二十四日、五月初七日、初十日、十一日、十五日发生的重大事件,有条不紊。再如《乙未会试杂记》、《王戌纪行》、《游海题名记》等也是以时间为序进行记叙的。

第172页,“气韵盖得之子长,故能取法于欧、曾而稍更其面貌耳”(方苞《书归震川文集后》)

第173页,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既高度评价其内容,又概括了语言特色。韩愈则谓《史记》语言“雄深雅健"(转引自刘熙载《艺概·文概》),柳宗元欣赏《史记》“峻洁”(《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主要指语言的气势和精练。归有光以《史记》为宗,为文效法韩、柳,故十分重视语言的推敲揣摩,又受其文学观的影响以及其它因素的制约,形成了独有的语言风格。

第175页,《史记》以行文简约,一字不易 著称,有光精通《史记》,深得太史公风神脉理。他写散文,得其神韵,语言酷肖《史记》。在《请敕命事略》中,写其先祖:“日闭门读书,每自喜,以为有所得。性坦率,未尝与人有争。与里中结社,有香山洛社之风。”这样的文字放在《史记》中,可以乱真。其表现力自不待言,称其以一当十,其谁曰不然?在《栎全轩记》中,“君为人坦夷,任性自适,不为周防于人。意之所至,人或不谓为然,君亦不以屑意。以故人无贵贱,皆乐与之处。然亦用是不谐于世”,从遣词造句到行文,无不似司马迁,宜其受到以少胜多的称誉。

第188页,其三,仿效《史记》,着力写人。

第189页,《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传体通史,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叙写历史,是太史公的创造。归有光对《史记》情有独钟,深得其精髓。利用序、铭等应酬文字刻画人物形象便是其突出的表现。他的应酬之作中描绘了一批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生活风貌。
序、铭等应酬文字,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篇幅可长可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手法上可以灵活运用,可记叙、可抒情,也可以议论;或者以一种手法为主,兼及其他手法。归有光准确地把握了这一特点,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一文体来实现自己的写作目的,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叙事写人,多仿效《史记》,或突出主要经历,或选取典型事例,或截取横断面,或抓住细节,集中笔墨,要言不烦,用笔不多,便勾勒出人物形象。一篇文字,便是一篇人物传记。

第211——220页,归有光与《史记》

第243——246页,归有光对桐城派的影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