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评本《三国演义》中的华佗形象及其叙事功能

 永嘉陌上尘 2022-07-14 发布于浙江

摘要:华佗是《三国演义》中所塑造的一个医者形象,小说集中展现了华佗仙风道骨的外貌、技艺精湛的医术和刚正不阿的人格。这一华佗形象与《三国志》等史籍中记录的多有不同,体现了小说书写中的别具匠心,即借华佗言行衬托孙策、关羽、曹操等人的性格,亦是小说“拥刘贬曹”思想倾向的一大折射。同时,华佗也是出没于三国集团的人物,承担着调节小说叙事的功能。

关键词:《三国演义》;华佗形象;叙事功能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生。其在外科手术、方药、养生等领域多有建树,发明了麻沸散,创立了五禽戏,享有“神医华佗”之美誉。《三国演义》作为杰出的历史演义小说,集中展现东汉末至西晋初这段波澜起伏的历史,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诸如政治、军事、外交等重大事件。作为神医的华佗,在医治军士过程中,得以参与其间,成为不可忽视的人物。然而,小说中的华佗书写又不同于《三国志》等史籍中的记录,而是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对史籍进行了别具匠心的改造。

美国著名的后经典叙事学家詹姆斯·费伦指出:“小说人物包含有三个因素,第一,模仿的人物,即作为人的人物;第二,主题的人物,即作为观念的人物;第三,综合的人物,即作为艺术建构的人物。”[1]4可见,小说中的人物,除却具备行动的功能外,同时还兼有表达主题和建构作品整体性的作用。巧合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华佗正好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人物的三重特性。因此,笔者将结合具体文本,对华佗这一形象及其所承担的叙事功能加以剖析。

一、《三国演义》中的华佗形象

华佗首次出现在小说中的第15回,此后第22(22回虽然没有关于华佗的直接记述,但此回提到了曹操的头风,毛宗岗认为此处已为华佗医治曹操埋下了伏笔。其评语为:“头风”二字,近为吉平事作引,远为华佗事伏线。、29、75、78回中也有相关的记录,尤其是第78回更是以“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作为标题。小说对华佗的着墨虽然无多,但作者却以高超的笔法将华佗的鲜明形象给描摹了出来。

(一)仙风道骨的外貌

华佗的形象,最早出现在陈寿《三国志·魏志·方技传》中。在这篇传记中,陈寿论述的重点在华佗的生平事迹上,对其外貌则没有细致的描述,不过说起华佗“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2]799。此处我们可以得知,华佗因为通晓养性之术的缘故,年近百岁但相貌却似壮年之人。《三国演义》第15回中,因虞翻的举荐,华佗来到孙策处为周泰医治金疮。通过孙策的眼睛,我们目睹了华佗的风姿——“童颜鹤发,飘然有出世之姿”[3]134。童颜鹤发,可见是对《三国志》中“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的进一步阐发。《三国志》不过说年近百岁的华佗有着壮年人的容貌,小说则将其更年轻化,让华佗拥有儿童般的姣好面貌。“飘然有出世之姿”,则是《三国演义》中的新创,突出了华佗仙风道骨不同于流俗的特质。

第75回中,华佗只身前往关羽军营,为关羽医治箭疮。小校将华佗引到关平的面前,关平但见华佗“方巾阔服,臂挽青囊”[3]617。方巾固然是“明代书生日常戴的帽子”[4]383,此或是作者根据华佗曾“游学徐土,兼通数经”[2]799的游学经历所致。但却穿着宽松的服饰,有种飘然仙风之姿。第78回,华佗临死之际曾言及“我今将死,恨有《青囊书》未传于世”[3] 642—643。《青囊书》是华佗生前所著的医学著作,可惜这一医书却未能流传于世。为了展现华佗与之的关联,小说特意安排了华佗素日“臂挽青囊”的装束,我们可见其医生的职业特征。

(二)技艺精湛的医术

作为杰出的医生,华佗有着精湛的技术。《三国志》中先后举出15个具体实例,来说明华佗的精湛医术。《三国演义》第78回,华歆在向曹操举荐华佗时,也举出4个例子加以说明,其中陈登等人的故事就是直接从《三国志》中照搬而来。

除了援引《三国志》的成例外,《三国演义》也新创一些事件来刻画华佗的高超技艺。第15回,孙策帐下董袭就曾言其“曾与海寇相持,身遭数枪,得会稽一个贤郡吏虞翻荐一医者,半月而愈”[3]134。其所说的医者,就是华佗。举荐人虞翻更是直接称赞华佗“真当世之神医也”。当华佗看视周泰的金疮后,认为“此易事耳”。在华佗的医治下,周泰的金疮只用了一月时间便得以康复。

刮骨疗毒的故事,是《三国演义》中的精彩章节,也是华佗高明医术的最佳实例。检索《三国志·华佗传》,文中并没有交代华佗曾为关羽治病的经历。《三国志·关羽传》中倒有与此相关的一段描述,其文为: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饮酒,言笑自若。[2]941

这段文字虽然交代了关羽曾为流矢所中、刮骨去毒的经历,但其中的医者并没有说是神医华佗。而且书写的重点在于塑造关羽的英勇,对于医者的技艺则没有详细的描述。《三国演义》将华佗作为此项手术的施行者,医治关羽的经历无疑提高了华佗的声望。毛宗岗在第75回回前批语中,称赞“关公刮骨疗毒,是烈汉遇良医”[5]971

华佗在手术施行前,先讲病源(毛宗岗批语),即“此乃弩箭所伤,其中有乌头之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无用矣”[3]617。进行期间,频频顾及关羽的感受,如“某自有治法。——但恐君侯惧耳”“某便下手,君侯勿惊”[3]618。手术完成之后,关羽欣喜地说出了治疗效果——“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并盛赞华佗“先生真神医也”。诗赞部分更是将华佗的高超医术与关羽的英勇胆识并称,其诗曰:“治病须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神威罕及惟关将,圣手能医说华佗。”[3]618从一开始的精准诊断,到手术中的耐心治疗,到术后患者的感受,小说一再抒写着华佗精湛的医术。

第78回,华佗因医治曹操头风而惨遭杀害。《三国演义》书中对于华佗的死颇为惋惜,特意以“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作为回目。在标题的醒目位置,直接以神医来称赞华佗,再次表明了华佗的精湛医术。

(三)刚正不阿的人格

作为一名医生,华佗不仅有着精湛的技术,而且善于分辨善恶忠奸。华佗的这一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刮骨疗毒和医治曹操两件事情塑造的。

与医治周泰不同(孙策命人延请),当得知关羽右臂损伤时,华佗主动从江东独驾小舟赶到关羽帐前。对此,毛宗岗认为:“华佗医周泰,一请便到,医关公,不请自来。古之名医,志在济人利物;绝不似今之名医,善于拿班,巧于图利,几番邀请,方才入门,先讲谢仪,然后开手也。能慕忠臣者,即是忠臣;能救义士者,即是义士。吉平、华佗是一人,不是两人。”[5]971毛宗岗认为,华佗之所以主动前来,是为了忠义之事。其前来医治关羽,并非出自牟利,与当世以医图利的医生有着本质区别。其医治忠义的关羽,也就表明华佗也是忠义之人。毛宗岗又将华佗与刺杀曹操的太医吉平(主要事迹见于第23回,“吉太医下毒遭刑”)并称,亦可见对华佗为人的推举。

《三国演义》第78回,特意将华佗之死与曹操数终双峰对峙。《三国志·华佗传》中,曹操之所以杀华佗是因为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2]802。其头风发作时,已将华佗杀害。而小说则不然,华佗之死与医治曹操头风有着莫大关联。关于此中缘由,毛宗岗认为:“曹操之杀华佗,以佗之将杀操也。佗疗操,而何以云杀操?曰:凿其头,则是欲杀之也。臂则刮,未闻头可凿,如凿其头而能活,必如左慈之幻术则可,若以言医:则无是理也。无是理,则其欲杀之无疑也。曷为疗关公则疗之,疗曹操则欲杀之?曰:能慕义者必恶恶。于其慕关公之义而疗公,则知其必能杀操者耳。故华佗之死,当与吉平之死并传。”[5]1007

按照毛宗岗的解释,关羽手臂上的毒可以刮除,但没有听闻可以凿头颅之事。仰慕关羽忠义的华佗,一定厌恶奸诈的曹操。华佗此举,无疑是想要除掉奸雄曹操。而后毛宗岗再次重申75回回前批语,即华佗之死和吉平之死都是出于除奸的目的,是一个忠义之士。

二、《三国演义》中华佗书写的叙事功能

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一个人物,华佗固然有其自身的特点。同时,华佗的书写也承担着一定的叙事功能。

(一)衬托孙策、关羽、曹操等人的形象

其一,衬托孙策的识才爱才。

第15回,孙权与周泰同守宣城。山贼突然袭营,“时值更深,不及抵敌,泰抱权上马”[3]134。而后,周泰赤身与山贼厮杀,杀条血路,最终救出了孙权,但自己却“身被十二枪,金疮发胀,命在须臾”[3]134。获知此事的孙策,其反应是“闻之大惊”。一个大惊,体现了孙策对于手下将士为救自己兄弟受伤的深深忧虑。

董袭看出了孙策的忧虑,便说起自己也曾身遭数枪,“得会稽一个贤郡吏虞翻荐一医者,半月而愈”[3]134的经历。听罢此言,孙策并没有首先问及这医者是谁,而后关切地询问“虞翻莫非虞仲翔乎?”在得到董袭的肯定回答后,孙策又说“此贤士也。我当用之”[3]134。可见,素日里孙策对于虞翻这样的贤能之士便早有关注,对此毛宗岗不由感叹道“急于求医,更急于用贤”[5]187。待张昭、董袭请回虞翻后,孙策首先以优礼相待,然后拜其为功曹,而后才言及求医之意。毛宗岗认为孙策“先拜官而后问医,是为其贤士而用之,非专托其请医生也”[5]187

华佗前来医治周泰时,孙策以上宾之礼对待华佗,请其为周泰医治。可见,孙策对于华佗的尊敬。待周泰病愈后,孙策大为欢喜,并厚谢华佗。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孙策对于人才的仰慕和重视,是一个识才、爱才的贤明君主。

其二,衬托关羽的英勇忠义。

关羽是蜀国阵营的“五虎将”之一,素来以英勇著称,其事迹如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等。但此类事迹,多通过具体的争斗场面来塑造关羽的勇猛,缺乏关羽相关细节的刻画。“刮骨疗毒”一节,则通过华佗的眼睛,细腻而传神地将关羽的胆略展现出来,塑造其沉着的大丈夫气概。

关羽被曹仁箭毒伤其右臂,华佗前来看视后,说他有治疗之法,但恐关羽畏惧。关羽听后,直言“吾视死如归,有何惧哉”。对此,毛宗岗认为“不惧敌,岂惧医”[5]973。可见,关羽连死都不怕,这区区手术更不在话下。

接着华佗便说出具体治疗办法,将关羽的手臂放在标柱的大环中,并用被蒙其首。说罢,再次言及“但恐君侯惧耳”。关羽微笑着回答道“如此,容易!何用柱环”[3]618。非但没有采纳华佗的意见,而且照常和马良弈棋。华佗进行手术之前,再次说起“某便下手,君侯勿惊”,关羽却曰:“任汝医治。吾岂比世间俗子,惧痛者耶!”[3]618关羽再次重申自己非凡间俗子可比,并不畏惧疼痛。华佗进行手术时,连一旁观看的将士都不禁掩面失色,而关羽却“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手术结束后,关羽又大笑而起。

手术进行前后,华佗再三向关羽说起此项手术可能产生的疼痛,并提出相应措施。但关羽始终面色不改,毫无畏惧。毛宗岗在点评这段文字时,数次称道“如此神医难得,如此病人更难得”“华佗之语惊人,关公之语更是惊人”“如此医人是神医,如此病人亦是神人”[5]974。可见,关羽的胆略是通过华佗的言行来塑造的。

75回前批中,毛宗岗又言及“可见忠臣义士,不怕疼痛;若怕疼痛,便做不得忠臣义士矣”[5]971。可知,刮骨疗毒非但写出了关羽的勇敢,也体现了关羽的忠义。

其三,反衬曹操的多疑谨慎。

第78回,曹操头风复发,四处延请名医医治。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并说起华佗深谙麻醉之术,即“若患五脏六腑之疾,药不能效者,以麻肺汤饮之,令病者如醉死,却用尖刀剖开其腹,以药汤洗其脏腑,病人略无疼痛。洗毕,然后以药线缝口,用药敷之;或一月,或二十日,即平复矣”[3]641-642

当华佗诊视曹操头风后,认为“病根在脑袋中,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不可治疗。某有一法:先饮麻肺汤,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除根”[3]642。华佗给出的解决办法,与举荐人华歆所言一致。但曹操听后,却认为这是华佗要谋害自己。他认为此前华佗曾为关羽治疗手臂,此番一定是替关羽报仇而来。当贾诩向曹操解释时,曹操又认为华佗和此前想要刺杀自己的吉平无异。曹操之所以会如此认为,因其“自葬关公后,每夜合眼便见关公”[3]640,本就十分疑心。对此,华佗公然指出曹操的多疑。刘世德先生认为,华佗之死是出于历史的虚构。“虚构的目的,在于对曹操的暴虐的性格进行生动而深入的描绘”[6]237

(二)拥刘反曹思想的折射

拥刘反曹观念,是《三国演义》的基本倾向。作者对于刘备为主的蜀中集团多加以颂扬,称赞他们的忠义勇敢、仁政爱民,而对曹操的奸诈则加以无情鞭挞。

第75回,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一节,通过华佗的眼睛,极力表现了关羽的勇敢。得知关羽受伤后,华佗不请自来,主动前来看视。在治疗阶段,又处处为关羽着想,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关羽拒绝华佗的请求,坦然自若地完成了华佗口中怕人的手术。

手术完成之后,华佗又关切地说起“君侯箭疮虽治,然须爱护。切勿怒气伤触。过百日后,平复如旧矣”[3]618。为了表达对华佗的感谢,关羽拿出百两之金以示感谢,但华佗坚持不受,并说道“某闻君侯高义,特来医治,岂望报乎”[3]618。由此,华佗公然说出了其医治关羽是出自对其品格的仰慕。

第78回,曹操因头风复发而令人四下寻求名医,而后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华歆介绍华佗时,说起了一些华佗过往治病救人的经历。毛宗岗在华歆的论述中看出了诸多端倪,其认为通过华佗的事迹是为了塑造曹操的奸诈面目。如在讲到麻沸散是“以药汤洗其脏腑”时,毛宗岗不由联想到“曹操一肚皮奸猾,当用何药汤洗之”[5]1011;在说道华佗用蒜虀汁将人腹内蛇打下时,毛宗岗说及“曹操腹中毒蛇,恐不止一条”[5]1011;在华佗说起“痒者内有黑白棋子二枚”时,毛宗岗认为“操之能刺人,能算人,恐亦当生此二物”[5]1011。可见,在毛宗岗的观念中,曹操实际上是一个满肚奸滑、蛇蝎心肠、弄算计人的奸诈之徒。

华佗星夜被人请来之后,认为曹操的头风只有服麻沸散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治愈。曹操认为这分明是向谋害自己,华佗则向曹操询问道:“大王曾闻关公中毒箭,伤其右臂,某刮骨疗毒,关公略无惧色;今大王小可之疾,何多疑焉?”[3]542华佗此处,拿出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说给曹操听,言语中满是对关羽勇略的称许,又指出了曹操为人的多疑。听后,曹操异常愤怒,认为华佗当是关羽的私交,此番实是为关羽报仇而来。

检索《三国志》一书,虽然可以见到华佗与曹操的交往,但曹操下令杀死华佗实因其久招而人不至,而关羽与华佗更是没有记载二者之间的交集。

关于华佗在“拥刘反曹”这一倾向中的作用,毛宗岗在第78回前批中有精辟的论述——“曷为疗关公则疗之,疗曹操则欲杀之?曰:能慕义者必恶恶。于其慕关公之义而疗公,则知其必能杀操者耳”[5]1007。可见,《三国演义》书写华佗与关羽、曹操二人的交往,实际上是为了让其充当“拥刘反曹”倾向的一个“道具”。通过华佗给二人治病的经历,突出关羽的胆识和曹操性格的多疑,以实现对刘备集团人士的歌颂,对曹操诸人的谴责与鞭挞的目的。

(三)调节小说叙事,照应前后情节

《三国演义》主要呈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军事外交诸事,小说集中展示了三国交往征战的方方面面。华佗作为一名医生,具有四处医治患者的流动性,故而小说利用华佗医生角色的特点,将其足迹设定贯穿了三国集团。借助华佗,呈现出三国之间的不同风貌。

华佗本是沛国谯郡人,第15回中,华佗因被举荐医治周泰,遂前往孙策阵营。在孙策处,华佗见识了东吴(此前虽尚未称制,但可以看出孙吴集团崛起的必然性)集团的主贤臣义的团结景象。

第29回,孙策受伤,便使人再次延请华佗医治,但此时“不想华佗已往中原去了”。具体前往中原何处,有何医疗活动,小说中没有具体交代。毛宗岗认为,这样交代的原因是“华佗前医周泰,后医关公,故于此处更为一提”[5]368

在第75回中,华佗才时隔多回再次出现,而且是在关羽的樊城军营。在这里,华佗见识了关羽的胆略,并仰慕关羽的忠义。治好关羽之后,华佗“留药一帖,以敷疮口,辞别而去”[3]618

第78回,华佗又出现在了曹操的府邸并提出了开颅手术。对此,曹操不予接受。华佗将曹操与此前医治的关羽加以对比,指出曹操的多疑。而后,被曹操杀害,结束了一生。

可见,华佗这一人物的设置,有贯穿三国集团,调节小说叙事的功用。

此外,华佗的书写也避免了单一的平铺直叙,有利于故事的曲折发展。如第15回,董袭在向孙策举荐华佗时,并没有直接说出华佗,而是先说起曾推荐过华佗的虞翻。毛宗岗看出了小说这番安排的用心,指出如此书写起到的“因荐医遂并荐一荐医之人,曲折之甚”[5]186的功用。

华佗向曹操说起关羽,而曹操也说起华佗医治周泰事。这样的安排,也显得别具声色,诚如毛宗岗所言:“周泰事在曹操口中照应,关公事在华佗口中照应,只两事匀作两番写,又以华佗口中一段闲文叙之。妙品。”[5]1011

华佗的书写,还有照应前后文的作用。当小校引华佗来见关平时,关平听了华佗的自我介绍后,便询问道“莫非昔日医东吴周泰者乎”。当华歆向曹操举荐华佗之后,曹操也询问道“即江东医周泰者乎”。反复言说华佗医治周泰事,固然可见华佗的盛名,但也不能忽视其在小说中的照应作用,毛宗岗就指出“又将十五回事提照”[5]1011。当曹操下令擒拿华佗后,说道“此人欲乘机害我,正与吉平无异”。无疑,又“照应二十二回中事”[5]1012

同时,华佗书写也有利于照应下文,与之形成对比。第75回,前半部分写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后半部分则写陆逊让吕蒙托病。“方写华佗医真病,便接写陆逊医假病。华佗知药箭之毒,而去其毒,是以药治药也;陆逊知吕蒙之假病,而又教之以托病,是以病医病也。”[5]971同样写病,一真一假,对比之下显得意趣波澜。

结语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的华佗书写,我们不能只把其当做独立存在的简单人物看待。也应该注意到,华佗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并具有一定的性格特征。同时,其在小说艺术构造和表达主题等方面也承载着相应的功用。因此,《三国演义》的高超叙事艺术由华佗这一人物所承载的多重叙事功能而可见一斑。从多维度解读《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对我们深入探讨这部巨著的深层意蕴有着极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晋]陈寿.三国志[M].[南朝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3]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73.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5]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M].[清]毛宗岗,评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6] 刘世德.夜话三国(增订版)[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

亳州博物馆内的华佗雕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