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解盐铁论未通篇,西汉赋役重不重,以及税收的轻重与原则之辩

 莫为天下先 2022-07-14 发布于湖南

大家好,我是热带榕树,本篇我们共同探讨《盐铁论》第15章《未通》相关内容。

所谓“未通”即“未通于计”的简称,翻译过来,就是不懂得策略与计划的意思。

文章图片1

这个标题很贴切的反应了御史与贤良文学对彼此的评价,却没有点出本场辩论的核心思想。

本章节双方所争论的焦点,主要围绕税收的原则、手段、后果等内容陆续展开。

一、偷换概念

书接上文,上个视频,也就是《轻重》篇结尾,贤良文学踩了一个大坑。

他们贸然指责汉武帝开疆拓土,打下来的地方环境恶劣,宜居条件差,完全是得不偿失的。

这番言论一出口,道德立场与合法性瞬间崩塌。

对方辩手,也就是桑弘羊的队友“御史”,当然不会忽略这个巨大的漏洞。

于是《未通》篇一开场,御史就据此发起了攻击。谁说边境地区自然条件差,没有用的?

中原人口众多,自然资源有限,又不适合饲养牛马等牲口,人力劳作事倍功半。

汉武帝打下了南越,那里就是我们的菜园子。

文章图片2

汉武帝平定了羌胡,那里就是我们的牧场。

现在奇珍异宝储藏了不少,良马饲养了很多,南方的橘子柚子民间都快吃腻了。

由此可见,边地的财货也是很富饶的。你们这些贤良文学说:

“何福之有?”

就是根本不懂治国,完全是:

“未通于计也。”

御史的话有理有据,符合事实,反驳起来十分困难,几乎是开场锁定胜局。

不过贤良文学显然也认识到了己方所处的不利位置,于是选择了一个刁钻的角度展开反击。

简单来说,大禹平定九州以来,四方土地的产物是足够中原王朝使用的。

以前大汉帝国没有讨伐四夷时,民间生活富足,所谓:

“温衣饱食,藏新食陈,布帛充用,牛马成群。”

现在汉武帝打了那么多年的仗,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文章图片3

天下疲惫不堪,曰:

“六畜不育于家,五谷不殖于野,民不足于糟糠。”

看看当下吧,田野荒芜,人口萧条,所以开疆拓土打下的边境地区,到底有什么富饶的呢?

贤良文学的这番话其实也符合事实,文景之治和武帝末年的经济完全是天壤之别。

不过他们偷换了概念!

战争,无论其性质、缘由、结果,本质上都是对现存财富的大规模摧毁。

尤其是汉武帝时期持续几十年的高强度作战,对国内生产的破坏是可以想象的。

所以,第一,贤良文学混淆了战争本身的危害和战后红利间的界限。

第二,他们将利弊得失限定在了经济领域,刻意忽略了战争在国防安全和政治领域的收益。

这种近似诡辩的话其实很容易反驳。

不过御史的理论水平和思维逻辑明显不如其顶头上司桑弘羊,于是也开始踩坑。

二、税收

到此为止,《未通》篇前30%的篇幅已经讲完,不过其精彩之处才刚刚开始。

文章图片4

贤良文学的一番话下来,御史明显有些进退失据,于是反驳道:

“其不耕欲播,不种而欲穫,盐铁又何过乎?”

翻译过来,贤良文学所讲的,当下民间贫困的现状和盐铁专营政策是没有关系的。

为什么呢?你穷是因为你懒,不努力。

古时候井田制下百步为一亩,农业税税率是十抽一,缴税是天经地义的。所谓:

“义先公而后己,民臣之职也。”

现在呢?汉武帝哀怜百姓,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税率是三十抽一,还不够么?

税收如此之轻,不去耕作,吃不饱饭,穿不上衣服,那是活该。

这里要补充一个背景,根据《史记》记载,西周以来,各诸侯国百步为一亩。

后来随着生产力发展,秦国商鞅变法首先规定,二百四十步为一亩。

此后秦朝统一天下又二世而亡,造成的遗留问题就是两种计量单位并行混用。

文章图片5

秦朝灭亡

大小亩并行,必然导致税收无序。《汉书》记载,武帝末年下诏:

“十二夫为田,一井一屋,故亩五顷。”

所谓“十二夫为田”,周朝是“一夫百亩”,折算下来,千二百亩为五顷,亩为二百四十步。

用大亩而废弃小亩,某种程度上也算是间接减轻农业税了。

对于这番言论,贤良文学完全不认同,他们认为,目前朝廷的税收实际上是很重的,而且不合理。

首先是合理性,曰:

“十一而籍,民之力也,丰耗美恶,与民共之。民勤,己不独衍,民衍,己不独勤。”

啥意思呢?这里贤良文学大段引用了《孟子》中的典故。

孟子曾总结过三代之治以来的三种税收模式,贡法、助法和彻法。

贡法相当于定额税,例如一块土地预估正常能产粮食1000斤,那就一刀切,每年固定收税100斤。

助法脱胎于井田制,九块田,中间那块为公田,公田上的收成就是税收。

文章图片6

彻法目前缺少资料,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是以当年的粮食收成为基数,按比例浮动征税。孟子认为:

“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

因为每年年景不同,丰年的时候粮食吃都吃不完,多收点税完全可以。

灾年的时候生存都成问题,再逼着人家按定额数量纳税就很过分了。

所以,定额税不如以每年实际粮食收成为基数的浮动税。

那么秦汉以来的田税制度属于哪种呢?现存资料很模糊,记载稀少且多有歧义。

比如《岳麓书院藏秦简》明确记载,民众不能自行交田税,得由官员监督。这明显是浮动税。

不过《里耶秦简》中有一个田租簿,计算了某县税田总面积和平均产量。这又明显是为定额税做准备的。

所以,秦国田税的方法、手段、明细等等,现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糊涂账了。

文章图片7

汉代的情况要好一些,虽然文献记载同样很少。

不过长沙出土的《都乡七年垦田租簿》明显可以看出,最晚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定额税基本代替了浮动税。

批评完不合理的税收制度,贤良文学继续发言:

“加之以口赋更繇之役,率一人之作,中分其功。”

也就是说,虽然三十税一的田租看上去很低,但其他的税收可一点也不少!

口赋即人头税,《汉书》记载武帝时期:

“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

更繇就是各种各样的徭役,要么自己去服役,实在不想去、没法去的,可以出钱请别人代替自己。

这也是个很沉重的负担,因为朝廷收定额税,你去服徭役没人种田,回来还是要交税的。

文章图片8

徭役

汉武帝时代的徭役记载没有明细数字,不过《汉书》提到,文景之治时期:

“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

轻徭薄赋尚且如此,可以窥见,武帝治下民间的负担到底有多重。

贤良文学算了一笔账,把杂七杂八的税赋全加上,大概是“中分其功”,也就是二税一。

那么正确的税收逻辑应该是怎样的?曰:

“畜民者先厚其业而后求其赡。”

民众是税源、是基础,只有先让他们富裕起来,才能要求他们缴纳税赋。也就是孔子在《论语》中说的: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乎?”

总而言之,目前朝廷的苛捐杂税是本末倒置的,也是民众贫穷的根本原因。

三、直接税

对于这种说法,御史明显不服气。

他说,战国时期甲兵不休,天天打仗,民众都没法耕田了官府还照样十抽一收税。

文章图片9

现在呢?已经很久不打仗了,民间仍然:

“民不齐出于南亩。”

这里补充一下背景,汉武帝《轮台诏》发布于公元前89年,标志着帝国内外方针的转变。

盐铁会议召开于公元前81年,以此计算朝廷差不多8年没打仗了。

既然不打仗了,为什么天下仍然田亩荒芜?御史认为:

“空仓廪而赈贫乏,侵益日甚,是以愈惰而仰利县官也。”

翻译过来,朝廷经常用仓库里的粮食救济穷人,所以大家都越来越懒了。

除此以外,各地还出现了民众大量流亡的现象,简直忘恩负义。所谓:

“民犹背恩弃义而远流亡,避匿上公之事。”

言下之意,贤良文学所说的苛捐杂税根本不是民众贫穷的根本原因。

讲到底,你穷就是因为你懒,不努力,朝廷做了这么多事,心理还不知感恩。

长此以往大家纷纷效仿,田地一天天荒芜,朝廷还怎么富足?

文章图片10

这番说辞,贤良文学觉得根本就是胡说八道。

树搬几次家会枯萎,鸟兽搬几次家会受害,合着民众为了偷懒连家都不要了?

之所以8年不打仗,生产还没有恢复,是因为直接税!曰:

“往者,军阵数起,用度不足,以訾征赋。”

什么是“以訾征赋”?简单来说,就是直接税。朝廷计算你的家产,按照比例征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

“兵所过县,为以訾给毋乏而已,不敢言擅赋法矣。”

相当于直接税是西汉法律规定以外的税收,收多少,怎么收,没个定数,得看需求,无法可依。

由于资料匮乏,具体明细到现在基本上也是一本糊涂账了。

例如《居延汉简》中,将田亩、房子、奴婢、车辆折算成资产收钱。

黄今言先生在《秦汉赋役制度研究》中考证出牲口、粮食等等也要折算收钱。

文章图片11

大家注意一下,这里的“以訾征赋”不等于算缗告缗,征税范围是包括普通民众的。

那么直接税的后果是什么呢?首先,地方上乖乖交钱的都是普通人家。

真正有背景,有能量的豪强大族抗税不交,官吏根本不敢惹。

那怎么办?把任务指标压到其他人头上就行,再加上徭役之类的。

底层最先破产,底层破产了,中产压力陡增,最后中产也受不了跑路了。

恶性循环下:

“故相仿效,去尤甚而就少愈者多。”

这就是田亩荒芜,百业萧条的根本原因!真正的治国之道是什么?

“除其所疾,适其所安,安而不扰,使而不劳。”

朝廷为民众提供一个稳定、宽松、少折腾的环境,民众自然就会安居乐业。朝廷不用接济民众,民众不用仰仗朝廷。

这种环境下,税收、徭役是不会激起大家反感的,还用担心官府用度不足吗?

话说到这个份上御史已经相当被动了,于是他回避了税收问题开始谈徭役。

大家注意,接下来的内容实际上已经没有办法细讲了。

因为双方都列举了古时候,很有可能是三代之治时期的徭役制度。

由于资料的匮乏,时至今日别说是夏商周了,秦汉时代的徭役细节都很难还原了。

御史说,古代15岁开始服简单徭役,20岁可以参军,50岁以上强壮的还在军队中。

这个目前找不到可以印证的资料。

总之现在皇帝陛下哀怜百姓,服役年限改为23岁至56岁,已经算修养生息了。

民众如果再搞不好家业,反而去责怪官府,简直违背事理。

贤良文学对此反驳道,20岁算成年,30岁可以参军,50岁以上回家养老。

这个同样找不到可以印证的资料。

那么现在是什么情况?很多家庭祖孙三代都在服役,有人刚办完丧事就被征发。这不是养老的政策,且严重违背孝道!

文章图片12

陛下年轻,委任你们这些大臣辅政,政令教化安排不好,民众都在议论纷纷。

到此为止,《盐铁论·未通》篇正式结束,本场辩论,贤良文学取得了罕见的压倒性胜利。

其实刚开场,御史是占据优势的,但是其理论和逻辑水平相对较低。

在被引入税收话题后,暴论迭出,几乎无力反击。

于是大家可以看到接下来在第16章《地广》篇中,桑弘羊重新上场,再次就开疆扩土的问题向贤良文学发起攻击。

那么接下来,双方还会就什么问题展开辩论呢?我们下一篇再讲。


参考资料:

《史记》

《汉书》

《孟子》

《论语》

《盐铁论》

《居延汉简》

《岳麓书院藏秦简》

《都乡七年垦田租簿》

《秦汉赋役制度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