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热带榕树,本篇我们共同探讨《盐铁论》第14章《轻重》相关内容。 所谓“轻重”,概念起源于先秦,泛指朝廷利用货币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 ![]() 字面意思,本场辩论的冲突焦点,很大程度上在于双方对官府干涉市场这一模式的不同评判。 与此同时,本章节相比前几个视频,内容上并不连贯,进入正题前需要先行说明。 一、管子 如果严格按照《盐铁论》行文顺序,第六章《复古》篇结束之后,下一个章节应当是《非鞅》。 从这里开始,会议完全跑题,双方争论的话题开始从经济学向意识形态等领域延伸。 不过本系列视频的主题就是经济,为便于归类,个人选择暂时先跳过部分内容,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言归正传,《轻重》篇开头,首先发言的是御史,这里要注意一下。 严格意义上来讲,盐铁会议中桑弘羊不是孤身一人,他也有队友!即御史和丞相史等官僚。 为了论证盐铁官营等政策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御史开始论述了。 ![]() 首先,朝廷用官办垄断的方法来发展经济好不好?很好,为什么呢? 以周朝时期的齐国为例,姜太公刚刚分封到营丘时,当地土壤贫瘠、人口稀少。那怎么办?曰:
翻译过来就是大力发展手工业、商业等产业,最终让齐国逐渐富强了起来。所谓:
这里需要补充一些资料,单纯从历史角度讲,御史所言是没有问题的。 不管是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发现,齐国早期,甚至是整个西周早期,工商业基本都由官府开办。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生产水平较为低下,只有集体劳作才是唯一可行的选择。 就好像《国语》中记载的“工商食官”制度,早期运行良好。 ![]() 到了西周中后期,随着技术扩散和生产力提高,才逐渐被私有制动摇瓦解。 当然了,也正因为两个时代的生产力已然不同,所以严格意义上讲,这个例子在现代人看是不太恰当的。 不过案例有瑕疵并不等于论述逻辑有问题。 讲完姜太公,御史又接着谈到了管仲,这就比较贴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了。 管子是怎么发展齐国的?也是搞官办垄断、宏观调控的。最后:
总而言之,今天桑弘羊的各种政策,就是延续姜太公和管仲的方法手段。 历史实践已经证明了,这强国之道、发展之道。所谓:
官府计算筹划的功劳,不是光想着重视农桑能够办到的。 二、王道与霸道 御史发表完自己的观点,贤良文学开始反驳了。 ![]() 不过这里他们又引用了典故,如果对儒家经典不太熟悉,很可能造成误读和曲解。 文章里的原话是:
然后又说,你们的手段传承至管子,管子没有让齐国称王,所以他不行。 如果从字面意思看,是不是很让人生气? 管仲如此伟大的人,几句话就变得一文不值,这是连基本事实都不讲了啊! 不过这个观点不是贤良文学发明的,而是引用自儒家经典。 司马迁也在《史记》中提到:
原因是什么呢?曰: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其中意思,下面我将对儒家先贤的思想进行简单的介绍。 ![]() 儒家诸子 其实儒家诸子,如孔子、孟子、荀子,对管仲都是相当尊敬的。 孔子称赞管子“如其仁”,如果没有他尊王攘夷,中原恐怕都已经被蛮族占领了。 荀子评价管子是贤者良臣,仁智兼具。 哪怕是对管子评价最差的孟子,也认为他非常厉害,属于天降猛男。 既然如此,所谓的管子不行,没让齐国称王又是怎么回事? 这里就涉及到了王道和霸道的路线之争。 现存资料中,孔子对这个问题谈论的相对较少,孟子和荀子讨论的很多,且系统性很强。 所以,什么是王道?什么是霸道?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先贤诸子连篇累牍的讨论,甚至不同的人看法也不太一致,本文要完全讲清楚肯定不太可能。 考虑到御史和贤良文学正在讨论经济问题,我就选取经济这个狭窄的角度进行论述。《荀子》曰:
翻译过来,王道政治让民众富裕,霸道政治则让“士”,这里主要指让军队和有才华的贤臣富裕起来。 ![]() 具体到操作层面,行王道,方法是减少官府开支、放松市场管制,降低税收等等。 《荀子·富国》篇中的原话:
行霸道,手段是相反的。荀子以批评态度进行了论述:
简单来说就是官府通过各种手段搞钱,当然这些钱有的用来发展军事,也有搞工程建设的。 那么两种模式的优劣利弊何在呢?荀子认为,经济角度看王道要优于霸道。所谓:
翻译一下,官府从民众身上搞钱再搞建设,最终惠及民众。 ![]() 荀子 不如先用政策惠及民众,让大家富裕起来,然后再从民众那里搞钱。当然如果能不搞钱,自然最好不过了。 既然如此,问题来了,王道优于霸道,为什么还要有霸道呢?《荀子》曰:
王道和霸道不是水火不容的,用纯粹的仁政治理天下,就是王道。 不过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像春秋战国这种你死我活的环境,王道也不一定适用。 所以呢,在王道基础上,采用权变的手段,比如搞矿产专营之类的,就是霸道。 霸道如果搞得不行,权变的太过分了,就有灭亡的可能。 讲完荀子,再简单提下孟子。《孟子》中的经济学思想和《荀子》是很类似的。比如减税能够带来繁荣,曰:
不过相比之下,孟子将王道和霸道对立了起来,强烈反对并且不接受霸道。 ![]() 甚至还曾经就官府控制物价的指令性经济,与别人进行辩论。 言归正传,在对儒家经典有了一些了解后,就可以继续分析贤良文学的论述了。 管子的手法是霸道,霸道不如王道,所以为什么不实行王道呢? 更何况“霸道”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管子刚去世齐国就垮了,所谓:
现在大汉天下一统,没有春秋战国那种强烈的权变需求。 包括桑弘羊、孔仅、江充、杨可之这帮大臣还在持续搞官办企业,路子显然错了。 三、劣势 到此为止,《盐铁论·轻重》篇内容只讲了约一小半。 不过最精彩的部分已经结束了,御史的理论水平明显没有桑弘羊高。 ![]() 王道、霸道的说法一出来,劣势之下,他开始被牵着鼻子走了。 御史没法直接反驳王道理论,也没有桑弘羊将自己的理论与先贤捆绑起来的本事。 于是他从三个方面入手,讲了一大堆话。 第一是大树之下,寸草不生,盐铁专营干掉豪强,不就能缩小贫富差距了吗? 第二是严刑酷法,比如张汤,干掉了很多不法之徒和兼并之人,不是可以提升治安水平吗? 第三是桑弘羊搞盐铁专营,搞到了钱,不是支持了汉武帝对外征战吗? 总之一句话:
我就是有道理的,优劣利弊只要是聪明人都看得很清楚。 对于这番说辞,贤良文学觉得这简直就是无视现实情况,理论很好,实践一塌糊涂。 以治病比喻,扁鹊一看就知道问题根本所在,对症下药。 ![]() 庸医看不清问题所在,胡乱治病,只能进一步加重患者的情况。 桑弘羊等官僚的实践造成了什么后果?开设官办企业,反而扩大了贫富差距。 用严刑酷法,反而恶化了社会治安。曰:
这段话里没有任何理论论证的过程,直接讲结论,然后御史就被噎住了。 因为从现存资料上看,这两点说得还真没错。《史记》记载,文景之治时期:
相当于大家非常注重自身行为,要是有个案底,恐怕就很容易遭到大家的排斥。 汉武帝中后期罪犯数不胜数,光是造假币就抓了200万人左右,治安确实恶化了。 至于贫富差距,主要和官僚腐朽,聚敛财富有关。 这两点大家不要纠结,因为御史说不出话来,桑弘羊不服气,有话说啊。 他后来抓着这两点和贤良文学专门辩论了两个章节,即《后刑》篇和《贫富》篇。 后面有机会再讲。 回到场上,御史说,盐铁专营支撑了帝国的对外扩张,这个功绩总不能抹杀吧? ![]() 你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行霸道,打了几百年的仗,就没缺过钱。所谓:
占据了一小块地的诸侯都能做到这样,更何况一统天下的大汉帝国呢? 此前朝廷打仗缺钱,难道是因为天下财货不足吗? 桑弘羊的一系列政策,像扁鹊一样,促进血脉流通,让国库充实。 汉武帝开疆拓土,花钱以亿万计,大司农都能供应,这就是盐铁专营的好处啊! 以上的确是事实,没法反驳,再加上前面的辩论大占优势,贤良文学一脚踩进了坑里。 他们说到,汉武帝开疆拓土打下来的地方,环境太恶劣了,没啥用。 钱花了不少,代价很高,让民众非常痛苦,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这段话一出来,道德立场完全崩塌了,合法性、合理性瞬间丧失,而且也不符合现实情况。 所以贤良文学的队友后面也跑出来拉了战友一把。 就这个问题,在后续的《地广》篇中,与桑弘羊进行了辩论。 到此为止,《盐铁论·轻重》篇正式结束,本场辩论中,御史的理论水平明显处于下风。 不过贤良文学也是先胜后败,在大占上风的情况下,自毁优势。 那么接下来,双方还会就什么问题进行辩论呢?我们下一篇再讲。 参考资料: 《史记》 《国语》 《荀子》 《孟子》 《盐铁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