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荀子的一段赞美之词

 新用户12603780 2022-07-29 发布于广西



正文

说一说荀子对秦国百姓的赞美。

那是商鞅变法后大约八十年左右的事情。荀子来到秦国,得到了秦相范雎的接见。范雎问他“入秦何见”,进入秦国境内后有些什么见闻。荀子告诉范雎:

“入其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入其家门,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

荀子说,秦国的百姓是极好的百姓。他们都很朴实——在《商君书》的语境里,朴指的是人没读过书、除官府的教化外没接受过“智能”的污染;他们不听官府认定的不正当音乐,不追求官府认定的奇装异服,个个性情柔顺,害怕并服从他们的官长,实在像极了上古时代的模范百姓。秦国的士大夫也很棒,他们从家里出来后就直接去公门里做事,从公门里出来后就直接回自己家,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社会交际。他们彼此之间不连结,不交友不聚会,实在像极了上古时代的模范士大夫。

荀子描绘的,其实是秦民在商鞅之法的残酷统治下,人性遭到扭曲之后的生存状态。在连坐、举报与严刑峻法的多重管控下,秦民对邻居与友人有着深深的恐惧,对官府与权力也有着深深的恐惧。他们不敢争取自己的利益,也不敢追求美好的物质享受——秦政的汲取力度很大,事实上也不容他们去追求好衣好食。于是,逆来顺受与勤劳吃苦,就成了秦民最佳的生存策略,也成了荀子眼里模范百姓的“美德”。

图片

从秦国的授田制里,很容易窥见秦民这种特性的由来。

所谓授田制度,指的是商鞅变法后,秦国对土地实施官府垄断。秦民只能由官府赐予土地使用权,不能获得土地所有权,授田的基本标准是每户百亩,有军功爵者按照爵位高低增加授田数量。这套制度的核心作用,是将秦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确保官府可以对秦民实施严苛的人身控制。该制度与“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等制度配套,可以将秦民日常的生活与生产全面置于官府的监控之中。正因为土地官有,所以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国《田律》里规定,庄稼是否按时受到雨水浇灌,被浇灌到的田亩有多少,受旱灾、涝灾、虫害的损伤有多少,秦民均需要及时报告官府,且规定了文书报告的递送途径与送达时限。云梦龙岗出土的秦简也规定,秦民必须按指定时间从事生产活动,不许晚出门,不许早归来,否则将受到惩罚;基层官吏也须时刻注意管理土地,若有土地因人力不足导致出产达不到预期,让秦国的汲取受了损害,官吏的前途也会堪忧。

在这种制度下,田地里的秦民只有两类。一类是自耕农,他们通过向官府“立户著籍”来换取授田,他们是间接农奴。另一类是直接农奴,他们完全丧失了人身自由,只能在官府全面管控的田地中劳作,他们的住宅衣食与耕作用具,全部掌控在官府手里。直接农奴常年在鞭子下过着饥肠辘辘的生活,间接农奴的勤劳度也同样要受到官府的考核——《史记》中说得明白:“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不好好种地去干别的,或者在家里偷懒导致贫穷,全家都要被降为奴隶。至于到什么程度算“贫”,致贫的原因又如何确定,自然全由官府说了算。

写到这里,又想起最近刚刚读完的《喜》这本书。这是一本围绕着睡虎地十一号秦墓主人、一个叫做“喜”的秦吏的人生展开的学术著作。内中提到这样一组数据:依据出土秦简的记载来分析,在秦始皇二十七年至秦二世元年,秦国的迁陵县共有吏卒712人,黔首962人,徒隶226人,分别占到了总人数的37.5%、50.6%、11.9%。吏卒是县的主要管控力量,黔首是普通百姓,徒隶是社会的最底层(应该还有很多同属最底层的私奴婢没有体现在统计中)。要使用近四成的人力,去管控与汲取另外约六成的被统治者,秦政的基本性质由此可见一斑。

回到荀子对秦民的赞美。这当中最吊诡的地方在于:对秦民来说,逆来顺受是因为除了逆来顺受别无他法,勤劳吃苦是因为只剩下勤劳吃苦可以倚仗。但对荀子来说,拥有了这些品质的秦民,却称得上是模范百姓。这自然是因为,荀子是站在秦相范雎的立场看问题,他赞美这些秦民,绝不是是因为他爱这些秦民,也不是因为他想要加入这些秦民。他想要加入的,是范雎所在的那个群体。

当然了,荀子也并不认为秦国对百姓的驯化已经达到了最理想的状态——否则范雎们就不会需要他。荀子告诉范雎,秦国的统治模式还可以更进一步。“粹而王,驳而霸”,秦国现在走的是霸道,真正理想的模式是王道。霸道讲的是控制术,秦国在这方面已经登峰造极;王道讲的是用“义”来粉饰霸道——他对弟子李斯说过,“力术止,义术行”,纯靠暴力维系的力术(也就是霸道)是走不远的,只有用各种漂亮大词粉饰起来的义术(也就是王道)才可以持久。

先秦诸子里,孟子也很喜欢区分王道与霸道,但孟子是将王道(仁政)视为霸道(暴政)的对立面。荀子袭用了王道与霸道的概念,却王道重新下了定义,视之为霸道的高级阶段。在《荀子·王霸》篇里,他批评了春秋五霸,说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时代的霸主,是因为他们有方略,懂汲取、修战备,可他们不懂政教、不通文理,“非服人之心也”,只做到了用暴力去征服,没做到以“修礼”之法去改变被征服者的思维。荀子讲的这套东西,在后世有一个专门术语,叫做“外儒内法”,意思是只有用外儒来粉饰内法,才能让那些被内法控制和汲取之人,反成为这套模式的支持者。

荀子大约活到了公元前238年,安然死于齐国,而非他赞美过的拥有“古之民”和“古之士大夫”的秦国。与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荀子很清楚一个基本事实:如果不能成为秦相范雎这些人中间的一员,那么最好还是生活在别处罢——与荀子入秦大略同期,纵横家苏代也来见过一次范雎。他没有像荀子那样赞美秦民,而是对范雎说:“天下不乐为秦民之日久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