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解盐铁论错币篇,官府分配财富的边界在哪里,及铸币权归属之争

 莫为天下先 2022-07-14 发布于湖南

大家好,我是热带榕树,本篇我们共同探讨《盐铁论》第四章《错币》相关内容。

所谓“错币”,即讨论货币发行权到底该归属朝廷,还是归属私人的问题。

文章图片1

就个人在网上接触的言论,这个章节应该是贤良文学挨骂的高发区。

毕竟按照现代人的常识,货币主权这么重要的东西,谁控制是能拿出来讨论的吗?

一、管制与引导

除此以外,该章节内容还十分晦涩,辩论双方张口闭口不离夏、商、周。

说是讨论铸币权,结果到了全文后50%才进入正题,颇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

当然无论是桑弘羊还是贤良文学,都是当时出了名的饱学之士。

这些人争辩起来,不可能开口数千言,离题几万里。

那么他们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呢?我们言归正传,一点一点与大家共同剖析。

本场辩论中,首先抛出观点的仍然是桑弘羊。

他说了一大段话,大致可以归类为三个递进层次。

文章图片2

首先,民众为什么东西不够用的,为什么挨饿?因为有人把财富兼并走了。

其次,很重要的问题,财富兼并现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因为有人聪明,有人笨。

在朝廷不干涉市场的情况下,聪明人赚大钱,笨人赔老本,于是会逐渐拉开贫富差距。

最后,贫富差距发展到一定程度,聪明人太富了,朝廷甚至都可能控制不住他。

综上所述,朝廷必须推行全盘国有化,统筹财富分配。所谓:

“故人主积其食,守其用,制其有余,调其不足,禁溢羡,厄利涂。”

如果仅从字面意思看,是不是非常有道理?很多人立刻就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

问题是,桑弘羊这番话不是他原创的,而是全盘引用了《管子·国蓄》篇内容。

文章图片3

管子像

那么《管子·国蓄》所谓的朝廷统筹财富,理由是什么呢?典籍中的原话:

“故人君挟其食,守其用,积有余而制不足。”

对比一下,就是上文桑弘羊的结论。不过管子对这句话做了非常详细的注释,并将其作为《国蓄》篇总纲领。

具体就是:

“民不足于食,皆以其技能望君之禄也。民不足于用,是皆以其事业交接于君上也。”

翻译过来啥意思呢?管子认为,如果把各行各业全部收归朝廷所有,好处很明显。

因为粮食、山海之货由朝廷控制,大家就没办法从其他地方找工作获利了。

想活下去,唯一的途径就是给朝廷卖命以求得到生存资源。所谓:

“予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

如果每个人的生死富贵都在君主一言之间,不就可以最大限度使用民力了吗?

文章图片4

比如出去打仗,利出一孔,其国无敌,哪个人敢不拼命?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非常注意调节贫富差距,否则等同于治理失败。

因为人有钱了,就不在乎君主的奖惩,人太穷了,严刑酷法也吓不住他们。

总之,要通过货币手段,将人们的生活维持在大致平均的水准,也就是吃不饱,饿不死。

发家致富是不行的,因为灾害等原因饿倒街头也是不允许的。

现在大家明白桑弘羊真正想表达的意思了吧?他认为这种社会状态没有兼并很美好,曰:

“百姓可家给人足也。”

我们只有理解这层含义,才能将错币篇接下来的内容从逻辑上串起来。

对于以上理论,贤良文学强烈反对,于是他们立刻进行了反驳。所谓:

“三王之时,迭盛迭衰,衰则扶之,倾则定之,是以夏忠、殷敬、周文。”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些迷糊了?人家讲官府调控呢,你咋突然扯到三代之治上去了?

文章图片5

三代之治

其实这段话引用了典故,汉朝建立后,很多人开始对前朝经验得失进行总结。

当时比较被人接受的结论是,夏朝以忠厚治国,弊端是民众粗野无礼。

于是商朝以敬治国,做法就是祭祀,拜鬼神,弊端是民众过度迷信。

在此基础上周朝以文治国,也就是礼乐制度,弊端是民众越发的虚伪。

那么虚伪要怎么治?最好的办法不就是以忠厚治国吗?

由此可见三代之治是个循环,整个过程缺啥补啥。

大家感兴趣可以参看《史记·高祖本纪》,司马迁就是支持这种理论的。

那么三代之治结束后呢?天下大乱,贤良文学于是接着论述,这个时候诸侯们:

“违于义而竞于财,大小相吞,激转相倾。”

言下之意,春秋战国是周朝崩溃后的烂摊子,是过度阶段,没把周朝弊端给补上。

当时秩序已经崩溃了,是最不讲理,兼并最狠的时代。

用那个时代的理论,比如桑弘羊提到的管子来治理当下,能达到目的吗?

所以应该怎么办呢?需要回归三代之治的原则。

古时候当官的人不种田,种田的人不打渔,大家都不越界,就都有饭吃。

总之一句话:

“不得兼利尽物。”

这里其实引用了西周的典故,推动官府垄断各行各业,桑弘羊不是第一个。

最早干这件事的是周厉王,然后他就遭遇了国人暴动。《周语》的评价是:

“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

翻译过来,官府职能的边界是对各行业进行引导,确保各阶层都能获得应有的利益。

光是这样做,每天还要提心吊胆,害怕利益分配不均引起不满。

如果搞全面垄断,相当于把利益全部握在朝廷手中,全盘通吃下,久而久之必定离心离德。

二、货币

到此为止,辩论双方所论述的内容都还很宽泛,理论性很强。

接下来,就要进入举例论证和逻辑论证阶段了。

桑弘羊再次发难,不过因为贤良文学的攻击点太狠,直接否定你论据的合法性。

所以他必须在类似的框架内,找角度证明自己的正当与合理。

具体就是,什么三代之治是循环?不要胡说八道啊,不承认的。

商朝、周朝、汉朝都是因为前朝的弊端兴起的,不是把前朝法度推翻了重来的。

变法的原则和目的也不是按什么循环逻辑把古法改来改去,而是防止衰落。

以货币为例,从夏朝开始,先后使用了贝壳、紫石、金钱刀布。

时代前进到现在,想要防止衰败,方法就是搞官府垄断。

因为不把资源管起来,君主能得利,臣民也能得利,朝廷控制力下降。

不把铸币权收回来,真币和假币都会到处流通。

到此为止,论战正式触及货币相关内容。

为了更好地明白双方接下来所说的话,这里必须补充一些背景。

中国古代货币通常是贵金属,秦汉时代流通的主要是铜。

文章图片8

秦半两

大家在学习秦始皇的丰功伟绩时,通常也会看到这么一条,统一货币。

那么问题就来了,秦朝开始朝廷不就控制了货币了吗?汉朝这场争论是咋回事?

原因很简单,假币。

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天差地别,现代用的是纸币,防伪追踪技术高的不可思议。

要造假,首先门槛很高,风险很大,其次假的就是假的,被识破了就是一张没价值的废纸。

古代就完全不同了,大家用的不都是铜钱吗?

水平差点的,把铜钱磨点边角料下来,水平高点的,把铜钱融了重铸新币。

加点铁之类的杂质,或者减少每枚钱的重量,反复几次下来,100枚铜钱搞不好能变出300枚、400枚。

总之,当时造假币是一项喜闻乐见的全民运动,准入门槛低,收益还高。

而且这些假币,并不完全是假币,就算被发现了,只要是金属就仍有使用价值。

秦朝短命没有这种烦恼,汉朝建立后就很头疼了。

文章图片9

根据记载,汉文帝以前,只有刘邦曾短暂允许过私人铸币,这个史料记载很简略。

没有精确时间,没有过程描述,也没有原因分析,只说引起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鉴于当时楚汉争霸悬而未决,据此推测很有可能是属于经济战范畴。

除此以外,长久以来铸币权一直牢牢掌握在官府手里,但问题一大堆。

最明显的是,朝廷铸造的钱根本流通不下去。

比如吕后时期发行八株半两钱。

质量好,形制规范,还有《二年律令》等法律,保证其流通及唯一法定货币地位。

结果无论发行多少钱下去,很快让各地百姓融了重铸。

根据《史记》记载,汉文帝初年,市面上的钱俗称“榆荚钱”,因为大家反复融化造假币。

钱的铜含量和重量越来越少,都轻的和榆荚叶子差不多了。这就有点过分了。

文章图片10

现存“榆荚”钱

那怎么办呢?曰:

“令民纵得自铸钱。”

简单来说,造假币是吧?现在放开私人铸币,你们自由竞争好了。

这里的竞争是关键,此前朝廷通常会人为规定某一种货币,为唯一法定流通货币。

民间搞铸币的,就算质量再好,再足值也一定是假币。

如此一来大家肯定没有动力生产良币,现在所有人造的钱都允许流通了。

激烈竞争下,金属货币回归市场,价值由其含铜量与重量决定。

这段历史是非常波澜壮阔的,也是文景之治的开端,篇幅有限无法多做赘述。

大家感兴趣可以参看《半两钱制度研究》或其他类似书籍。

总之,最后的结果,汉文帝时代良币驱逐劣币,铜钱币值迅速稳定了下来。

文章图片11

当时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是皇帝宠臣邓通与吴王刘濞。所谓:

“吴、邓钱布天下。”

他们所铸造的铜币现在被收藏界称为邓通半两和吴王半两,质量极佳。

三、秩序与经济

明白了时代背景,就能试着理解贤良文学接下来的论据了。

他们认为桑弘羊讲的什么将铸币权收归朝廷,可以杜绝种种弊病,简直胡说八道。

因为最早的时候大家以物易物,没有真币假币的问题。

假币问题是随着货币的不断变动发展产生的,想解决这个问题,要点是:

“救伪以质,防失以礼。”

质代指质朴,礼代指规章习俗,这里呼应了上文的三代之治,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文章图片12

想要稳定货币市场,方法是减少干涉下放铸币权。

像汉朝初年这种情况,朝廷不断变更货币,就是扬汤止沸。曰:

“上好货则下死利也。”

对此桑弘羊不服气,举例论证不能只看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吧?

其实上文西汉货币史并没有讲完,到了汉景帝时期,朝廷又开始收拢铸币权了。

为什么呢?因为七国之乱。

根据《史记》记载,很多地方豪强通过铸币比天子还富,最终成为叛乱的重要原因,所以:

“故铸钱之禁生也。”

铸币权下放固然稳定了货币市场,却也养肥了心怀不轨的地方势力。

桑弘羊用大段文字复述了这段历史,言下之意,经济重要还是统一稳定重要?

文章图片13

帝国的秩序至高无上,所以:

“故统一,则民不二也,币由上,则下不疑也。”

贤良文学对此同样不认可,这不也是只列举对自己有利的案例吗?

理论说的一套一套,实践一塌糊涂,汉武帝时代收拢铸币权,结果呢?

造假横行、市场混乱、奸商牟利、贸易停滞,经济几乎崩溃。

这个也是客观事实,相关记载详见于《史记·平准书》。

主要是汉武帝当时缺钱,他统一货币的目的就不太单纯,长期大搞金圆券。

几次货币改革,如发行皮币,规定一张白鹿皮面值40万钱。

再比如发行白金钱,原料是银和锡,面额分别为3000钱、500钱、300钱。

后来又弄了赤侧五铢钱,强行换老钱,一兑五。

后果就是大汉帝国金融秩序在几十年内趋于崩溃,造假币逐渐成为全民运动。

仅仅被发现逮捕的就有200万人左右,以至于官府都没法依律惩治。

直到后来发行三官五铢钱,货币市场才趋于稳定。

大家发现了没?真正讨论到货币铸造权时,桑弘羊和贤良文学都在避重就轻。

他们都清楚对方所言句句属实,无法反驳下只能各说各的,片面强调己方观点合理性。

不过从后世角度看,这场辩论仍是桑弘羊占了上风。

铸币权极其重要,是朝廷统筹财政,维持稳定的关键手段。

秩序高于经济,金属货币时代,哪怕为此牺牲一些活力也是值得的。

到此为止《盐铁论·错币》正式结束,那么接下来双方还将就什么问题进行论战呢?我们下一篇再讲。 


参考资料:

《周语》

《史记》

《管子》

《盐铁论》

《二年律令》

《半两钱制度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