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高跃,1971年,初中毕业后,我就服从国家分配,成为南京邮政一名走街串巷的“绿衣使者”。投递员,可以说是有上班时间,没有下班时间。每天清晨都要到报社去等报纸,一开机报纸印刷出来了,第一时间装上自行车出发,等送完天也黑了。 当投递员时的高跃 我那时候最怕的,就是晚上去别人家里敲门送信,门一开,里面一家人,也有跟我差不多大的孩子,围坐在餐桌边上,吃着饭聊着天,其乐融融,炉火暖暖的,但我还得冒着寒风送信,什么时候下班回家、什么时候吃饭,都不知道。那个瞬间真的有点心酸,羡慕别人。 虽然艰苦,但我始终觉得,能为国家和人民服务是很自豪的一件事。那时候99%的家庭没有电话,通信基本都是靠我们,所以大家都很尊重我们。每次去送信,老人、小孩、家里有人当兵的、在外地的,都是算着日子,眼巴巴地盼着我们。每每这个时候,我就能深刻感受到“邮政连着千万家,连着你我他”的深厚内涵。 就这样,干了6年多的投递工作,到1977年,我听说了国家将恢复高考制度。那时候,单位也很支持,鼓励我们去进修,而且不用脱产。在那期间,我了解到了日本邮政自动化建设的情况,很受触动。1979年,两年半工半读的生活后,我很顺利地考上了北京邮电大学,并且选择了邮政自动化专业,希望以后能为我们中国邮政的自动化网络构建出一份力。 大学时的高跃(前排左三)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参加了邮政综合计算机网的建设,就是把所有的业务都联网,那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后来因为做得比较出色,我们被当时的国家总局邀请参与顶层设计,把各省的数据,比如接口都标准化,然后再进行全国联网。可以说,现在邮政系统的信息化,就是以我们当年的雏形发展而来的。 那时候的信息化建设是很艰苦的,没有互联网,我们都是靠软盘来传递信息,现在年轻人可能都没见过软盘了,我还是第一个靠电子信箱组网的人。那时候也没有统一的字库,我们都要自己做,连五笔输入法都没有,靠笔画和电报码把词条一条条存进去,光这个工程就很浩大。 高跃在一线调研邮政信息化网络建设 那时候我经常在机房呆着,有一次有投递员早上来上班了,因为他们上班比较早,看到我很惊讶,说“你怎么这么早就来了”,我只能无奈地笑笑,说“我还没下班呢”。没办法 ,那时候电脑运算速度很慢,我又不敢离开,怕它崩溃了,只能整宿整宿地守着。当时每一个项目组的人都是这样,没日没夜地耗在机房。但是最后把东西做出来了,也是无怨无悔的。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祖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邮政行业也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大,现在的快递、外卖多方便,躺在家里东西就送上门了,还有无人机送货,我们国家的物流这一块,已经世界领先了。我出国去看到,很多发达国家的邮政,比我们差远了。所以我真的觉得,时代在进步,祖国在强大,能把青春热血挥洒在这片热土,我觉得自己挺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