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水~麦积山石窟 ![]() 背一只包,不关风雨,无问西东。去敦煌朝壁画,去云岗朝石雕,去麦积山朝泥塑。 2018年秋日,乘火车到甘肃天水,走向秦岭山脉的麦积山,远观它的神秘优美,浮现起莫奈光影下的草麦垛,近看它的千年巍峨,沉浸在庄严生动的禅界佛天。 ![]() 密集如蜂巢的洞窟,高高低低分布在崖壁上,由凌空架设的栈道相连,最高处离地面近百米。因唐代地震南崖坍塌,石窟区被分成东崖与西崖。从东崖栈道爬上去,迎面就是三尊大佛,它们始建于隋代,在崖壁上沐风沥雨,又安详自在,笑看眼底苍生。西崖壁因栈道失修,在宋代以后人迹罕至,这一区域的洞窟保留了北魏西魏的原始风格。 ![]() 麦积山的丹霞地貌,不宜石雕因而多用泥塑造像,从后秦到清,鼎盛于南北朝和隋朝,经由历朝历代开发的石窟221个,不同历史时期风格各异的造像雕塑7800余尊,灿烂迷人的雕像艺术,使麦积山石窟被称为“东方雕塑馆”。 ![]() ![]() 凝固的美,不朽的微笑。这是麦积山石窟给我的最深印象。佛像温婉可亲,洋溢着世俗之情,仿佛穿越千年云烟,拈花而笑立于身边。当我凝眸向菩萨,低首亦含嫣。 一见倾心的是44窟,那位低眉浅笑、温柔慈悲的佛,来自一千五百年前的西魏,当我与它相逢,这神秘东方的微笑惊艳了时光。44窟位置较高,唐代大地震时,窟的前部坍塌,栈道全无,一千多年来,再无“人间烟火”熏染。所以它得以西魏造像原貌,鲜活如新藏于深山。 ![]() ![]() 最著名的还有来自一千六百年前北魏的“窃窃私语”与“小沙弥”。121窟,两位弟子站在拐角处,微微前倾,双手合掌,似愉悦地轻语到妙不可言处。133窟,也是西魏皇后的墓室,小沙弥纯真的面貌,心底的灿烂,似陶醉在佛光之中。 ![]() ![]() ![]() 雕塑家刘开渠将麦积山的工匠比喻为“文艺复兴大师多纳泰罗”。中国石窟雕塑初始来自中亚犍陀罗风格,有一个渐进中国化的过程,衣饰由贴身薄衣到褒衣博带,佛家面容也渐变为中国高士的秀骨清像,乃至大唐的丰腴饱满。在麦积山石窟,可看到印度风格的偏袒袈裟变为半偏袒袈裟的开始,天王还是西亚人面孔。在洞窟形制上,石窟建筑多为汉式崖阁建筑,也吸收了西方流行的建筑穹隆顶。石窟雕塑,僧人用于禅修、王室用来埋葬、地方豪族为父母修窟积累功德,从宗教到政治、民俗,是社会文化、艺术审美的全方位展示。 “始于姚秦,成于元魏”,在这里,我想遇见后秦的皇帝姚兴,如果我是在1600年前来到这里。是他,迎请西域高僧、四大佛经翻译家之首鸠摩罗什,入国都常安为国师,并选址麦积山,开建了这座中原北方地区最早的皇家石窟。姚兴的父亲叫姚苌,所以后秦时长安叫做常安。看过姚兴的故事,我心中矛盾,姚兴算不算一位明君?历史上的王朝,当朝者往往出现执政前后不稳定的落差,姚兴从英明卓著到错招频频,让人意难平。姚兴的继位者是宽厚仁慈的太子,举国投降东晋大军,却残遭被闹市砍头。姚兴11岁的孙子,却早早预料到这一结果,在父亲投降之前跳城墙自尽。没有因果,只有命运躲在一个巨大的惯性里运转。来到麦积山石窟,让我记住了姚兴,和那个戎马倥偬时代的短暂王朝。 “露从今夜起,月是故乡明”,在这里,我想遇见唐朝的诗圣杜甫,如果我是在1300年前来到这里。“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这是杜甫来到麦积山写下的诗句。后朝又不断有名家高士来到麦积山,为杜甫写下缅怀的诗篇。“安史之乱”后,关外成为士大夫的避难所,杜甫携妻带子,翻越陕西陇县和甘肃张家川交界的关山,来到天水古秦州,长安以西的第一个重镇。随着杜甫来到秦州,其身后背景是进入衰落动荡的大唐。那时麦积山南崖已因地震而坍塌。他游览隗嚣宫、南郭寺、太平寺,还有名震天下却又荣光不再,进入沉寂荒凉的麦积山石窟。“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杜甫在秦州寓居3月,写了93首诗,平均一天一首,这是他经历了一路的迁徙跋涉与沉思积淀后的喷发,现实主义诗人的杜甫,一位以“诗史”而流芳,被后世尊为“诗圣”的诗人,与秦州、与麦积山,相互成就。 ![]() “高振同”,在这里,我想遇见宋朝一位叫“高振同”的工匠,如果我是在900年前来到这里。看到记载,宋高宗赵构时期,一位叫高振同的工匠,维修大佛时,不经意地将一个写满文字的宋代耀州白釉瓷碗遗落在了大佛的“白毫相”中,碗底写着他的名字“高振同”。900年后,同样是一名维修的工匠,在佛祖脸上碰到了这只碗,小心翼翼地取了出来。一只南宋用来调色的瓷碗,将南宋一个工匠,留在了青史。 ![]() “是无等等”,在这里,我想遇到大清的明朝旧臣王了望,如果我是在400年前来到这里。王了望老人是明代的知府,为了反清复明,改名王予望,后又将复国重任寄托于后辈,改名王子望,后来发现驱除鞑虏已成昨日黄花,又改名王了望。康熙年间,王了望老人来到麦积山礼佛,看到了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外面世界的欣欣向荣,历史洪流,滔滔翻篇,他也终于放下了那颗执着痛苦的心。饱览麦积秀色,证得古佛禅心,挥毫写下“是无等等”四个大字:我活明白了,其他的全都由他去吧! ![]() 二、武威~天梯山石窟 '盛夏飞雪,寒气砭骨',说的是河西走廊通往长安的重要关隘,祁连山脉的乌鞘岭。翻越乌鞘岭之后的第一片绿洲带就是古凉州武威。温暖湿润的太平洋季风一路到乌鞘岭就被挡住了,使得岭西的河西走廊寒冷又干旱,“弱水三千入流沙”,祁连山的雪水黑河,滋润着沙漠中的点点绿洲,最终流向巴丹吉林沙漠中的居延海,成为一条内陆河。那年旅行在居延海,看到的居延海水碧天青,可惜不能汇入大海,那里也是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西去,遁入清虚之地。 汉武帝收复河西走廊时,在这长条形的河西平原上设置四郡:“武功军威”的武威,“张国臂掖”的张掖,“痛饮庆功”的酒泉,“盛大辉煌”的敦煌,又在西北设凉州,辖武威等十郡,以武威郡姑臧县为治所。从此,佛教东传,丝路西去,名士隐居,商贾云集,凉州武威成为汉唐之际的北方巨头,与长安、洛阳并列的三大都市之一。安史之乱后,中国大都市才逐渐向南出现。凉州号称小十三朝古都。十六国时期,除了西凉,那位孤守西北的唯一汉人皇帝,同时也是唐朝先祖,定都酒泉之外,前后凉、南北凉、大凉都定都武威。 ![]() ![]() ![]() 无论是史书第一次记载的姑臧夜市、东汉时酒肆遍地的凉州不夜城,还是传颂至今的唐朝乐府第一曲调凉州词,吟诵大漠雄关的悲壮苍凉和对华丽盛唐的怅怀追思,都为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大都市凉州留下豪迈回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更有威风凛凛的“马踏飞燕”,让我幻想佩着宝剑,挂着书袋,骑上一匹“凉州大马”而去。 ![]() ![]() 凉州有一个中国历史上响亮的群体:凉州工匠。看过一篇关于卦象与凉州的文章,说的是乾卦,八卦中的老大,代表天、马,寒冷、刚健,金玉满堂。凉州武威,早在远古时期,便被历代帝王归在了西北乾位。汉武帝得姑臧城,乾位到手,改年号为“天河”。李世民从李建成处夺取凉州总管之名,以证实自己才是乾卦中所说的天子。姑臧李弇是唐朝先祖,唐朝建立后,在凉州城兴建花门楼、尹台寺、七级浮图、大云寺等建筑,以祈福先祖,巩固李家乾位。云云。 ![]() 凉州城南的天梯山石窟,想必出自凉州工匠之手。天梯山石窟开创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北魏、隋、唐、西夏期间均有扩建,明、清成为喇嘛教寺院。像麦积山石窟一样,天梯山石窟也没有逃得过地震,仅1927年凉州大地震,就震毁洞窟10余处。介绍说,1959国家修建黄羊水库,山体下部的窟也被淹没,部分造像、壁画搬迁至甘肃省博物馆,北魏、隋唐时期的藏文经卷、绢画等由敦煌文物研究所保存。 ![]() 我来到天梯山石窟时,只能看到一个大窟。此山,此水,那佛,那云,大洞窟靠山面水,大佛依山而立,面对碧波浩渺,祥云缭绕。走近时发现大窟的一半在水面之下,用平台围墙隔开水库,看得人心悬。高达15米的释迦牟尼大佛,两旁有文殊、普贤菩萨,广目、多闻天王和迦叶、阿难等6尊造像,庄严磅礴,清新生动,震慑心扉。洞窟内彩色壁画已经看不太清楚了,有文字讲解,南壁绘云纹青龙,大象梅花鹿,大象驮有熠熠发光的经卷,还有猛虎和树木花卉。北壁绘青龙,白马、墨虎、菩提树,马背上经卷闪闪发光,牡丹花卉。 ![]() ![]() ![]() 石窟景区内建有石窟文物陈列馆,看着那些不同朝代的壁画或雕像照片,感叹于美的塑造和穿越,时空之手的加持。真正的佛长什么样?不同时期,不同人种,民族,信众,佛的形象各异,看这些飞天,菩萨,真是百花齐放,但唤起的心中美感却是统一的。雕刻的各种故事形象,都是通过当时当地具体人的生活形象创造出来,每次看造像时,都想从中揣摩那个历史时期、那个阶层人物的生活景象。 石窟在中国兴于魏晋,盛于隋唐,石窟艺术,取材于佛教故事,中国工匠在造像与壁画的艺术上,吸收了印度健陀罗精华,也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从中看到佛教思想的汉化过程。如新疆最早期石窟,学小乘教唯礼释迦,与法显、玄奘等人所记天山南簏各国信仰小乘教的记录相吻合,塑像主要是单独的释迦和菩萨等,有维族人物形象。我后来在马蹄寺,则看到佛的藏人形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佛像壁画内容便有了大乘佛教,除了看到佛本生,佛本行的故事,更多了经变图等等。 ![]() ![]() 凉州还有一个著名的群体:凉州僧人。有专家认为,现在中国耳熟能详的石窟是莫高窟和云冈、龙门,但北魏时期莫高窟并不有名,也没有对云冈与龙门产生直接影响,反而是凉州僧人及天梯山石窟,声名显著,对莫高窟和敦煌佛教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天梯山石窟是我国早期石窟的代表,此后才有张掖金塔寺、马蹄寺、文殊山、瓜州榆林窟等。 从中原越关山去秦州,看过秦州麦积山,进祁连河西走廊到凉州,看过凉州天梯山,继续去张掖甘州和瓜州,不觉走了一条唐朝诗人的线路。是谁,在耳边吟唱,一声复一声,春风不渡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 |
|
来自: 悲愤的公牛 > 《民俗-艺术与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