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芋情

 淮阴语文 2022-07-15 发布于江苏

山芋情

陈福清


       山芋或许很多人都不陌生,要说陌生也许因地域差异,对于山芋名字的称呼不同。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年间广东虎门人陈益将甘薯种从安南(今越南)偷带回国。山芋原名番薯,因古时称中华为天朝大国,而山芋初生于美洲大陆,当然是蛮夷土番之地故名番薯。后又因其皮红味甘肉白黄,国人又称其为红、甘薯、白薯、黄薯等等。据说山芋有二十多种名称,什么时候称为山芋已经无从考证。

       我们淮安人很坚定地称其为山芋。对于山芋的认知,我们这辈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体会最深。在那些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年代,山芋便成了养家活命的东西。

      或煮,或篜,或切片,或磨粉……变着花样,只是为了冲淡枯燥单一的厌烦,多一点新奇的食欲。深秋时节,田野里最忙碌是起山芋。先将一垄垄被枯霜揉败打蔫的山芋藤蔓割除干净,后套上除了犁头的木犁耕翻出一个个硕大圆润的山芋。深翻的黑土伴着红润的芋头,升腾起一丝丝雾状的热气,飘荡在喧闹的田野里。

       收获后的山芋,分拣出残次优劣堆放有序。体型饱满圆润没有虫痕破伤,便运到土窖里窖藏,为的是春时拿出来度日活命。挑留剩下残次的山芋,则被切片暴晒或洗净篜煮或磨浆制粉。

       冬日里的清晨,最常见的图景便是村民们端着饭碗,三五成群,或靠大树或倚矮墙,晒着太阳。攀谈着,嘻笑着,嚼着生涩的咸菜,喝着山芋稀饭,说着乡村里的奇闻趣事,家长里短,直到大汗淋漓,热气篜腾,才在意犹未尽中散去。

       窖藏山芋选窖址,是门技术活儿。首先找处干燥沥水向阳的坡地,开挖成三尺多深、长两米左右的窖洞。在窖洞两头坡地上,堆起人字形土堆,压紧夯实。然后横起一根槐树或杨木的横梁,将玉米桔杆弯折码叠成厚厚一层,在桔杆上覆盖上厚约尺余的翻挖窖洞时的黄土。一个冬暖夏凉,向阳透气的山芋窖便大功告成。

      之所以选向阳坡地,就是为了取暖采光,让窖中码放的山芋不被冬日冰雪冻坏。坡地干燥沥水,解决了持久阴雨天气对窖洞渗透毁坏。

      临冬时节,在一片片墩立朝阳的坡地上,排起错落有致形态各异,或大或小隐约可见的小土屋。每个小土屋的前面,用麦秸或蒿草捆扎成的小门,在冬日羸弱的阳光里泛着活泼的生动气息。

       记忆中对于山芋最深的理解,有两件事情。首先是切山芋干;秋后将选剩下的山芋,刨切成厚度不一的薄片。在天色微明的晨曦中,或抛散在田间地头,或抛散在屋顶场院,或抛在路边巷道。放眼望去,乡野间村落里到处泛缀着银白色光点,宛如午夜里的星河。清凉干燥的空气中,也飘荡着山芋特有的甘醇甜香味儿。

       深秋时节气温低,山芋干的晾晒要近一个礼拜的时间,才能完全干透。若是时运颇佳,遇到晴日高照,便可悠然自得,一边听着广播一边气定神闲的拣拾。如时运不济,那便是苦不堪言。夜色深沉,万籁俱寂。正值鼾声如雷,夜半更深的时候。忽听一声惊恐焦急地大喊:下雨了!寂静的村落,如泼进水的油锅般瞬间沸腾了起来。人们冲出家门,打着手电或提着马灯,嘈杂纷涌着向田间地头,路边巷道跑去。在哗哗的雨声里,裹挟着奔跑的人影、晃动的灯光,以及此起彼伏急躁的喊叫、狂吠的狗叫和孩子的啼哭声。雨夜的山村构成一部嘈杂的交响乐曲。雨停时,手快的人家露出满脸的欣慰。而那些没有抢收完的人家,则满脸的沮丧。一边无奈地看着地上被淋湿浸泡的山芋干,一边诅咒着老天爷。

      制山芋粉的印象,随着时间的流失已有些许的模糊。但是仔细思索,还能记住些许过程。制山芋粉是书面的官话,老家人的土语叫做拐山芋粉,因为最早使用石磨拐的,后来都用机器粉碎了。将山芋洗净,将大块的个体剁开,然后装上板车运到村部机房打浆磨碎,运回家里吊浆过滤。一遍遍的加水搅动粉渣,尽可能的过滤干净。待到缸满盆溢,收拾停当时已经是夜半更深。那时我们常常在十字型吊浆杆吱吱呀呀声音里,趴在凳子上沉沉的睡去。

      沉淀粉质的时间不长,但是时间火候要精准无误。时间短了粉质未完全沉淀,时间长了油粉过多影响品质口感。所以往往是在黎明前天将亮,人困乏极之时便要出粉。伴着昏暗的油灯,听着大人们小声的议论,以及舀出浮水的哗哗声,常常将我们从梦里吵醒。捞净的山芋粉,堆放在纱质的白布里沥水紧缩成坨,干透后再打碎晾晒一段时间。

      漏粉条还是老家的土话,可能是用到了漏勺的缘故。将要制粉条的前几天,几户人家便相约商量,定在某天漏粉条。而这一天必需是冬季大寒的天气,滴水成冰最好。村里有会漏粉条的大师傅,待夜色初临的时候,叼着烟,腋下夹着硕大的布满孔洞的铜皮漏勺,满脸的得意与傲气。这时主人家早已备上酒菜,喊上六七人作陪。酒足饭饱以后,便开锅烧水热气蒸腾地干起活来。大师傅站在灶台上,将开水和匀溜软的粉坨放进漏勺中,用拳头啪啪敲击着。一根根状如银丝的白线落进滚水锅里。接粉条的二师傅用长长的竹筷,迅疾捞出滚水里粉条,扯进灶沿边的盛满凉水缸中。再用根三尺多长的杆棒,缠绕上粉条拿出屋去挂冻起来。这缠绕粉条的杆棒;有用杨木,有用杂树。但最好的是用葵花桔杆,又轻巧又有弹性,还不易断裂。

      后来知道了漏粉条,为什么选择滴水成冰的寒夜。是因为凉水中拉出的粉条,经过低温冷冻结冰,提渗出了粉条内部的水份,阳光晒后冰消水逝,而粉条迅速干燥。不粘不缠,品相口感做到了极致。至此,心中不免涌起对劳动人民智慧的无比敬佩!

        时代的发展,时间的更迭,山芋的情怀已逐渐地淡漠。记忆中的甘醇甜香,已经不再魂牵梦绕。远去的不单单是岁月的痕迹,还有那孩童时代的烂漫纯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