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农剧社:传播苏区红色文化的生力军甘根华

 大盗宝库 2022-07-15 发布于黑龙江
    红色文化,是革命先烈和革命群众共同创造、蕴含着丰富革命精神和厚重历史内涵的革命文化。工农剧社是20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在全苏区成立的一个专门组织,为掀起苏区红色文化建设高潮、弘扬红色基因作出了巨大贡献。至今,工农剧社的标牌和苏维埃中央政府教育部的标牌并列于瑞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彰显着它曾经发挥的革命作用和今天的时代价值。
    应运而生
  1932年初,为了更好开展军事斗争和适应文化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央领导召集会议,专门研究建立全苏区的戏剧领导机构问题,并决定成立工农剧社筹备委员会。中央苏区少共总队部参谋长张爱萍任筹委会负责人。1932年9月2日举行的八一剧团社员大会,通过了新的《工农剧社章程》,宣布组建工农剧社,由张欣任社长,社址设在瑞金沙洲坝。工农剧社是工人、农民、红军、苏维埃职员等研究、创作、编排、表演革命戏剧的机构,开始由红军学校政治部领导。1933年8月,改为隶属于苏维埃中央政府教育部的艺术局领导。在中央设总社,省、县设分社,工厂、工会、合作社、学校以及各级苏维埃政府机关、群众团体设支社。仅红一方面军第一、三、五军团和总部直属队,就设立了“战士剧社”“火线剧社”“猛进剧社”“铁拳剧社”等。三军团的“火线剧社”,又在各师有分社,短期内发展了600多名社员。
  总社、各分社日益壮大,他们经常演出活报剧、歌剧、话剧、相声、打快板等,社与社之间互相竞赛,演出水平大为提高。随着影响力的日益提高,他们还创作了《工农剧社社歌》,使其中的歌词“艺术是我革命武器”在苏区妇孺皆知。1934年4月,又制定了《工农剧社简章》,对工农剧社的组织性质和宗旨作出了进一步规范和规定。
    繁荣发展
  戏剧作品丰富多彩。工农剧社深入部队和苏区各地,创作出一大批反映苏区斗争生活、为革命战争和人民群众服务、“属于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爱好”的戏剧作品,并广泛开展宣传演出活动。戏剧作品内容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充满正能量,它们中有发扬斗争精神、反映军事斗争的作品,如《活捉张辉瓒》《到前方去》《一起抗日去》;有反映经济建设、思想教育的作品,如《春耕战线》《我们的出路》《八一》;有反映工农群众日常生活,肃清封建思想、宗教迷信等危害,提示新社会光明的作品,如《反对贪污腐化》《小脚妇女积极参加生产》。为鼓励大家的创作热情,剧社连续数次在《红色中华》报上刊登征求剧本的启事。据1999年7月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江西省文化艺术志》载,剧社创作和征集到的剧目有12类,共达300多部。
  剧团深受干部群众欢迎。剧团既是文艺队,又是宣传队、工作队,1933年3月,苏区少共中央局为发展文化运动,提高苏区群众文化水平,动员群众积极投入和支援革命战争,决定从兴国、瑞金、博生(今为宁都县)、赣县、汀州、上杭等12县征调40名共青团员加入工农剧社,并组建“蓝衫团”,成立“蓝衫团学校”。4月4日,“蓝衫团学校”正式开学。在开学那天,工农剧社总社在瑞金公演了沙可夫创作的大型话剧《我——红军》。4月8日的《红色中华》报赞扬这次公演“收到了极大成功,给全体观众以不可磨灭的印象”,“开辟了苏区文化教育的新纪录”,“是苏维埃文化与工农大众艺术建设的开端”。这一年,工农剧社在庆祝“八一”纪念日时还举行了盛大的晚会,表演两部剧本和两部活报剧,晚会还安排毛泽东和项英报告红军的历史。晚会提前发放入场券,观众需凭券入场。但是当天从下午5点开始,就有很多人开始进场,“有票的进了大门便从人山人海中挤进去,没有票的那就只能望洋兴叹了”。可见晚会演出深受群众喜爱。
  总社严把剧本质量关。在总社演出丰富多彩节目的同时,各地分社或支社在本单位俱乐部安排下,也经常举办晚会,演出小型话剧、歌舞剧以及活报剧、双簧等。总社除了供给各分社演出的部分剧本外,还经常派人到各分社去指导演出和帮助编写剧本。为把握政治方向和演出质量,分社则负责指导支社演出和供给支社演出材料,各分社、支社自编的剧本,均须送县以上教育部审查,经批准后方可演出。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工农剧社总社领导和骨干李伯钊、胡底、钱壮飞等随部队出发。教育部部长瞿秋白将留下来的剧社部分同志按部队形式编成“火星”“红旗”“战号”3个剧团,它们直接由工农剧社总社领导,曾到前线巡回演出。后来,由于形势的变化,剧团直接参加了游击战争。
    时代价值
  当时,在苏区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下,在苏区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工农剧社用官兵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意识,为中国无产阶级戏剧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今天,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文艺工作者应以史为鉴,充分挖掘和弘扬工农剧社的时代价值,努力承担起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历史使命。
  首先,工农剧社以发展戏剧战线上的文化革命斗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争取无产阶级领导权为根本任务,体现了文艺正确的政治方向,为文艺努力为社会主义服务提供了历史借鉴。《工农剧社章程》开宗明义地明确:本社以“介绍并发扬世界无产阶级的艺术为宗旨”。1934年2月,瞿秋白进入中央苏区并担任教育部部长后,直接领导了艺术局和苏区教育与文艺工作,掀起了苏区文艺建设的高潮。4月,他领导制定的《工农剧社简章》规定:“工农剧社是工人、农民、红军、苏维埃职员等研究革命戏剧的组织,以发展戏剧战线上的文化革命斗争,赞助苏维埃革命斗争的艺术运动为宗旨。”《工农剧社社歌》的歌词则着重强调,“艺术是我革命武器”,“阶级斗争的工具”,“为苏维埃而斗争”。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工农剧社演出了大量歌颂无产阶级和革命斗争题材的节目,如《阶级》《武装起来》《最后胜利归我们》等。1934年5月1日,工农剧社为2000多名瑞金模范赤少队员演出了《五一》《武装上前线》《扩大红军》等歌舞,大大鼓舞了全体队员武装上前线、不惜为革命牺牲的精神和士气。
  其次,工农剧社在演出精彩节目的同时,积极参与扩红、种田、妇女解放等重要工作,得到群众的真诚拥护,为文艺更好为人民服务积累了历史经验。如在扩红方面,据不完全统计,仅中央苏区从1933年5月至8月共扩大红军约5万人,工农剧社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帮助群众种田方面,据苏区《红色中华》报道,1934年春,中央苏维埃剧团下基层进行1个多月的春耕巡回演出。剧团创作了反映群众现实生活的3部戏、8部活报剧,他们边创作边演出,并帮助红军家属种田,教群众唱革命民歌,得到群众高度拥护。1936年11月22日,毛泽东在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协会工作提出两点要求,第一点就是要求“发扬苏维埃的工农大众文艺”。可以说,这也是他对之前几年苏区文艺工作包括工农剧社成功经验的总结和提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