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观近鉴宋朝人·220·因替叔父抱不平得了疯病:宋太宗长子赵元佐 赵元佐(965-1027),字惟吉,最初叫赵德崇,父亲宋太宗当了皇帝后改名赵元佐,宋太宗的第三位妻子、元德皇后所生。《宋史·卷二百四十五·宗室》有传。 本传记,元佐相貌长得像宋太宗,小时候又聪明机警,宋太宗非常喜爱他。13岁的时候,元佐跟随宋太宗到开封近郊打猎,有一只野兔从宋太宗乘坐的车前跑过,宋太宗让元佐用弓箭射兔,元佐只一箭就射中野兔,当时辽国的使臣跟在宋太宗身侧,对元佐有这么好的箭术感到惊奇诧异。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亲征以太原(今山西太原)为都城的北汉,攻灭北汉后转攻被辽国据有的幽州(今北京),15岁的元佐跟随出征。 其后,已经成人的元佐按照规定离开后宫,住进皇城“内东门”附近的府第,受任为“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名义上的宰相,后晋封“卫王”,受父亲的指令,到国家最高行政机构“中书门下省”上班,跟着宰相学习处理政务。 不久,元佐迁居到太子的住所“东宫”,宋太宗为他赐名“张尧佐”,加升他的官职为“检校太尉”,进封“楚王”。元佐由卫王“进封”楚王之所以称为“进封”,缘于宋朝的封爵制度。宋朝封爵制度规定,只有皇子、皇帝的兄弟才能封王,称“亲王”,亲王去世,承袭王位的继嗣只能称“嗣王”或降为郡王、国公等,宗室近亲封王,只能经皇帝下“特旨”封“郡王”;而在皇子、皇帝的兄弟所封的“王”中,又分“大国”“小国”,如南宋·王应麟《玉海》记,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正月,翰林学士承旨章得象等人奉旨评定“三等国名”,就将王爵中的“国”分为大国、次国、小国三等,用于封爵,“大国”有秦、齐、魏、燕、楚、鲁、陈、吴、越、夏、商、周、汉、唐、徐、冀、雍、扬、益、镇、邓、邠、兖、荆、郓、凉、潭、豫等(另有赵、晋、韩、梁、升、益、蜀等不封),“次国”有卫、郑、蔡、许、代、瀛、岐、随、邢、泾、广、福、华、宿、密、苏、相、婺等(另有曹、庆、寿、潞、定、延等不封),“小国”有江、滕、向、黄、纪、谯、原、弦、祁、郐、耿、介、道、酆、蒋、箫、郕、谭、霍、夔、莱、郇、鄅、郯、笍、薛、郧、莒、鄣、罗、郜、鄎、戴、桐、遂、管、沈、虞、应、息、任、崇、荥、扈、濮、巢、安、申、虢、邾、杞、贾、郐、䢵、巴、夷、谷、顿、麋、黎、葛、蓼、项、聃、茅、胙、庸、鄀、牟、权、甘、祭、尹、温、毛、樊、成、单、刘、巩、墉、韦、鬲、杜、吕、皖、留、邰、鄠、郿、焦、宛、酂、穰、叶、郢、鄢、愍、剧、费、缯、郚、陇、范、程、鄱、鄃、潘、涪、辽、赢、绛、汲、梧、轵、营、翕、秺、蔺、易、鄗、洮、昌、翟、陆、淄、卞、纶、卢、翼、邹、房、褒、沛、邳、彭、窦、鄂、邺、蓟、汧、沔、沂、肃、岷、郳、鄯、莘、顺、渝、郫、蒲、酅、丰、棣、仪、怀、永、盛、济、信、义、睦、丹、恩、简、忻、韶、循、愿、雅、通、虔、资、昭、钦、珍、溆、集、和、衡、会、抚、岳、袁、桂、蕲、沣、深、洋、鄜、琼、茂、衢、澶、德、吉、景、郴、博、贺、惠、润、秀、邗、颌、郃、潜、庐、泽等(另有舒、英、观、滑、康、颍、光、宁、襄、均、嘉、端、恭、建诸国不封),一般皇子初封亲王,王号先从小国中选择,之后逐次进封次国、大国王号,宋朝的国姓、国号,以及诸帝即位前用过的王号和国公封号,不再另封于他人。可见,元佐由卫王进封楚王,是由“次国”升“大国”,所以称“进封”。 宋太宗即位为帝,是“兄终弟及”,继承的是哥哥宋太祖的皇位。当上皇帝之后,宋太宗想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但当时宋太祖、太宗的弟弟秦王赵廷美、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赵德芳还在,便想方设法除掉弟弟、侄子。太平兴国四年,逼得赵德昭自杀,两年多后,太平兴国六年,23岁的赵德芳“暴亡”。 太平兴国七年(982),有人告发秦王廷美想谋杀宋太宗,宋太宗先是将赵廷美赶出京城开封,软禁到西京洛阳,一年多后,又在雍熙元年(984)正月,将赵廷美贬到“房陵”即今湖北房县,不久赵廷美忧惧成疾,吐血而亡,年仅38岁。 宋太宗将威胁自己传位于儿子的威胁全部除去,本是为儿子好,却没想到,竟因此失去了儿子张尧佐。 大约元佐与叔叔赵廷美的感情较好,在赵廷美受迫害的时候,满朝官员没有一个人相救护,元佐却“独申救之”,向父亲宋太宗求情,援救赵廷美。宋太宗不听,赵廷美冤死,元佐竟因之“发狂”,得了精神病,得病之后,曾手拿木棒、刀剑,打伤侍候他犯了小错的人。 第二年,元佐的病稍好,宋太宗大喜,为之大赦天下。但这年的重阳节,宋太宗把儿子们召到宫中,举办酒宴庆祝节日,因为元佐病刚好,就没有叫他进宫。傍晚酒席散了,几个弟弟回家,经过元佐的府第,恰好被元佐遇见,元佐听说弟弟们进宫宴饮,只没叫自己,怒道:“你们都能进宫侍候圣上宴饮,只有我不参与,这是圣上抛弃了我啊!”回府后更加气忿,一个人喝多了酒,在半夜纵火,烧了王府。 宋太宗得知元佐纵火烧府,下诏派御史抓捕元佐,到中书门下省讯问。案情查实,又下诏将元佐“废为庶人”,罢免所有官爵,贬为平民,“均州安置”,流放到今湖北省丹江口市监视居住。 元佐得令,立即启程,很快就走到黄山。宰相宋琪见元佐真走了,赶紧率领百官,三次给宋太宗上表,请求将元佐留在京城开封。宋太宗无奈,将元佐召还,让元佐住到“南宫”,派使者“守护”,看着他。元佐在“东宫”时的属官、太子府“谘议”赵齐王遹、“翊善”戴元给宋太宗“顿首”,叩头请罪,宋太宗说:“是子朕教之犹不悛,汝等安能辅导耶?”这个儿子朕教育他都不改,那么又怎能辅佐、引导他?原谅了二人。 就这样,元佐一直“废居”13年,直到宋太宗于至道三年(997)三月去世。但在宋太宗去世,立他的哪个儿子为帝的过程中,“废居”的元佐竟被卷了进去。此前,宋太宗早已立三子赵元侃即后来的宋真宗为太子,预备自己去世后继位。谁知,在宋太宗得病、临终之际,极得宋太宗信任的大宦官王承恩为在新朝保住地位,竟以同样的理由说动元佐和宋真宗的生母“元德皇后”李氏,谋划废黜太子,立有病的元佐为帝,幸得“大事不糊涂”的宰相吕端智勇阻击,才破了李氏和王承恩的“阴谋”,扶助太子登极。 但李氏毕竟是宋真宗的母亲,元佐毕竟是宋真宗同父同母的哥哥,宋真宗即位之后,没有计较母亲,更没有处罚“被阴谋”的元佐,反而任命元佐为“左金吾卫上将军”,恢复了他“楚王”封号,并特批元佐在家中养病,不用上朝,之后,又加升元佐为“检校太师、右卫上将军”。当年元佐生日,还赐给元佐“宝带”。 而元佐的病似乎也好了,从此在家不与人交接、不参与人间之事,实在有事,则先上报宋真宗,再去办理。宋真宗曾派“术士”即有法术的人管归真为元佐“醮禳”,做法事,元佐身边的人还们来得及报告,元佐忽然说:“管归真到了!”宋真宗听说后感慨道:“难道是被什么东西'上身’了吗?”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月,宋真宗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任命元佐为“太傅”;四年二月到汾阴(今山西万荣)祭祀“后土”,升元佐为“太尉兼中书令”,后再升“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天策上将军、遥领兴元府(治南郑县,今陕西汉中市东)长官“兴元府牧”,“赐剑履上殿,诏书不名”,特许他穿着鞋、佩着剑上殿议事,给他发诏书的时候只称他的官职、爵位而不称名字。 其后,后宫失火,元佐给宋真宗上表,请求停发自己的俸禄,捐给朝廷重修宫阙,宋真宗“不许”,且加升他的官职,“兼雍州牧”,兼领雍州(治今陕西凤翔)长官“雍州牧”。 天禧二年(1018)九月,宋仁宗被立为皇太子,宋真宗又兼领“兴元牧”。 乾兴元年(1022)二月,宋真宗去世,宋仁宗即位,加元佐官职兼领江陵府(治今江苏南京)长官“江陵牧”。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十二月,元佐去世,享年63岁,其子赵允升继承爵位,朝廷赠予他“河中牧、凤翔牧”荣誉职衔,追封齐王,谥号“恭宪”,宗室子弟特给假7日,以便悼念,又用“卤簿鼓吹”仪仗引导、护送到巩县(今河南巩义)皇陵,陪葬在宋太宗陵墓“永熙陵”之侧。 明道二年(1033),改封潞王,后又改封魏王。 《宋史》撰者没有对元佐做出评论。我们通过本传所记元佐事迹看出,元佐小时候长得像父亲宋太宗,又聪明机警,深得宋太宗喜爱,成人之后入居“东宫”,已是“准太子”,却因为为被冤屈的叔父抱不平得了精神病,失去了做太子、继承皇位的机会。 “宫斗”,权位,真的是极其能够使人失去“本性”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