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刻石》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峄山石刻》、《峄山碑》。原立于邹县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刻石呈竖长方形,水成岩石质,四面刻字。碑高1.9米,宽0.48米,四面皆同。正面、左侧面刊刻颂扬秦始皇功绩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诏书。小篆体,每面5行,共222字。 ::峄山(yì shān)==邹峄山==邹山==东山==雄峙于“孔孟之乡”的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东南10公里处,早在秦汉时期就著称于世; ::邹城(zōu chéng)==邹城市,山东省辖县级市,由济宁市代管。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济宁市东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千年古县,是邹鲁文化的发祥地和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故里; ::孟庙(mèng miào)==亚圣庙==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亚圣府街44号,为历代祭祀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之场所。始建于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 ::秦始皇(qín shǐ huáng)==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称赵政、祖龙。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二世(qín èr shì)==胡亥==(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7年)嬴姓,赵氏(一说嬴姓秦氏或赵姓秦氏),名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苏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即秦二世,亦称二世皇帝,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 ::李斯(lǐ sī)==(出生不详-公元前208年),战国末楚国上蔡(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秦始皇死后,与赵高矫诏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劝二世更为法律,行“督责之术”,加强君权。后被赵高诬为谋反,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山川之事”。秦始皇“扫六合”统一中国后,曾5次东巡,登临的第一座山就是峄山。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年),他出巡山东齐鲁故地登陶县的峄山时,登高远望,激情满怀,对群臣说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铭,遗传后世。”李斯当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于峄山之上。《二世元年·春》又载:“二世东行郡县,李斯以到碣石并海南至会稽而尽,刻始皇所立刻石,石旁著大臣从者名,以彰先帝成功盛德。”秦二世东行郡县,又命李斯撰文在始皇立峄山碑的另一面刻上诏文。 ::司马迁(sī mǎ qiān)==(前145年或前135年-逝世不详),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史记(shǐ jì)==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本纪(běn jì)==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 ::始皇(shǐ huáng)==始皇帝==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遂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儒生(rú shēng)==儒士==儒客==指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 ::封禅(fēng shàn)==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意思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 从《峄山刻石》可以看出,李斯的书法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结构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既具图案之美,又有飞动之势。书艺之高超掩灭先轨,散绝后贤,使一切写小篆的人皆难入其境,成为后世临摹学书之佳。此碑用笔单纯齐一,藏锋逆人,圆起圆收,转角处都呈弧形, 无外之笔。结字对称均衡,又强调在对称中求变化,有一种图案花纹似的装饰美,符合黄金分割的法则。章法秩序井然,具有节奏韵律感。 始皇诏: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 二世诏: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维初(wéi chū)==最早,开初; ::嗣世(sì shì)==承嗣;继位; ::直方(zhí fāng)==公正端方; ::戎臣(róng chén)==武臣; ::攸长(yōu cháng)==长远; ::廼(nǎi)==同“乃”; ::黔首(qián shǒu)==中国战国时期和秦代对平民的称呼。秦始皇时期开始作为官方辞令使用; ::箸(zhù)==箸录;记载、记录; ::金石(jīn shí)==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 ::后嗣(hòu sì)==后代子孙; ::去疾(qù jí)==复姓。相传为春秋郑穆公子去疾之后代。见《通志·氏族四》; ::昧死(mèi sǐ)==冒死,不避死罪; ::明白(míng bai)==了解;知道; 【1】{始皇诏}皇帝立国,维初 【2】在昔,嗣世称王。 【3】讨伐乱逆,威动 【4】四极,武义直方。 【5】戎臣奉诏,经时 【6】不久,灭六暴强。 【7】廿有六年,上荐 【8】高号,孝道显明。 【9】既献泰成,乃降 【10】专惠,亲巡远方。 【11】登于绎山,群臣 【12】从者,咸思攸长。 【13】追念乱世,分土 【14】建邦,以开争理。 【15】功战日作,流血 【16】于野。自泰古始, 【17】世无万数,陀及 【18】五帝,莫能禁止。 【19】廼今皇帝,壹家 【20】天下。兵不复起, 【21】灾害灭除。黔首 【22】康定,利泽长久。 【23】群臣诵略,刻此 【24】乐石,以箸经纪。 【25】{二世诏}皇帝曰:金石刻 【26】尽始皇帝所为 【27】也,今袭号而金 【28】石刻辞不称始 【29】皇帝。其于久远 【30】也,如后嗣为之 【31】者,不称成功盛 【32】德。丞相臣斯、臣 【33】去疾、御史夫臣 【34】德昧死言:臣请 【35】具刻诏书,金石 【36】刻因明白矣。臣 【37】昧死请。制曰:可。 【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