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男孩,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 孩子每次顶嘴,都是在向父母发送求救信号。 当你剥夺了孩子顶嘴的权利,也就剥夺了他独立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 说到孩子“顶嘴”,绝对是这届家长的一大痛点。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顶嘴”就是不尊重父母。 更偏激的观念还有:孩子“顶嘴”就是白眼狼、不孝顺! 为什么孩子怎么说都不听? 到底怎么解决“顶嘴”问题? 看完顶嘴的真相,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我们或许能对孩子有多一些同情心和理解。 是因为他的自我意识在觉醒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孩子“顶嘴”有三个高峰期。 分别是:2~5岁的自我意识萌芽期,7~9岁的准大人期,12~15岁的青春期。 在这3个阶段,孩子会显得特别难管、难沟通。 其实,这只是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快速发展,渴望做主,想要感受到自己的力量,相应地,父母就会感受到,孩子不那么“听话”了。 亲子间就会有“不舒服”的感受。 这种“不舒服”是正常的、必须的。 没有这份“不舒服”,孩子就没法离开父母,健康长大。 我们的育儿建议是:
比如,部分大人在孩子面前过于“谦卑”,常会反复问孩子“好不好”“行不行”。 如:“我们现在出门好不好?”“你自己吃饭行不行?” 多数情况下,孩子都会回答“不好”“不行”。 这等于父母主动给孩子提供了顶嘴机会。 事实上,6岁以前的孩子喜欢有力量的父母。 这里的“有力量”指的是:
6、7岁开始,陪读家长经常遇到的难题是: 孩子明明犯错了,大人指出来时,他就是各种嘴硬、不肯认错。 孩子真的不知道自己错了吗? 当然知道。 只是,父母好心地帮孩子把错误一再找出来,其实恰恰剥夺了孩子体验到“我能行”的机会。 反而再次验证了孩子弱小、无能为力的事实,他们自然会防御性地顶嘴,下意识维护自己的颜面。 更好的做法是,少论对错,多鼓励。 实在需要指点孩子,最好先肯定孩子的进步,然后指出:“如果xx地方改进一下,就更好了。” 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
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和心理都在快速发展、壮大。 他们开始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有时会显得很爱争辩。 ——这只是他们希望自己的声音被听见,希望被确认。 家长们一定不要跟这阶段的孩子硬碰硬。 孩子需要的时候,我们要在场,孩子不需要了,咱们就退下。(确实,嗯,有点卑微 有的父母会担心,孩子永远会是这个浑身是刺的状态。 其实不是的。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刺毛”都是一过性的。 父母们只要熬熬熬,终有一天孩子会长大。 下面这些话,在你觉得难熬的时候或许有用:
被孩子顶嘴,父母们着实不好受。 但是,你知道吗? 弗吉尼亚大学曾跟踪调研过150个13岁的孩子,最终发现: 职场上的表现也更优秀。 听话不是一个孩子必备的品质,独立思考才是。 而敢于质疑、争辩、顶嘴,恰恰是孩子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发展的表现。 可惜生活中,明明是孩子的大脑和思维在发展,却被父母误以为“不听话”“爱顶嘴”。 比如,前几天去超市遇到有趣的一幕:家长跟孩子说,一次只能买一样零食。 孩子不满意,跟父母争辩:
孩子爸爸当场批评:“不得了哦,翅膀硬了,知道顶嘴了!” 这孩子真挺冤的。 看上去他是在“顶嘴”,事实上是孩子在观察生活,思考问题。 这时,父母完全可以跟孩子一起将买的东西做个归类,帮助孩子更好了解: 哪些东西是父母的,哪些是孩子的,哪些是全家共用的…… 孩子会明白,为什么买东西要有预算和计划,下次还可以请孩子跟大人一起列购物清单,这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参与感,还能让孩子懂得体贴父母的不容易。 最忌讳的是,完全不允许孩子质疑。 总是强调“我的意见才是对的”“父母的权威是不允许被质疑的。” 孩子将学会,照着爸妈说的去做就好了。 多想、多表达也没用。 这个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都会被极大打压。 这是朋友家刚遇到的一件小事。 她家7岁的小女儿,近来动辄跟大人顶嘴,和4岁的弟弟发生冲突。 有时候甚至有点无中生有、胡搅蛮缠。 直到那天晚上,女孩在跟爸爸顶了嘴后,把自己关在卧室生闷气。 妈妈跟进去,坐在女儿身边,轻声说:
女孩一听,眼睛顿时红了,眼里含着泪说:
那天晚上,母亲陪女儿闲聊了很久,母女俩还一起整理了女孩小时候的小衣物,回忆曾经的小美好。 第二天,女孩明显地情绪转好,像是换了个人,变得乐观、健谈、和善。 为什么会这样? 作为家里的老大,小女孩其实在嫉妒自己的弟弟。 她迫切需要确认父母对自己的爱。 妈妈的耐心陪伴,某种程度上修复了亲子关系,孩子的不安情绪才算得到疏解。 所以,假如孩子频繁顶嘴,冲父母发脾气,很可能是在向父母求助。 只是限于语言能力的发展,通常不能准确地表达。 只好通过一些破坏性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如果父母不尝试去看到孩子内心的担忧、困扰,不去和孩子连接,那么再多的教养技巧,再多的说教,只可能适得其反。 说到底,孩子是有权“顶嘴”的。 而教会孩子用文明、理性的方式顶嘴或争辩,是父母的责任。 推荐下面这4步走,可以把孩子对顶嘴转化为亲子沟通的契机。
不要跟孩子对骂。 这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不要轻易发脾气。 心理学上,有个十二秒效应,即:人被某件事情引起暴怒的时间只有12秒。 很多人会被这12秒控制,说出或做出后悔的事。 过了这段时间人会恢复往日的平静。 当我们情绪、情感上,真正放松下来,并能接纳孩子的“顶嘴”,孩子就不至于下意识自我防卫,为了反抗而反抗。
如果孩子的“顶嘴”确实很无礼、让你不舒服,建议用这样的话引导孩子:
如果孩子正在气头上,直接说:
还可以跟孩子亮明自己的底线:
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安慰方式,就是先听他把话说完。 所以,尝试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有机会把心里话说出来,还能锻炼到孩子的语言能力。 比较好用的句式有:
通过询问,去倾听孩子,尝试了解事情的全貌,再陪孩子去寻找具体的解决办法。
父母如果能够尽量心平气和说话,孩子就能学到更合理、更有分寸的表达。 有人说:“每个小孩都会'干掉’父母,才能长大。” 意思是说,只有孩子敢于顶嘴,有机会在父母面前平等对话,能够被父母尊重,那他走出家门,跟外界打交道,才能更自信。 所以,被孩子挑战,甚至被孩子“干掉”,不丢人。 爱因斯坦怀疑传统物理学,因此创造了相对论力学; 达尔文怀疑传统的生物学,因此提出了达尔文进化论…… 孩子要长大,同样需要这样的质疑和反抗。 这样看,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确实不公平。 孩子越长大,父母就越被动,甚至还有点心酸。 但正如作家倪匡所说:“人类之所以有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下一代不听上一代的话。” 父母不总是对的,孩子,也不总是错的。
|
|
来自: 1q9da5jc436igj > 《文件夹1》